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比德”中的花之君子
——接受中央电视台《花之君子》节目访谈
不要小看一朵花,一朵花里面能显示出不同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
中国的梅、兰、菊这三朵名花,它们跟竹一起被画界誉为是四君子,那么,四君子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君子有几德。比如说“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常开心看万事万物,心底没有块垒,没有那种为小利而忧愁的东西;君子利他,“己所不欲,不施与人”。花中“四君子”恰恰代表了中国文人对花的四种文化品格的注重,人格的对象化就是花中四君子。
花之君子
梅花。它的清肌傲骨在南宋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近人刘玉璋的“冷艳先开第一枝,千红万紫尽迟迟。天教预占春光早,笑煞群花哪得知”等诗句中,得到了形象的刻画,文人雅士的孤高傲岸的情怀也在那寻找到了寄托场所。
兰花。形态贤淑,花香悠远,有“香祖”之称。《家语》:“孔子曰,‘与人善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意思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被香气所化。兰花不娇不媚,超凡脱俗,是真诚美好与坚贞的象征。
菊花。傲霜怒放,凌寒不凋,冷傲高洁,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有“气清、神清、韵清、色清”之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尔雅》记有“鞠,治蔷”(《尔雅·释草》:“蘜,治蘠。” 郭璞注:“今之秋华菊。”)《离骚》写有“春南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陶渊明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菊因此得“花中隐士”之封号,因此也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而重阳赏菊则演为传统。
竹。生不择壤,高清翠绿,中空外直,四季常青。赏竹、慕竹、咏竹、写竹、画竹者,不计其数。苏东坡则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名句。
画界表现梅花,有一个认识过程。中国绘画史以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鼎足而立。中国最早的画往往是以工笔画着称的,就是描摹写实。其后开始写意画,尤其是狂墨写意画的时候,主体精神凸现出来。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就很有代表性。这幅墨梅,粗粗看来没有什么让人惊叹的地方,一横开本 一枝横斜,上面疏疏朗朗的有几点梅花,但你仔细看,它真是“清气满乾坤”——不是强调“密”,不是要“闹”,而是孤寂自守,笑傲世间,同时它在笑傲之中有一种内在收敛,表现出一种清寂疏朗,用王冕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因此,王冕在表现这一精神特征上用墨用色非常老道。可以说在元代的时候,中国的水墨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在中国绘画中,人们会用什么颜色来描绘兰花?还是墨色,这与中国哲学观念有深刻关系。中国人发现大千世界,万种颜色,但不可能完全去把握。根据老子的看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你要去追色,反而失落了颜色,失落了道。故而采取的办法是追寻“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做“减法”,把无穷丰富的多还原成最简单的极简单主义,那是什么呢,就是黑白二色。于是中国的墨和中国白的宣纸正好构成黑白二色,这也是阴阳互动的哲学基础。不要小看了水墨画,它从形式看是墨分五彩,从哲学上看,它是墨即道也,道在运行中留下的痕迹就是人格化精神化的墨兰。兰花为“王者香”,它最开始出在汉代文人蔡邕的《琴操·猗兰操》中,谈到孔子这位哲人当时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可是老是碰壁。有一次,他从卫国吃了闭门羹,带着弟子返回到鲁国,走到一片深林深谷,闻到一股香味,一看是一株兰花在散发着幽香,孔子就感叹说:兰花生在深林深谷之中,这是王者香啊,“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现在这么茂盛却与杂草在一起,感慨万千。
“王者香”问题,对于这句话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杂草为伍”,当“为”作为系动词“是”时,兰花就是王者香。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当“为”王者香的,“为”作为一个介宾结构,就是为了某个宾词去香,意思就变了,变成这样的解释: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他感觉我就是幽谷兰草兰花,自己周游列国,一身抱负而不得用,经世治国之才而不能施,“本来我孔子这样的幽兰,应该为王者而发出我的芬芳,但是,现在我只能在幽谷里与其它杂草为伍”。这里其实表现了孔子对世界不能够任用其材,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充分施展出来的一种痛心。这种解释也聊备一格吧。
