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马恩来葛福安冰山在京穗汉发表研究程少堂论文》
     阅读次数:213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恩来葛福安冰山在京穗汉发表研究程少堂论文

原题:程少堂语文命题艺术初探

——试探程少堂命题的人文价值导向

马恩来

      (作者为深圳市名师、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本文发表在《语文月刊》2012年第11期。发表时用题目《试探程少堂命题的人文价值导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定义,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价值的重新定位,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而“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理念的核心内涵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教(学)出语文的独特感情”,并以此“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理念所倡导的人文价值追求,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人文性是相一致的。事实上,程少堂在近些年的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中,包括他所担纲的深圳市每年的高考模拟考试命题中,都始终渗透并践行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文试图从深圳市近四年模拟考试的现代文阅读命题,探究其人文价值之所在。

下面是2009年至2012年四年间,每年两次模拟考试中现代文阅读命题的选材,包括必考的论述类阅读,以及选考的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共24篇阅读文本。

 

年份与次序

论述类阅读文本

文学类阅读文本

实用类阅读文本

2009年一模

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王逸舟

远去的邮车(散文)迟子建

探询天才的基因(科)〔英〕科林•布莱克莫尔

2009年二模

现代化的定义〔美〕 艾恺

 

(小说)何敏翔

求见奥古斯丁•戴利(传记)伊莎多拉•邓肯

 

2010年一模

剥除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然  李海鹏

佩弦周年祭(散文)

叶圣陶

湄公河源的疑惑与意义

(科普)黄效文

2010年二模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草房子(小说节选)

曹文轩

我的祖国,你的祖国(新闻)(美国)罗纳德•卡尔弗特

2011年一模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张伟

 

秋江上的浪漫(散文)

李国文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传记)

 

2011年二模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键

呼兰河传(小说节选)

跑步圣经 (科普)乔治•希恩

2012年一模

说深刻  林凯

 

狐狸的窗户(小说)

(日)安房直子

回忆鲁迅先生(传记)

萧红

2012年二模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妈妈,我爱您(散文)

(韩)金河仁

这个时代为何缺少思想家?(专访)

 

从以上选文的题目和作者看,各类文体中,不乏名家经典,也有不少名家新作和新人新作,同时兼顾中外。这些材料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凸显传统文化精神特质,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回归传统,积淀民族文化,是语文味,也是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他提出的“文人语文”,以及他的《荷花淀》《诗经·子衿》《世说新语·咏雪》等经典课例,无不以传统文化思想为逻辑起点,在传统文化的观照下进行思考和解读,因此,在命题的选材中,也特别重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如,2012年二模论述类阅读,他选用了当代学者张再林的《“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该文从儒家恕道的经义出发,阐释了中国的医患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体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并以此推出“体贴”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该文见解新颖,说理透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性,能有效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再如,2011年二模的论述类阅读选文美丽的汉字书法》,通过台湾学者蒋勋的见解,介绍了汉字书法的美学价值,强调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的核心命脉。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热爱。又如2011年一模文学类阅读,选用现代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秋江上的浪漫》,通过讲述南宋张孝祥的浪漫故事,认为浪漫是中国文人的特质,大文人就有大浪漫,进而阐释文人自由与文学繁荣一致性的主题。还有,2011年二模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萧红的经典小说《呼兰河传》(节选),其中的念诗、学诗的场景描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再现。这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有了间接的感知与体验。当代作家迟子建的散文《远去的邮车》,出现在2009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面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作者用“远去的邮车”设喻,寄托了对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冲击而淡化所抒发的淡淡的忧郁和伤感之情。这种情感是深沉而珍贵的,值得现代人反思——快节奏和没有距离感的现代都市生活,不应该遗忘和排斥传统文明的精华。

 

2. 直面社会,关注当下,以理性之光引领学生走向成熟

程少堂强调语文回归传统,却并不回避现实。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风云,以及日趋复杂多元的社会,倡导辩证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公民意识,以理性之光引领学生走向成熟,恰是“语文味”理念“丰富生存智慧”中的要义。因此,在命题选材中,程少堂特别强调对现实的关切,有关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或热点话题,且有见地的时政文章,也常进入他的法眼。如2009年一模论述类阅读《要善于应对美国的霸权》。该文是学者王逸舟所著的《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一文的节选。作者探寻了当今国际背景下,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未来关系发展走向,提出如何看待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霸权因素和王道成分即如何看待美国主导的当今国际体系的不公正性和合理之处是中国外交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寄希望“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21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文章辩证理性,客观深刻,其基本观点,对固化的“反美”情结,和日益高涨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有一定的正面导向和“稀释”作用。再如2011年一模论述类阅读,选用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伟的时评《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该文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为新闻背景,介绍并分析了乔姆斯基长期以来以“异见”姿态面世,对美国政府严厉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的麻烦,反而却为他赢得卓越的声望的基本事实,并以此获得启示——“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一个如同乔姆斯基这样的批评者,对于一个公民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观点出现在当今中国主流媒体上,是相当大胆却又令人深思的,同样富有眼力和胆识的程少堂将之选为阅读材料,成为本次考题中最大亮点。2010年一模论述类阅读,选用南方周末的时评《剥除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然》。这是一篇评价韩寒的文章,尽管对韩寒的评价仍存争议,但他作为80后意见领袖,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青年作家兼赛车手,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存在,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选用此文,无疑表达了命题者的价值取向——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如韩寒一样,崇尚自由,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现代公民。

