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模拟试题
文章标题: 《网文:评2013南京市一模语文卷》
     阅读次数:113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文:评2013南京市一模语文卷

什么时候才能有点长进?

——评2013南京市一模语文卷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ff270b0101giuz.html

本来不想说,但有一篇选文涉及到价值观问题,还是说两句。下面是试卷的第六大题,照抄如下——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雅与俗

莫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这篇文章不知道是从哪儿找来的?整个就是一个垃圾:思维不清,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而且趣味低下,是非不分,正如作者在文中批评唐伯虎等人(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苛责唐伯虎)所言,“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第⑤段)。

比如第④段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第⑥段说:“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还有第⑦段那些“之”字。这些地方读起来都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作者把文人学者的“雅”斥之为“雅得太俗”,以至“熏人耳”“要发呕”,到第⑧段,则说那些“不识字的浑人”是“太俗成雅”——

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这段话委实让人震惊!

动辄杀人“杀得兴起,顺道也杀扈家庄的满门”的梁山好汉李逵是“妩媚可爱,端的不俗”;“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阿Q则是“绝妙千古”的“近代第一雅人”,真亏作者说得出口!李逵的杀人也好,阿Q的革命也罢,他们的目标都不过是“销金帐里,羊羔美酒”而已。不过,在作者看来,这正是浑人的“太俗成雅”的一个“明证”。

党太尉何许人也?赵匡胤手下的一条狗而已。由于得到赵的信任和重用而迅速发迹,其暴发户嘴脸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我找到下面一个故事——

党进(太尉)受命巡视京师,看到有人畜养飞禽走兽,就夺来放掉,还大骂说:“有钱买肉,不拿去孝敬父母,反而要饲养禽兽吗?”这话说得何其堂皇正大!宠物被抢的人也都无话可说。这天又遇到一班人,胳臂上架着鹰鹞招摇过市,党进带人拦住,那班人傲慢地说:“这可是晋王(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匡义)养的鹰,我们是晋王的亲随。”党进一听,马上就换了一副笑脸,语重心长地说:“我拦住你们不为别的,就是想给你们一句忠告: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喂养这些小家伙哟!”还拿出银子嘱咐他们给鹰鹞买肉吃。

我不知道作者看了这故事是不是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其“一片天真,无心于雅”,端的不俗?

写到第⑨段,作者可能觉得黄山谷的例子实在太妙,不忍丢弃,但用完这个例子,作者也糊涂了:“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作者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出来,我是没看出来。

最后一段,作者又突然扯到写文章的事情上来,说“雅俗不共赏”的文章“方是妙文”,然后说自己这篇“不妙文”正是“雅俗不共赏”,也就是说自己这篇“不妙文”“方是妙文”。我看作者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这篇文章真是“端的不俗”。

这种垃圾文章怎么会选到语文试卷中来?还正儿八经地出题目,什么议论特色,什么论述思路,什么作者的文章观,简直是狗屁不通!怎不“使人要发呕”?

我们的语文试卷(包括高考试卷)从选文到命题,从答案到阅卷……算了,我还是不说了,正如倪云林所云:一开口就俗了。

2013/1/27


最后更新[2013-3-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