据说苏轼所画兰花,很特别,花中夹杂有荆棘,他这样的做法,实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寓意君子能容小人。而以画兰寓君子坚贞的典型当属南宋末元初的郑所南。郑氏所画兰花从不着根,飘飘若悬浮在空中。旁人很纳闷,问其意,他答到“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国破山河碎,已然无根,所以兰花也不必有根,自然也不用画根。其名“所南”即意指一心向着南方,南方当然是指宋室了,他是誓不做贰臣,要做宋邦遗民的。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此外,有一个西北的传说故事《兰花花》,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它里边的微言大义和深情惊动天地,可以说它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爱情!我们都知道兰花花是西北一个女孩儿的名字。这个小姑娘长得像幽兰一样,漂亮而温馨,被一个老财主看上并把她抢到大院里。这时候她的男友追到大宅外边,财主用恶毒的办法让兰花花端一碗馒头送给男朋友吃——她不知道这馒头里下了毒。男青年在饥寒交迫中把兰花花给他的馒头吃下去后死了。地主要强行霸占兰花花,兰花花宁折不弯,坚定地把剩下的馒头吃完,双双离开了人间。这个感人肺腑的悲剧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可以说是中国兰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来改编成了二胡协奏曲《兰花花》,又改编成了芭蕾舞《兰花花》,在国外,这个芭蕾舞还获了奖,感动了西方观众。
宋代的文与可画竹也是画墨竹。他画竹画得是曲竹,处于一种大石重压下倔强生长的竹子,弯曲倔强地长出来——不畏险阻九死而未悔地生长。他送曲竹给朋友,鼓励那种执拗而有超越性的人;他画直竹给友人,表明气概可以干青云;相反那些愁苦的伤怀之人,他画偃竹——仆倒的竹子并奇奇怪怪往上长的竹子。他把竹子比喻人格,把人比喻竹,人和自然、人和画合二为一。
对于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菊花,我们会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该不会还是黑色吧?还是水墨,当然,也有其它五彩缤纷的颜色。比如说水墨画除了南宋的郑思肖(亦即前面所提到的郑所南)以外,还有徐渭、八大山人画的水墨菊花都非常漂亮。当然到了明清以后,世俗化的浪潮,使得画家更贴近世俗生活,贴近现实,所以,画的花也越来越接近它的本来颜色。
菊花还和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有关系——重阳节。节日说小也小,就是一年一轮回的纪念,说大也大,德国的思想家加达墨尔对节日非常看重,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千年重合。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到重阳节,人们就要赏菊花、喝酒、登高,它形成了中国人一整套的价值观念,人生的感春伤秋的一种生命体验过程,或者人生漂泊聚散的一种纪念,甚至像端午节一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全民生命意识。
花与园林
中国的园林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每一次花开花落,每一处亭台搂阁,都书写着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审美情趣和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在这个有着生命的文化符号中,花束、山水、道路构成它的血脉,诗词、雕刻、绘画艺术形成了它的精神灵魂,而凝固威严的建筑则成为了它的骨骼。作为园林的血脉,花卉不但丰富了园林的色彩,更为园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灵气,成为了这个文化符号中生花的一笔。在园林与花卉的相互连接中,现代的人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与领悟。
我们说花是园林的血脉,血脉两字点出了一个传承的关系,那么花和园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连接?我认为在三个层面上有连接,第一,园林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游”的境界的具体体现。自然不是人对抗的对象或开发利用的对象,而是人可卧、可游、可行、可居的对象,这是中国先秦庄子思想的体现。第二,花是新陈代谢,四季循环往复的,春天的春花、秋天的秋花等等。而山川江河、建筑亭台,相对来说也似乎是永恒的。它向一年一度的花草提示一种永恒当中的飘逝感。第三,就是花有一种生活情趣,比如说有吉祥美好,有富贵浪漫,在园林中也显出一种富贵气,或者显出一种吉祥的气氛来。
咏牡丹者,如唐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句,宋王十朋的“庭院深深,一异香一片来天上。傲春迟放,百卉皆推让。忆昔西都,姚魏声名旺。堪惆怅,醉翁何往?谁与花标榜”,皆推之为极至。而崇尚牡丹,倾举国之力,大概以唐朝为最。百花丛中为什么唐朝人偏偏会对牡丹如此推崇呢?何以牡丹在唐时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魅力呢?这跟唐代的整个文化氛围紧密相关。唐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朝代,有过非常辉煌强盛的时期。当时国运昌泰,民生富庶,威震八方,臣服者不计其数,民族交往、中西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在此国势下,孕育了发达的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
昌隆繁盛的国势就需要一种花,来与之匹配,来作为这个国家昌盛繁荣的象征,同时,也能为国人所接受,成为国人欣赏的主流。于此相应,就出现了几个硬性的文化审美要求:第一,中华民族喜欢红色,吉庆、吉利,牡丹初开欲绽时,即艳丽胜朝霞。第二,唐朝崇尚的美是以肥胖为美,所以,一定不能是清瘦的红梅,也不能是清丽的兰花,肯定有一种合乎这一审美要求的花。第三,是千枝万枝压枝低,就是要繁花似锦、蒸蒸日上。牡丹花有一束居然可以开2100朵,“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缎”,好一派花团锦簇,好一幅雍容华贵之态。这三条基本上符合作为唐代国运之象征的花卉的要求。由于皇帝的喜好,唐代老百姓也纷纷仿效,于是上行下效,当时的一株牡丹花的价钱是多少?可以达到一朵花十千钱,就是一万钱。很多达官贵人都把全部钱倾进去,形成了当时的某种腐败现象,诗人白居易因此批评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对当时赏花带来的负面效应,加以批评。但牡丹之本色成为了国运的象征,这也许是牡丹能成为花中之王的真正原因,其内涵也正符合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传统。