 

3. 拓展认知领域,尊重人类多元文明,促进精神价值追求

“提升人生境界”,是“语文味”核心理念之一,也可视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命题过程中,程少堂也致力于这一理念与目标。为此,他选用前沿成果或深刻思考凝成的文字作为阅读文本,以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在加深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的同时,尊重人类多元文明,促进精神价值追求,提升人生境界。2009年二模,选用美国学者艾恺的著作《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的节选《现代化定义》,文章内容比较陌生,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可让学生从中了解“现代化”的内涵和定义,并对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不平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角度。2010年二模论述类阅读选用著名作家韩少功的《扁平时代的写作》,则是一篇反思性文章。针对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是平的”的观点,提出扁平时代的文学写作“民主化”的质疑。让读者了解到因特网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也了解到文化特别是文学领域的特殊性,可能有异于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格局的变化。文章从一个作家的视角,对全球化发展的担忧。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会不同角度思考和认识的案例。2012年二模实用类阅读,《这个时代为何缺少思想家?》是一篇新闻访谈,该文也是一篇反思性文章。新闻由头是英国 《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2010年度 “全球百大思想家”名单中,占据榜单前列的,并不是以思想闻名的学者,而是以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为代表的 “行动派”名人。即便因学术思考而上榜的学者,似乎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家究竟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时代为何不能产生苏格拉底、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呢?访谈讨论了思想家的特点、思想家的意义和价值、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等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引发了我们的时代缺乏思想家的思考。这是人文知识的启蒙,也是对思想家敬畏的引导。2010年二模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一篇新闻经典作品——美国人写的一篇社论《我的祖国,你的祖国》。1938年,慕尼黑事件震惊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俄勒冈人报》的主编罗纳德•卡尔弗特为唤起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社论。该社论一经发表,马上风靡全国。1939年,罗纳德•卡尔弗特因此文“在世界为战争风云笼罩之际,有力地唤起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从容应对的理智”荣获普利策奖。文章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国民,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国家,希望美利坚的每一位国民都应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捍卫政府的理想。此文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看来,显然有美化美国之嫌,但正是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真谛,并激发出对人类共同文明和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4. 走进心灵世界,感受人性之美,呼唤人性回归

“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教(学)出语文的独特感情”,并由此引领学生走进心灵世界,感受人性之美,也是“语文味”的所推崇得理念。这一理念也渗透在程少堂的命题中,尤其体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阅读的人物传记中。如2012年一模选用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小说《狐狸的窗户》,这篇富有魔幻色彩的小说,让一个猎人受到小狐狸魔法的感化,交出了自己的猎枪,双方和谐快乐地相处,表达了对和平的呼唤,对亲情、爱情的渴盼,对善良、宽容的赞美。2012年二模《妈妈,我爱您》,韩国著名作家金河仁的散文,作者用其精致的文笔和闪光的心灵,带领我们重温难忘的成长经历,重拾我们灵魂的诞生之地。让我们懂得:妈妈的艰辛与痛苦,是理所当然,也是刻骨铭心;儿女的忽视与淡漠,是不经意间的过错,也是终身的遗憾;至真至深的母爱,是温暖,更是震撼。2011年李国文的散文《秋江上的浪漫》,阐述的是“中国文人浪漫气质”,却以南宋文人张孝祥向道姑妙嫦“示爱”的绮丽的浪漫故事为切入点。在某些人看来,这一惊世骇俗的风流故事,实在有些“少儿不宜”。但正是这种浪漫、热烈、真挚的爱情,成为传世美谈,并作为经典故事复活在后世的话本和戏剧里。也因命题者的慧眼和胆识,让学生在枯燥的考试过程中,因着一段美好的文字而被洞开一处人性的光亮。2009年深二模实用类阅读,选用了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节选《求见奥古斯丁•戴利》,文章描述了邓肯为了心爱的舞蹈艺术,奔波谒见,最终被人赏识的经历。作为一个伟大的舞蹈艺术家,邓肯毫不隐讳个人曾经的低微,“毫不保留地自我剖析,坦率得令人发窘”,同时其执着、真挚、热烈,“生动得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亮丽生命的耀现”。此外,在2011年一模实用类人物传记《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我们从中又可感受到另一种人性之美——为了内心状态和生存状态的自由,让心超越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便是杜尚这位艺术大师留给我们的艺术之外的又一种精神财富,也是命题者向学生所推崇的最高远的价值。

 

