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模拟试题
文章标题: 《2013深圳一模语文考试学生答题情况》
     阅读次数:232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3深圳一模语文考试学生答题情况

 

深一模论述类文本阅读阅卷小结(市外语岳强)

(一)命题设计的分析与解读

114题是一道常规命题,“概括中国文化里‘识相’的内涵”。本题的设计针对考纲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而设置,答题中需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一能力的辅助。答案中的第3点“做事服从于做人,做人为先”在文中可直接筛选出,而“懂得规矩”和“懂得尊重长辈、尊重权威”在文中没有直接表述,是第45段相关信息筛选整合的结果。

215题是非常规题型,“给文章拟标题并阐释理由”。命题方式上与2012年北京卷“为文段加小标题”、2009浙江卷“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两题型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提供的参考答案可见此题针对考纲中“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观点”两个考点而设置,答题过程中要运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方可得出相应答案。

总体上本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对考纲的考点落实全面,题目设计稳中有变。

(二)答题情况

1)得分情况

14题总分4分,含零分卷均分2.48分,除零分卷均分2.72分。

15题总分4分,含零分卷均分1.83分,除零分卷均分2.15分。

2)答题情况

优点:考生的答案基本上都能结合文本,不着边际的为少数,明显感觉到教师们在复习备考时渗透了在文中找信息的基本方法。

缺点:①简单地照搬照抄原文,将抄文段与大纲中要求的筛选混为一谈。

         ②筛选后不整合,重复的表述影响了答案的清晰度。

         ③不分点作答,条理不清晰。

         ④少数同学缺乏必备的摘录信息的能力,全凭自己的理解主观臆造。

(三)评分细则的补充说明

   14题:①只摘录“聪明”、“世故”、“老到”几个词语,得1

②照搬照抄大段原文,未加筛选,得分不超过2

   15题:①标题:提及“中国文化”、“做人文化”、“识相哲学”、“文化环境”均可得1

                 提及产生的危害——对人才的培养或对中国的发展,均可得1

         ②理由:谈及具体的危害,根据其表述的清晰度、准确度,与标题的吻合度酌情得1-2分。

(四)备考建议

1)提醒学生不要用抄写取代筛选,也不能用筛选替代整合,可选择有针对性题目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不能忽视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训练,它对于思考的方向性,筛选整合的准确性,答案的清晰度至关重要。

 

翻译题总结(市二高  李剑林)

满分:10

平均分:5.7/6.16

满分:1.4%;9分:7.9%。

 

有的答案每个得分点都可以得分,但整个句子并不顺畅。如第二句译为“即使皇甫晖的军队也不知道,是在山的背面,可以直接到达城门下”。也有答案的得分点都翻译得十分模糊,但整个句子是通顺的。所以,在阅卷中为没个句子增加了“句意分”1分。相应地,原参考答案中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得分点归入句意中,综合给分。

 

存在问题:

1.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第一句,“争讼”多译为“争论”。

第三句,“彼方”多译为“对方”;“可以”理解为今义“可以”。

 

2.忽略句式

第一句,“村民有争讼者”实为定语后置。多数考生未作句式调整。本次阅卷未作为得分点扣分。

第二句,“乃山之背也”是判断句。多数学生直接翻译为“在山的背面”,不得分。

 

3.曲解句意

第一句译为“村民都赞颂赵普,认为他是个正直的人”。甚至翻译为“村民通过决斗决定是非曲直”。

第三句,“得志”译为“实现目的”、“达到目标”,甚至“实现理想”。

 

4.错别字过多

“诉讼”写成“诉送”,“即使”写成“既使”,皇甫晖“晖”字写成“口”字边。

 

建议:

1.考前强化翻译。通过翻译带动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

2.注重句意的整体把握。在翻译时使用最简单的句式和最常用的词语。

3.检查答案,消除低端错误。

 

 

诗歌鉴赏评卷情况(深圳中学 王木森)

均分3.78

1、  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3分)

注意审题,看清题干的限制。比如“三个词语”,很多考生在答题中词语不止三个,或者表达形式不是词语的形式,虽然这次在批卷中未就此扣分,但评讲中老师们还是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认真审题。