绘画方面对牡丹的表现是很丰满的,可以说,从魏晋南北朝的北齐,有一个杨子华就开始画牡丹,然而可惜的是,今天只见于史书记载,已经看不见原作。而明代的徐渭却是画牡丹的高手,他画的牡丹可以说是犹如刚从水墨中完成,元气淋漓,墨分五彩的厚度,花瓣的滋润度和润泽栩栩如生,它叶片用草书笔法,给人逸笔草草的感觉。他也把自己的斋名取名叫作“水田月”,就是表示“渭”字的意思。
前几年,国内进行了一次国花的评选,尽管没有评选出结果,但是牡丹的投票率还很高。还有一点需要弄明白,既然咱们国家已经有了国旗、国歌、国徽,为什么还要找一个花来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国徽、国旗它代表的是民族国家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可以说是代表国家对国家之间的一种政体关系。但是,要让每个老百姓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国家的荣誉、安危、国泰民安等等,则必须有一种象征物就是日常可见的花朵。中国可能选择牡丹花或者是在梅花之间,当然这两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方面。比如说牡丹花,它的枝繁叶茂表示了一个民族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繁荣昌盛,同时还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红红火火,还有吉祥幸福的隐喻在里边,不管是过去的皇上还是老百姓都喜欢牡丹。
红色和黄色在中国是富贵吉利的象征色彩,而白色的玉兰在颐和园这样一个皇家园林却如此受推崇,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对于颜色的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在过去,一般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对黄色、紫色、红色这种明亮的颜色,或者是绘画中的偏暖的色调评价比较高。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在中国也有这意思,比如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挂得高的东西容易掉下来损坏,纯白皎洁的东西容易污染。所以,中国人认为要爱惜羽毛(声名的纯洁),都是用白色表示。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含义,就是说纯洁、向上。“绘事后素”,这是中国古代提出的,讲绘画的底色要打得白,也还有其它的含义,表示一个君子道德的底蕴必须是洁白无瑕的等等。明代诗人张茂吴有两句咏玉兰的佳句“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白玉兰的雅名由此得来。对于白玉兰的欣赏,可以想到,人们经过了一个沉闷的冬天,突然看见蓝天白云之下如火如荼(《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玉兰之白可说“如荼”,似不能用“如火”)的、像玉一般温润、像流云一样别样裁的白色玉兰,似乎无迹可寻,它不需要蜂蝶频频顾,只向春风淡淡地开着,那种冬去春来的感觉非常好,透露出一种明朗清丽、洁净向上的气息,代表着一种高雅的情操。因此,深得我国文人墨客的喜好,中国古人又往往把它和牡丹以及其它一些吉祥的花画到一幅画里,称为“玉棠富贵图”。
于是近代的女同胞很多叫玉兰。一个“玉”字非常关键,它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境界——玉的温润光辉。这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黄金有价玉无价。木兰的“木”换成一个“玉”字,这里边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底蕴,为一种花命名时候的一种文化精神力量。所以,画家文征明就把自己的画室取名叫作玉兰堂,文征明是一代大画家,可以说琴、棋、书、画都很厉害,他把自己的画作为他的人格襟抱的一种寄托,就像玉兰花一样洁白、无瑕、美丽,而且充满了勃勃生机。我想,一个玉字,也寓示了中国人对玉兰的那份偏爱,那份醉心喜好。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应该说水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刚才说的玉兰也好,说的牡丹也好,都是地面上的植物,但是,我们欣赏水景的时候,就会不经意地发现我们水里也有一朵花,那就是荷花。
荷花也叫莲花,荷花的名字最早来源于《诗经·郑风》的“荷华”二字,又有水芙蓉、水芸、芙蕖等别称。西周时期,荷花从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可分为四个品种,以赏花为主的叫花莲,以结藕为主的叫藕莲,以结莲子为主的叫子莲,此外,还有一种可以生长在碗里的小型荷花,人们称它为碗莲。人们经常能在荷塘中看到在碧绿的玉盘之上,颗棵珍珠摇曳欲坠的景致。水中荷花与蜻蜓、蜜蜂,岸边的垂柳、翠竹,与四周的蛙鼓蝉鸣都能够产生完美和谐的视觉、听觉享受,大面积的荷塘那如云、如海、如雾的苍茫美景更会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荷花是生在水中,它与中国的水文化有什么关联呢?中国是一个“崇尚水”的民族,儒家说“水有九德”,道家讲“上善若水”。水构成了中国人的仁智之见,既仁又智。中国古代美学重视“比德”说,就是一个自然物总是要抽离、升华到一种人文道德高度来看。中国人很崇尚水,因此,水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接近于水。荷花和水的关系,首先它生于斯长于斯,其次是洁净,它是出淤泥而不染、洁净。第三,青春易逝,韶光难留,荷花在水里面又洁净,同时它又通过“落花流水,天上人间”告诉人们青春是飘逝的。所以,每读到周敦颐《爱莲说》,会从心底产生深深的共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