5.探寻科学之谜,折射人文之光

实用类的科普性文章,常常给人的感觉的是严谨、平实,有些甚至有些高深、乏味。但程少堂所选的科普文章,富有探寻科学之谜的的理趣和意趣,同时折射出强烈的人文之光。

2009年所选的英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科林•布莱克莫尔的《探询天才的基因》一文,介绍了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最新科研成果:科学、政治与艺术界的大量领袖人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患有孤独症,内在理由是与该病症相关的特征恰好是同创造性天才素质相匹配的。研究认为诸如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等精神疾病也会有建设性的一面,患者在无法适应学校体制以及难以与人相处的同时,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很高的精神集中度。该文给我们多重启示:当上帝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却同时给我们开了一扇窗;对许多问题要辩证地对待;要正确对待他人或自己的不足,也许某些不足,可能也会具有某些优势;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缺陷而丧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丧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不要自暴自弃,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对许多问题不可简单地以“正常”或“不正常”论之,也许在某些方面正常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不正常的;在某些方面不正常的,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却是正常的。再如2010年一模《湄公河源的疑惑与意义》,作者是香港的一位探险家。该文的价值在于:不是宣布某个发现,也不是阐释某个成熟理论,更不是经验介绍,而是疑惑与证明。对两支探险队得出的两个结论,作者也无法判断,但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过程,甚至事实的真相不一定是非此即彼。这是一种严谨、务实、开放的治学态度,与现实生活中轻浮、草率的思想行为形成强烈对比。这对于学生为文为人和将来治学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教益。2011年二模实用类科普文阅读,节选自美国运动体育学家乔治·希恩的畅销书《跑步圣经》,该书作者不仅汲取了不同时期伟大思想家和运动者的经验,同时还将其精华与自己的运动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给我们解释了跑步之于健康的意义:不但可以让我们活得长久,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能有更多的精力、更清晰的思维来处理生命中除跑步之外的更重要的事情,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有专家认为,材料的选择,便是命题者对这份试题的第一步创造。一份试题,能在最初的浏览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出阅读的兴趣,乃至于思维被拖拽到时空的长河里纵情徜徉的,就该是有生命力的试题。程少堂自己也说:“因为我极其看重整个试卷考点之外的选材,只注意了考点,材料没有人文性,没有语文味,或者说没有生命性的材料,我是不让放进试卷的。”显而易见,最能体现人文价值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他是尤为看重的。

其实,除了选材,他根据材料所精心设计的题目,角度新颖别致,同样也渗透了强烈的生命体验,彰显出鲜明的人文性。试举几题为例:

示例一:2009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远去的邮车》17题——

文章最后一段的   处可以加上“?”、“!”或双标点“?!”等,请你根据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说说这里用哪一个标点更有味道。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问号最有韵味,“?!”双标点次之,感叹号最次。文章所表达的是浪漫、遐思、怀念等等传统情感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给作者带来的一种伤感与无奈和不舍,同时也试图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的整体风格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果用感叹号,感情过于强烈,难以体现这种淡淡的忧伤,而且感叹号语气过于肯定,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思考。所以问号的淡淡的忧伤和思索的韵味很足。

 这是一道评价鉴赏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风格和感情基调的把握。题目不是直接提问,而是别出心裁,通过三种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细微差别,让考生加以比较分析,说说哪一个更有味道。其中的“味道”“韵味”等词,就如同“语文味”一样,源自一种生命体验,它本身就着上很深的人文色彩, , , 。

示例二:2011年一模传记阅读《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第21题——

文章说,“让心超越在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你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流派也追求这种超越?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怎样描述这种超越境界的?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①道家(老庄)学派。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②庄子的《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或描绘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这些描述,体现了道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思想。

此题为开放性探究题,在设问时宕开一笔,将杜尚的生活哲学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庄子思想进行比较,并要求加以例证。与必修课文呼应。这是一种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重视所学篇目,形成知识关联,更主要在于:命题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追求,引导考生“让心超越”。

示例三:2009年二模实用类传记阅读《求见奥古斯丁•戴利》第21题——

伯牙曾经在铺天盖地的波涛中,在茫茫无际的天涯里,在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身上得到启迪,他的琴声忽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健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本文中画线的句子和伯牙的故事,让你从中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一个什么规律请再举一个同类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大自然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如:鸟巢的设计,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都是从自然界获得创作的灵感。

或:伯牙和邓肯的事例都证明大自然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伯牙是从波涛、天涯、鸥鸟这些自然事物上得到弹琴的启迪,邓肯是在波浪、松林中领悟到舞蹈的真谛。两位艺术家时代不同、环境迥异,但在艺术灵感的触动点上惊人地一致,这说明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是古今不变的艺术创作规律。

探究性题。从一般命题要求来看,此题目字数似乎过多,前面介绍伯牙的两组精彩的排比句只是题引,似乎是邓肯热烈、执着、奔放情感的补充和延续,而题目最后让考生从二者的类比中,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一个规律。并要求举出同类例子。此题设题角度独特,命题者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生命体验,引领考生走进大自然与人的心灵共创的美的世界,感悟比较陌生却又丰富的人文内涵。

示例四:2011年二模实用类科普阅读《跑步圣经》第21题——

跑步本来是一种简单常见的锻炼方式,但是在作者笔下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请结合文本说说这种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并请谈谈你对这种人生哲学的看法。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本文揭示的人生哲学是:跑步的真正目的,是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达到我应该达到的层次,发掘我“最初的辉煌”。身心和谐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是人更接近于神的一种生命状态。跑步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都只是“方式”,而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追求,才是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

