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的语文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参差不齐。有水平很高的,但是为数不多;有大致合格,大致管用的,比例不很大;有勉强过得去,对对付付管用的;有基本不合格的,不管用的。后两类合起来,比例不小。全社会对这种状况很关注,有的人甚至很忧虑。
什么原因呢?这当然不可能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来回答,因为事情本身是复杂的。
在多种因素之中,大概准有这么一条: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训练不完善,有些毛病。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语言能力是可以训练,也需要训练的。第二,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至关重要。
哪里不完善,有些毛病呢?这又不是一句话就回答得了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因为事情本身不简单。
在复杂的情况之中,我们逐渐看清了一点:对于语言表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几乎完全忽视了。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于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的,也就是写的训练,是跳跃式的,跨越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段落。一般写的教学只注意两头,一头是词句,一头是成篇的文章。有连词成句、造句、修改“病句”、变换句式等等有关句子的训练;有选词填空、改正词语搭配不当等等有关用词的训练;以至有改正错别字等等有关用字的训练。然后就到了作文,并且主要是命题作文。至于构成一篇文章的一个一个段落该怎么写法,绝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阅读教学中讲文章也是这样。讲全篇,什么主题思想,层次结构,人物形象等等;讲某词、某句、某个比喻用得多么恰当,准确,生动,如此等等。段落,一般不讲;若讲,也只是讲“段落大意”,实际上还是在讲全文的结构层次。至于段落内部的组织,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等,一般不讲。
实际上,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极关重要的。无论是说或者写,一串连贯的句子构成的一段话,是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无论记叙什么事,描述什么人物景象,无论要说点什么道理,发点什么议论,都是一段一段的说,一段一段的写。一段说一个方面或者一层意思,需要说的几个方面都说到了,需要说的几个层次都说透彻了,这篇话或者这篇文章就完成了。一段说的既是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层次,它就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必须对这个中心加以充实,发挥,阐明,论证。这段话要有头有尾,需要数字的有数字,需要事例的有事例,需要根据的有根据,需要证明的有证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句跟着一句的说,要合乎事理,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合乎习惯,恰当得体,该说的都说到,没有重要遗漏,不必说的就不说,不枝蔓。孤立的一个句子有时候很难断定它语法上是否正确,修辞上是否妥贴。连贯的一段话,正误优劣以至趣味风格都显示清楚了。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
段落这样重要,可是从来不重视段的训练,这是不少人写不好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足够的事实表明,写作上的毛病绝大部分都是出在段落里:话不连贯,就是平常说的“不顺”,或者“疙疙瘩瘩”的,“不畅”;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丢三落四,不完整;拖沓累赘,叠床架屋;等等。用这样一些段组成一篇文章,怎么可能是好文章呢?
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种训练必须认真重视起来,研究出切实可行的,确有实效的训练办法,与词句的训练和布局谋篇的训练紧密配合起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将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有的文章可以只用句把话开头,用句把话收尾,分别自成一段,当中有时候用句把前后呼应一下,联系过渡一下,也自成一段。这样的段和前边说的段有区别。然而就连这种特殊的小段,也各有它的特点,同样需要训练。
(本文是张志公先生为姚德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段落教学》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