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魔的距离
佛教源于印度,壮大于印度,后流传于中国,就此印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印度有着这么一个说法“离佛一尺即是魔”,这句话是可怕的,它包含着极端主义的思维方式,释迦牟尼住婆娑,离佛一尺即是魔,这对佛是多大的压力呀,一步的距离,是否在某个春心荡漾的晚上,佛也会想向前跨上一步?在魔与佛相接处毫无一个缓冲地带,非佛即魔,再无其他;佛的要求很高,所以佛的地盘很小,一步之外的泱泱天地尽是黑气环绕;既然离佛一步即是魔,那么消灭魔的方式必然是极端的。
在中国也有一个说法,“离魔一尺即是佛”,二者可谓咫尺天涯。中国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皆有一个特点:无论你现在罪恶何等深重,只要你可向光明迈出一步, 你就有机会成佛。佛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这也是给众生一个信号,罪大恶极,罄竹难书之人尚能成佛,更何况你我一心向佛之人呢,这就是佛的普世观。离魔一尺即是佛,其魔与佛并非极端意义上的魔与佛,它是极端的魔与佛在中庸思想调和下而产生的,它说佛的要求并不高,佛的天地并不远,这是否对于魔都是一种诱惑呢?怪不得,孔老夫子说,中庸是中国的最高道德标准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们对中国佛教似乎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偏见,其中就有种观念上的误解。有个词,苦行僧,我不知道这个词出自何处,但从佛教的源头来说却是对其大大的误解。佛教崇尚苦行?似乎我们都这么认为,那么我们这么认为的思想源头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我们脑中模糊而不十分清晰的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苦行经历。佛祖释迦摩尼在成佛前的确有着这么一段苦行经历,日进粒米,在树下枯坐数载,不论风雨雷电,四季更替,纵然鸟儿在其头上筑窝生蛋孵卵,也不动容,可是呢,释迦并没有因此成佛,最终他下了山,在尼罗河边吃了东西,洗了澡,走向那颗菩提树,方才有了我尊敬的佛教。至于后来的的学问家把佛学学究化,倒是对其本意的扭曲了。
请你相信,离魔一尺即是佛,历史上的三车法师,每次出行,一车酒肉,一车美女,一车佛经,不是一样是佛么?
说佛和魔仅有一步之遥,掌控好自己,一心向善就是佛,否则掌控不好就是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