此道探究题,重点就是探究文本所蕴含的由作者的生命体验所形成的哲学思想。题目和提供的参考答案,体现了命题者一种明确的人文价值导向——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提升生命质量,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诚然,人文思想的渗透,自然不止于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中,在诗歌鉴赏题、语用题和作文题中,乃至在语言基础题的选材中都有程度不一的体现。事实上,十余年来,程少堂和他命题组团队,以杜鹃泣血般的精神,将自己的才智心血,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理念,渗透到每一套试卷,每一道试题之中。正如程少堂所说:“我是用我整个的素养乃至整个生命在命模拟试题,我的人生体验强烈地渗透在试题之中,所以我命的试题从选材到题目不仅语文味浓,而且生命感强,或者说具有生命性。

因此,程少堂担纲命题的深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如同每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一样,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或以其命题者较鲜明的个性特色而让少数人不太适应,也可能因此而产生争议,但总体上看,每年的每套试题还是受到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肯定与赞赏。如深圳市沙井中学王如宏老师对2009年一模卷评价:“让我们语文老师能够从选材、命题、答题等多角度、多层次审视一道语文试题,让我们看到或体味到一道好的语文试题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包括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文化的,甚至是考据的等等,看到了命题中的博大、精深、审慎、严密、创新的风格。”2011年一模,龙城高级中学钟玉霞老师尝试走进考场,与考生一同考试答题,考毕,兴奋不已,赞叹道:教我如何不爱她!她说:“对待语文,我们已经愧疚得太多,当语文教学一步一步地不断降低为一种技术指导的时候,当语文被各种各样的框架、模式、套路限定死了的时候,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多少人文的关怀和生命的律动?而这份试题却有着孜孜拳拳眷眷的语文赤子心。不仅让人一见倾心,且还从中读到了她知性、智慧、用心、独到的美!”深圳市光明中学的政治教师方庆老师,研读一模语文试卷后,撰写长文《恢弘大道——从深圳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卷看为人、为文、作研究》,他对试卷每一考点的选材、题目、答题都进行了独到且不乏专业水准的思考探究,引发“恢弘大道”的强烈共鸣。如果说本地教师对语文试卷可能存在某种偏爱,但来自山东的老教师姜国廷看到2011年深一模语文试卷,抑制不住内心的敬意和激动,写了一首长诗《一份试卷的联想》,其中道:“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有强大的脑髓/他只有热血一腔/他在荒原上奔突/他在樊笼里冲撞/他的考场虽然还留在烂泥塘/他先把心血铸成试题/用灵魂引进万道霞光!”

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中,一份普通的语文试卷,一般看来,只是一种用以检测或选拔的文字或数字的排列组合,一种僵化的考试模式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而深圳的高考语文模拟卷却为何引起强烈共鸣,赢得如此赞誉?从以上探析中不难看出:尽管作为一套高考试卷,或是模拟试卷,本身就是应试的产物,命题者也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不可能跳出考纲,突破既有的考卷模式,但却完全可以像程少堂一样,赋予一份试卷更多的人文内涵,使之充满生命和灵动;可以渗透命题者先进的理念和崇高的精神,让考生接受检测或选拔的同时,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201294完稿)

  

  -------------------------------------------------------------------------------------------------------------- --

 

作者原题:“语文味”教学流派何以被称之为“文化语文”?

——以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为例

作者:钱冰山(深圳市坪山区教研员、2004年深圳市高中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

(说明:本文发表于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一期,限于篇幅杂志发表时有删节,题目用的是《语文味教学何以被称为“文化语文”?》。这里发表的是未删节的全文。)

“语文味”作为一个教学理念,于2001年课改初期诞生于深圳,其最早提出者是深圳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研究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味教学理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1年11月,著名语文刊物《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发表江苏两位专家撰写的《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的长篇论文,对语文味理念作了高度评价,文章指出:经过十年理论与实践探索,“‘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 ‘语文味’ 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近十年来,全国多家有影响的报刊都对“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过深度报道和专题讨论。国内多所著名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将“语文味”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研究员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邀请,在北大中文系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这标志着为建立有汉语文教学审美特点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而努力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012年,四川师大文学院许书明教授为本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中学部分选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程少堂等八位作为研究对象。许书明教授的讲义《程少堂教学艺术论》已经在《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发表。而早在2006年前后,学术界孙绍振等专家就认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

“语文味”教学思想的创立者程少堂研究员认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学术界结合这一定义和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实践,将这一流派称为“文化语文”,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知道“所谓文化,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参见百度?百科)文化也“是一种生命现象,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 (参见李二和《舟船的起源》)而“文化语文”中的“文化”,则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冯骥才说:“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那这个民族就成了植物人。”同样,民族文化也是语文的一根神经,抽去这根神经,语文就是一个植物人。(参见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光明日报2009年2月11日)

纵观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教学案例,将民族文化渗透到语文课教学的始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本文将结合这一案例,探讨“语文味”教学流派何以被称之为“文化语文”。

  一、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

我们先看《荷花淀》教学的引入部分:

师: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you!

