如果說李安是台灣之光,倒不如說他是全球華人之光。因為他的生命經驗,超越了一個地理的局限,而是在中華文化的全球化過程中,吸取了世界文明的精華,煥發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因此拍出世界級的電影。
可以想像,如果李安只是待在台灣,而沒有美國的教育和工作經驗,他很難會有今天的成就。他在美國接觸了美國電影界的豐富資源,但又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東南亞的華人接觸,體會全球華人的文化力量。他不斷在多元文化的激盪下,發現新的創意,也分享多元文化的結晶。
也許李安和法國小說家卡繆(Albert Camus)相似,都不斷探索邊緣與核心的關係。卡繆的經典小說《局外人》(L'?tranger,英譯為Outsider),就寫出一個社會邊緣人莫名的哀愁。他無論怎麼努力,都還是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也不斷有身份認同的危機。
李安在台灣是外省人第二代,在美國是新移民,到中國大陸是台胞,都被視為主流社會之外,是局外人,是永遠的少數派,也常常遇到了一些透明或不透明的圍牆與天花板。他說著中國腔的英文,卻走進了靠嘴巴吃飯的好萊塢,曾經被歧視,遇上不少被懷疑的眼光。他要不斷的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也證明自己的過人之處。
李安恰恰是在局外人的困境中,找到生命的出口。他用文化的創意,超越身份認同的危機,並且將邊緣與核心連結起來,讓主流與非主流社會都一起共鳴。他在局外人的視野中,反而看到主流社會的欠缺。他拍的電影,從《喜宴》、《臥虎藏龍》、《冰風暴》到《斷背山》,都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發現生命的意義。
李安的父親是來自江西的知識分子,曾任台南一中校長,沿襲了儒家溫良恭儉讓的文化傳統,李安幼承庭訓,對中華文化的實踐有深刻的體會。但他不受僵硬的禮教所局限,不斷思考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生活路徑,也在美國發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也發現不同文化的碰撞,刺激他思考人文世界的普世核心價值。人性是沒有斷層的;人性也是沒有地理之別的。他的電影都蘊含深遠的人文情懷,讓東方遇上了西方,也讓西方發現東方,寫情細膩動人,讓觀眾難以忘懷。
而李安不斷向新的題材挑戰。他從不固定在一個類型電影中,但無論是《飲食男女》的美食,還是《臥虎藏龍》的刀光劍影,或是《斷背山》的同性戀,和最新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虎嘯,他都發掘出其他導演所難以發現的人性幽微之處。這也讓李安登上了世界導演的頂尖地位。他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處理迥然不同的題材,都得心應手,也將一些導演視為畏途的特技,駕馭圓熟。他在一些本來陌生的領域中,卻展現了揮灑自如的力量。
李安的電影,就是感情探險的旅程,讓他和觀眾一起發現了新的自己。局外人從邊緣的探索中,發現局內人所忽略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