关于形象特征,可从出身、遭遇和内在精神三个角度作答。如:出身高贵、出身非凡,境遇坎坷、命运多舛,铮铮铁骨、傲骨等。答“素质一流”表现不充分,不作为得分点。

 

2、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关于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应该对学生明确。一般而言,问“表达技巧”“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等,都与“表现手法”的提问属于同类,可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答案: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因此,对于本题答案,三个角度的答案均可得分。从抒情角度,托物言志;从描写角度,虚实结合;从修辞角度,夸张、拟物。答“比喻”“借景抒情”,不得分,但若解读部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2分。

若考生在答案中写了几种手法,在这次改卷中我们采取挑选答得最好的那一个给分。

 

默写题评卷情况

均分为4.55

1、对答案的修订:“乾坤日夜浮”和“乾坤日月浮”均可得分。

2、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庠”写成“痒”,“申”写成“伸”,“筵”写成“宴”,“钓”写成“钩”等。综观这些错误可以发现,考生们在对诗句的理解上还是不准确,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甚至是啼笑皆非的错误。

 

 

 

选做题主要问题:(高级中学李代晓)

1、  审读题目不够细心,针对问题作答的意识不强。比如16题,题目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不少同学在答案中没有直接回答该问题的句子;17题题干已给出了五个方面,很多同学在回答时,没有明确选择自己要分析的是哪两点,笼统作答;18题问题是要学生针对“作者认为死亡是有价值的,最宝贵的”这一观点的消极或积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很多同学变成了对“死亡的消极或积极性”作评价(有同学这样回答:“我认为死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认为不应选择死亡”等等),造成答题的方向性错误;21题要求举例说明理由,不少同学的答案中只有理由,没有举例。后期的复习训练要强化学生审读题干、针对问题有效作答的意识。

2、  答题时的条理性、层次性不够。比方说,第16题实际上有三个小问题,第一问分析作者的观点,第二三问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不少学生笼统回答,看不到三个问题的层次,得分不好。后期的训练要进一步强调“答题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关键词突出”等要求。

3、  对语言的品鉴赏析能力不够。比方说20题,“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平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很少有学生能找到恰当的词句,反映出我们在阅读教学、阅读训练中轻视甚至忽视语言教学训练的实际状况,后期的复习训练要做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4、  对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过于主观,脱离文本的问题比较严重。比方说18题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很多同学答案中只有自己的理由,不少同学甚至写成对“死亡”的哲理式的讨论,完全没有文本中作者观点的分析;特别是21题对原研哉名言的理解,更应该本着“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理解思路,从文本中的相关句段中概括、整合他之所以这样说的道理,来构成自己的答案。回答选做试题中的探究性问题时,怎样把握好答案的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尺度,应该成为我们后期训练关注的一个要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得分效率。(高级中学李代晓)

2223题评卷细则及存在问题(三高董希望)

本题满分6分,本次均分4.08分。

评卷细则如下:1.符合“任选一句为段首句写一段文字”的要求;2.能集中并较为准确的表达对所选学派的理解;3.要用到二种修辞,其中段首“X家是心灵之X”算一种;4.整个文段语言顺畅;5.文段的阐述要与段首“春夏秋冬”的特征吻合,且与所选学派思想指尖有机联系。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一)   硬伤:1.不按要求自选一家,而是各家都写;(二)不以“X家是心灵之X”句子开头。

(二)   内伤:1.不能准确具体写出某家思想;2.不能突出“春夏秋冬”喻体特征;3.只写“春夏秋冬”,但与其本体之间没有内在联系;4.语言表述凌乱、干涩。

23

本体满分6分,本次考试均分3.54分。

本题从格式、单位、时间、地点、讲座主题、语言得体六方面评判,每一项赋分1分。字数未作为评判条件。

一、       作为对应用文体的考查题目,对格式的要求较为严格。格式主要体现在,台头、正文、落款、时间几方面要齐全并位置正确,总赋分1分,以上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即不得分;2.对讲座时间的约定应至少具体到天;3.地点应尽量具体,但学生答卷中,已出现“我校”“母校”等字样,也应认定为符合要求;4.“得体”项,重点考查称谓、谦敬辞及语气等。

二、       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

1.要素不全;2.称谓不得体,如“亲爱的莫言”;3.语气生硬,如“请您务必……”4.语言罗嗦,不能突出主题。


最后更新[2013-3-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