师:但要是在中国的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

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美国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跟我女儿说,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会是孙悟空。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在导入新课时,程老师分别从“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男士看见漂亮女士时的表现”、“重大颁奖大会上演员的感言”和《西游记》中谁能接唐僧的班等方面引导,看起来简单,实则是进行过精心的预设。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和理解《荷花淀》着力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适中和谐)之美”这一文化特质,程老师先用了这样通俗文化的形式,将生活与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指出文化的差异导致民族心理的差异这一文化的内涵。

这里所列举的生活现象其实简明的阐释了文化概念中“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元素。将抽象的内涵生活化,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重点学习“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一主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深刻的文化主题贯穿

有学者认为,文化主题是在文化中充当灵魂的那个最核心的观念,即以特定的主题词表达出的文化的根本价值和诉求。文化主题是文化的核心体、实质所在,也是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深刻的原因。文化主题具有观念性、层次性和历史性,对文化发展起着灵魂、旗帜和里程碑的作用。(参见李玉林《关于文化主题的思考》。《前沿》2011 年13期)

在全国中语界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采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荷花淀》,即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丑恶现象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等。即使是偶有从“诗意小说”这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的,最终也还是回到政治学和社会学这个角度。而程老师的《荷花淀》教学案例则独辟蹊径,“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一视角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程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在自然的状态中植入真情、渗透文化。为了达到使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于浓浓的文化熏陶之中,预设时必须根据文本特点事先确定一个文化主题。用“文化主题”贯穿文本的学习是“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举措。为了很好地实现“文化主题”贯穿教学始终的目标,他没有简单的从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分析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入手,而是将这三点蕴含在文化渗透的教学中。他将普遍的浅层次的、表象的文本分析引向“文化主题”这一深层次的创新性分析。具体说,就是通过人与环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孙犁小说在环境、情节、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和谐。因而他将《荷花淀》的“文化主题”确定为“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极富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意义。

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认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参见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7月版)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这一文化主题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呢?我们先看教学片段:

师:开头三段里集中写什么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问题——“人与环境”,写得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

生: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所以作家一点都不违反现实。那么,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和谐。

生:融洽。

生:我觉得好像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它这里的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有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有中国情调。看张爱玲的文章,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学生太优秀了!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天人合一,“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人和自然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哪位同学记得?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在这里,程老师认为: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即紧扣这一文化主题展开。

小说中重点写了人与人的关系,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女人之间的关系、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如何在讲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和共性的过程中贯穿文化主题呢?我们再看教学片段:

师: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她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这篇小说中,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胳膊断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她们内心痛苦的不得了呢?

生(齐答):看不出。

师: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

生: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女人说得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这里,“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成了一条红线,串起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起到了以简驭繁,脉络清晰,逐层推进的作用。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发抒真情,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和谐文化的熏陶感染,深切体会到了原作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参见许书明《程少堂教学艺术论》。《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

 

三、细腻的文化语言品析

“语文味”教学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文化关照,并不等于忽视或轻视对语言的分析,而是特别注重语言分析,并且在细腻的分析过程中渗透文化、文学、文章等因素。在语言品析中渗透文化元素是“语文味”教学实践的特色。我们先看教学片段:

师: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增减一个字。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程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小说的语言形式转换成诗歌语言形式,而且不作任何删改,只是按照诗歌的形式进行断句,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学习,就能对“诗意”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文学艺术”这一广义的文化元素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师:特别是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忍。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也不过度,文中表现的也是一样,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这样也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里,程老师品析文本的语言,主要是采取“变换”这一简单形式,然而又是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个性语言进行通俗、细腻的文化品析和文学解析。既让学生明白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又实时对学生进行民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的渗透,从而充分体现了“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让学生从审美情趣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继而达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

文本解读不止于文字层面,而是把文字上升至精神层面,使之具有文化意味。文化元素的渗透显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正由于此,他的课“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熟练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参见许书明《程少堂教学艺术论》。《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

 

四、潜在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语文味”教学主张在有限的时空里,通过深入文本,提供语文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丰富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语文教学最终成为引导学生达到诗意栖居目标的桥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对学术界基于此将这一教学流派称为“文化语文”,程少堂老师也是基本认同的。

“语文味”固然倡导和重视文化的渗透,但并不忽视或轻视“双基”的训练。笔者在深入研究程老师的教学思想与众多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语文味”教学流派倡导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文化观照即“一语三文”模式的雏形在《荷花淀》一课已经初露端倪,且已经包孕了“一语三文”的教学思路。这一教学思想在随后的教学实践《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那一课完全成型,笔者将在深入研究后,另文进行阐述。

 

【注】

 本文所引教学实录源自《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日),有删节。

,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mso-bidi-: 10.5pt; FON: 宋体; COL: black? , sty, ?,?>这是一道评价鉴赏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风格和感情基调的把握。题目不是直接提问,而是别出心裁,通过三种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细微差别,让考生加以比较分析,说说哪一个更有味道。其中的“味道”“韵味”等词,就如同“语文味”一样,源自一种生命体验,它本身就着上很深的人文色彩, , , 。

示例二:2011年一模传记阅读《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第21题——

文章说,“让心超越在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你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流派也追求这种超越?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怎样描述这种超越境界的?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①道家(老庄)学派。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②庄子的《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或描绘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这些描述,体现了道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思想。

此题为开放性探究题,在设问时宕开一笔,将杜尚的生活哲学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庄子思想进行比较,并要求加以例证。与必修课文呼应。这是一种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重视所学篇目,形成知识关联,更主要在于:命题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追求,引导考生“让心超越”。

示例三:2009年二模实用类传记阅读《求见奥古斯丁•戴利》第21题——

伯牙曾经在铺天盖地的波涛中,在茫茫无际的天涯里,在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身上得到启迪,他的琴声忽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健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本文中画线的句子和伯牙的故事,让你从中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一个什么规律请再举一个同类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大自然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如:鸟巢的设计,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都是从自然界获得创作的灵感。

或:伯牙和邓肯的事例都证明大自然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伯牙是从波涛、天涯、鸥鸟这些自然事物上得到弹琴的启迪,邓肯是在波浪、松林中领悟到舞蹈的真谛。两位艺术家时代不同、环境迥异,但在艺术灵感的触动点上惊人地一致,这说明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是古今不变的艺术创作规律。

探究性题。从一般命题要求来看,此题目字数似乎过多,前面介绍伯牙的两组精彩的排比句只是题引,似乎是邓肯热烈、执着、奔放情感的补充和延续,而题目最后让考生从二者的类比中,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一个规律。并要求举出同类例子。此题设题角度独特,命题者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生命体验,引领考生走进大自然与人的心灵共创的美的世界,感悟比较陌生却又丰富的人文内涵。

示例四:2011年二模实用类科普阅读《跑步圣经》第21题——

跑步本来是一种简单常见的锻炼方式,但是在作者笔下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请结合文本说说这种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并请谈谈你对这种人生哲学的看法。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本文揭示的人生哲学是:跑步的真正目的,是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达到我应该达到的层次,发掘我“最初的辉煌”。身心和谐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是人更接近于神的一种生命状态。跑步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都只是“方式”,而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追求,才是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

此道探究题,重点就是探究文本所蕴含的由作者的生命体验所形成的哲学思想。题目和提供的参考答案,体现了命题者一种明确的人文价值导向——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提升生命质量,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诚然,人文思想的渗透,自然不止于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中,在诗歌鉴赏题、语用题和作文题中,乃至在语言基础题的选材中都有程度不一的体现。事实上,十余年来,程少堂和他命题组团队,以杜鹃泣血般的精神,将自己的才智心血,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理念,渗透到每一套试卷,每一道试题之中。正如程少堂所说:“我是用我整个的素养乃至整个生命在命模拟试题,我的人生体验强烈地渗透在试题之中,所以我命的试题从选材到题目不仅语文味浓,而且生命感强,或者说具有生命性。

因此,程少堂担纲命题的深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如同每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一样,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或以其命题者较鲜明的个性特色而让少数人不太适应,也可能因此而产生争议,但总体上看,每年的每套试题还是受到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肯定与赞赏。如深圳市沙井中学王如宏老师对2009年一模卷评价:“让我们语文老师能够从选材、命题、答题等多角度、多层次审视一道语文试题,让我们看到或体味到一道好的语文试题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包括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文化的,甚至是考据的等等,看到了命题中的博大、精深、审慎、严密、创新的风格。”2011年一模,龙城高级中学钟玉霞老师尝试走进考场,与考生一同考试答题,考毕,兴奋不已,赞叹道:教我如何不爱她!她说:“对待语文,我们已经愧疚得太多,当语文教学一步一步地不断降低为一种技术指导的时候,当语文被各种各样的框架、模式、套路限定死了的时候,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多少人文的关怀和生命的律动?而这份试题却有着孜孜拳拳眷眷的语文赤子心。不仅让人一见倾心,且还从中读到了她知性、智慧、用心、独到的美!”深圳市光明中学的政治教师方庆老师,研读一模语文试卷后,撰写长文《恢弘大道——从深圳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卷看为人、为文、作研究》,他对试卷每一考点的选材、题目、答题都进行了独到且不乏专业水准的思考探究,引发“恢弘大道”的强烈共鸣。如果说本地教师对语文试卷可能存在某种偏爱,但来自山东的老教师姜国廷看到2011年深一模语文试卷,抑制不住内心的敬意和激动,写了一首长诗《一份试卷的联想》,其中道:“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有强大的脑髓/他只有热血一腔/他在荒原上奔突/他在樊笼里冲撞/他的考场虽然还留在烂泥塘/他先把心血铸成试题/用灵魂引进万道霞光!”

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中,一份普通的语文试卷,一般看来,只是一种用以检测或选拔的文字或数字的排列组合,一种僵化的考试模式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而深圳的高考语文模拟卷却为何引起强烈共鸣,赢得如此赞誉?从以上探析中不难看出:尽管作为一套高考试卷,或是模拟试卷,本身就是应试的产物,命题者也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不可能跳出考纲,突破既有的考卷模式,但却完全可以像程少堂一样,赋予一份试卷更多的人文内涵,使之充满生命和灵动;可以渗透命题者先进的理念和崇高的精神,让考生接受检测或选拔的同时,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201294完稿)

 

 --------------------------------------------------------------------------------------------------------------         ----------------------------------------------------------------------------------------------------------------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的“创生性”其来何自

葛福安(深圳外语学校语文科组长、2012年深圳市高中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 

(说明:本文发表在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三期)

 

一堂语文课的创新意识,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均可呈现。但是,在“怎样教”上所能体现的,大多属于“术”的层面;而在“教什么”上,则可能更多地再现出施教者的创新精神,它更接近于“道”的层面。程少堂的语文味课堂,应该属于后者,它所体现的是语文味课堂的“创生性”。那么,这种体现创新意识的“创生性”内容其来何自?

 

一、创生性:“语文味”课堂的重要标志物

程少堂“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始于2002年主讲的面向全市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型公开课《荷花淀》。与其他语老师讲语文课只板书课文标题作为课的标题不同,程少堂此次公开课用了一个题目:“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种“先入为主”的定位,决定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也吸引着或逼迫着听课的老师们“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语文经典文本《荷花淀》,“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程少堂的“语文味”课堂,“用另一种眼光”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

在对程少堂主讲的公开课《荷花淀》众多的评点中,我们觉得,著名语文教育理论专家王荣生的评点最得其“味”。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的评点中指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

新课改以来,关于教学内容的“创生性”,已非微弱的声音。尤其是解构主义文本阅读理论影响下之下的语文课堂,对文本的解读,已经突破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但是,程少堂的课,则是新课改以来在“创生性”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课例之一。

那么,程少堂语文味课堂教学的“创生性”其来何自?这里当然有其个性因素,但从理论源头来说,来自于对“语文味”或“文人语文”的独特追求。

作为“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提出者,身为教研员的程少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语文味”的定义,他作过比较学术化和比较通俗化的两种表述。通俗地说,所谓“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在扎实的基础上,教学得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美些。概括地讲,“语文味”教学思想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2)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其重要元素。(3)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4)主要通过运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综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手段都能产生语文味,只是语文味有浓淡之别)。(5)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6)有语文味的课堂,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7)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更不反对教学技巧。

从“语文味”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创生性”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提升语文课堂的高度,实现师生对文本阅读的纵深达成。这样一个过程,营造出一个充盈“文化味道”、展现“文人人格”的语文学习场。用程少堂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文人语文”的境界。程少堂认为: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较,“语文味”是一种表现性、抒情性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文人语文”。当然,实现这种“文人语文”,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有机交融。

课堂的“表现性”、抒情性特征,似乎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体现。对于“表现性”和“抒情性”,程少堂这样解释说:“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我一直都在进行着一种探索: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我力求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这样一种例证: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来进行,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后面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抽离了这个灵魂现场,语文教学是单调的、僵死的,它所创造的,也必定是一个没有智慧和生命的干枯世界。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一句话,课即人,好课都是从胸襟中来,好课中有教师自己,有语文教师这个‘我’。在一个语文课堂里,看不到语文教师的存在(仅仅在讲课不是我们所说的 ‘存在’),便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上好的语文课。好课都不仅仅是用口,而是用‘心’教出来的。”由此可见,“语文味”或“文人语文”所具有的表现性本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个性化人性化很强的创新性教学。

二、从一堂说明文课例看“创生性”的呈现

在这里,笔者选取程少堂的一篇说明文教学案例来分析这种“创生性”的呈现。因为,如果能从这个课例中找到这样的“创生性”内容,那么,似乎就能证明,这种“表现”与“抒情”的“语文味”课堂的普遍意义与价值。除此之外,还在于,这个课例第一次将“语文味”教学思想以独特的“一语三文”(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流程呈现在人们面前,能代表程少堂“语文味”课堂教学特色。

这堂课的标题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这样一个标题一投出,给人立意高远之印象。这可能是这节课的“顶点”。但是,到达“山顶”,是从“山脚”起步的。即对基本字词读音词语释义预习情况的检查。然后是用“瞻仰”和“挑衅”、“峻峭”和“俊俏”、“永垂不朽”和“天堑”三组词语造句并说一段话。这些内容,其实是是以师生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 “热场”。

接着,用解决“生成问题”的形式,让课堂渐渐朝学生疑惑的地方聚拢。这个环节也是师生渐渐走近的过程。老师把问题归为下面几类:

(一)教学意图(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浮雕内容(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五)碑文的理解(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

从问题的归类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问题征集过程,这个班的学生拿到“问题征集”这个作业后,真的认真对待,而且也能体现出他们思考的层次和深度。至此,教学者对这篇说明文的“创生”解读已经实现了,也显现出课堂的层次和梯度:即“一语三文”的梯度:语言、文章、文学、文化。

“文章”细读:师生围绕着“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展开,对比“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区别,再引用周振中的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用长于抒情的诗歌来佐证,很容易就让学生懂得“建碑的意图”和“写作的意图”。再就是围绕文章写作的顺序、碑文内容以及八件浮雕含义进行细读。

“文学”细读:在其他老师眼里,这已经在教学设计内容范围之外了,理由也很简单:把说明文学到文章学的地步,就已经够了。但是,这篇说明文中有一篇“文中之文”,就是出于毛泽东撰写的碑文,其中文学味,也是不容错过或忽略的。这里可见出一个语老师对语言的敏感。这个环节从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入手,让学生揣摩这个语序背后的意味,尤其是让学生揣摩“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体会出毛泽东写碑文背后的心情和意味。这里的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在这里,程少堂着意于这种“特殊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这“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透露出的其特有的言外之意,实现了从“言”到“意”以及实现这种意义所运用的方式的理解与把握。

“文化”细读:这是程少堂最着意之笔。当然,从一篇说明文中找寻出“文化味”的内容,见其难度也见其独特。课堂设计从易为人忽略的两个中国神秘数字“三”和“八”入手,引出这两个数字的基本意义和文化上的意义,有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周易八卦”以及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和典故。面对中学生,程少堂的聪明在于他没有“学究气”十足去卖弄学问,而是点到即止,让学生获得“惊鸿一瞥”般的文化“艳遇”,在学生心底留下钟情文化的根子,这就足够了,毕竟,把书都读完的,把学问都学完,在中学阶段也不可能的,大学也不可能,有这种想法也只能是奢望。

不过,对于“玉文化”的探寻,则是, , , , , , “文化细读”部分的重中之重。从奥运会金牌“金镶玉”引入,讲到“玉之质”,“玉之德”以及“玉”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意义。再到中国字典里带玉字的成语典故,让初中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用汉白玉来做”。

最后,整堂课以“从‘英雄’一词的文化意义上来探求‘英雄’在当下的意义”作结,引刘劭《人物志》对“英”“雄”的阐释,再到《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三立”“不朽”,然后以齐读普希金的《纪念碑》作结,实现了课堂设计的文化结点。

这里,“一语三文”(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作为“语文味”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式呈现。此后的诸多课例中,这种模式已然成为程少堂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程少堂课堂教学“创生性”的无限“风光”, 正是他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的集中体现,是与他“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分不开的。逐渐形成的“一语三文”的“语文味”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语言”为起点,向文本的纵深处——文化——探胜。而正由于这样一个渐次渐进的过程,使得程少堂的课堂教学渗透文化元素的过程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最初,程少堂课堂的开始并没有给听课者或学生以一种自然的印象,反而是以有些个性化解读的“课题”的强势植入为前提。当然,这种课题目标以“意在笔先”的形式呈现,其优势在于提供了授课者自己的文本解读的视角,显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很有个性的切入点。但是,它的危险在于,这样一个视角的强行植入,学生能否“买帐”。但是,从程少堂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个“危险”并不存在,或者说程少堂的课堂之上把这种“危险”化为无形,这也许正是程少堂课堂的魅力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说,程少堂课堂教学“创生性”的无限“风光”,来自于一般语文教师不敢攀登的文化“险峰”。

三、“文本讲我”:语文课堂创生性之源

无庸讳言,语文课堂上讲“文章”“文学”层面的多而易,讲“文化”的就少而难,或者因难而少了。“一语三文”,赋予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品位,使“语文味”课堂“文化味”十足,这也正是程少堂老师的课堂吸引人的地方。“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P1427)。因此,文章背后必然有文化的存在,只不过因文化的高度,仅靠学生的现有的阅历和学识,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不能达到,并不是它不存在,而可能是因为有的教师的素质或水平,可能无视它的存在,或是虽有高素质高水平却被“掠过”或者“错过”。

教育家理论叶澜先生有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程少堂这里,课堂有着“预设”的前进方向,但是,这种“预设”没有一点影响“线路”的复杂与变化,没有影响“激情”的表现,因为,程少堂把自己放进文本之中,也感染着学生把自己放于文本之中,有了一次“文我如一”的精神旅行。这恐怕就是程少堂“语文味”课堂的“表现”和“抒情”的最大特征。

程少堂在《呼唤“文人语文”》一文中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冯友兰:《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728日)然后自我阐发说:思想家可以“我注六经”,也可以“六经注我”,语文教师为什么只能够“我讲文本”,而不能“文本讲我”?

对于学生的精神影响层面上讲,这种把自己的融入课堂和文本之中的“文本讲我”,可能会比“我讲文本”影响更久远。我们读到回忆师恩的文章,有多少人写到自己的老师当年讲课文的深刻与精彩呢?更多的是一种人格和精神的印记,那里面有“我”存在。这也许是“有我之境”在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呈现吧。

“文本讲我”,课堂有“我”,“语文味”课堂因“我”的表现而更有创生性。因为创生,所以有“味”。

参考资料:

①王荣生:《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月版)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与枯燥为敌,“语文味”是对乏味课堂的拨乱反正》(《南方都市报》“深圳读本·学习周刊”2012612日版)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⑤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

⑥程少堂:《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

 

 


最后更新[2013-4-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