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拍摄的电影《吉鸿昌》中,蒋介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那之后的30多年里,蒋介石从一个恶魔,慢慢变得血肉丰满,成为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末路枭雄。
邪恶愚蠢的窃国大盗
蒋介石在大陆的电影中出现,仅仅比毛泽东晚了一年。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河奔流》中,演员于是之饰演毛泽东主席,在黄河大堤上接见农民大娘。这是大陆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毛主席的角色。第二年,一部有蒋介石出现的电影就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了。
在此之前,除了宣传片,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试图表现蒋介石的形象。解放战争时期,陈伯达根据毛泽东的意思,写了一本抨击蒋介石的宣传册子,叫做《人民公敌蒋介石》。小册子写道:“蒋介石是窃国大盗,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是罪大恶极的卖国贼。”这本小册子成为评价蒋介石的“经典”。建国后,根据这本小册子拍摄过一部同名宣传片。在很多年里,除漫画大字报之外,这是人们唯一可见的蒋介石形象。
1979年,电影《吉鸿昌》开始拍摄,蒋介石的艺术形象第一次被搬到了大陆的电影银幕上。49岁的老演员赵恒多接到了扮演蒋介石的任务。赵恒多想方设法弄到一些海外出版的蒋介石传记和著作,反复琢磨蒋介石的性格特征和神态举止。他还多次去拜访前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和黄维。
但是此时蒋介石依然只能是一个反面的配角。为了衬托革命者的伟大形象,敌人必须是邪恶又愚蠢的,而蒋介石只是一个更高级的敌人。在这部将近3个小时的电影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蒋介石。摄影师用了一个近距离的仰视镜头,画面显得阴暗而压抑。部下来电请示如何对付吉鸿昌,蒋介石拿着电话,沉吟了片刻,恶狠狠地说:“多找些西北军的人,把他缠住,用酒、力气、谋刺,把他嘴巴封住!”
第二年,在电影《大渡河》这部表现红军长征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蒋介石依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反面形象。他走下飞机,披着大衣,向高官点头致意。他站在台上,仰着头,脸上挂着不可一世的表情,恶狠狠地表示要全歼朱毛赤匪于大渡河,显得既愚蠢又阴险。
日趋丰满的枭雄形象
198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西安事变》的拍摄已经拖延了两年。这部电影投资数百万元,在当时堪称大片。导演成荫没有找到心目中蒋介石的扮演者。
此时,一名北影厂的老同学向他推荐了贵州话剧团演员孙飞虎,说他在话剧 《西安事变》中演过蒋介石,在当地非常轰动。于是在1981年,40岁的孙飞虎成为了第二个扮演蒋介石的大陆演员。
成荫试图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一个更加丰满的蒋介石。影片中,蒋介石不再是过去几个镜头一扫而过的阴险狠毒。他到西安,在张学良和杨虎城陪同下游大雁塔,谈笑风生:“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汉卿呀,难怪长安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川八百里,确实是个休养生息、谋图霸业的好地方!”事变被抓住之后,他也不光是恐惧。张学良来见他,他大声斥责:“我不是你的委员长,你也不是我的部下!”
影片上映之后,有声音批评,说电影“突出、美化了蒋介石”。但是孙飞虎的蒋介石形象从此深入人心,为他赢得了第二年的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蒋介石在大陆银幕上第一次作为比较正面的角色出现,是1986年上映的 《血战台儿庄》。赵恒多再一次扮演了蒋介石。在这部大陆首部表现正面战场抗战的电影中,蒋介石依然是一个枭雄的形象,但是也表现了作为抗战领袖大无畏的一面——在为牺牲将领王铭章主持追悼会时,日军飞机来扫射轰炸,蒋介石镇定自若,继续发表演说:“我们身为军人,要以王师长为榜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台湾“中央社”的香港负责人谢忠侯在看完电影后,立即打电话给蒋经国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的先总统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谢忠侯通过新华社联系到中共中央,并得到同意。
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台湾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公开往来的序幕从此揭开。
被人性化的反面角色
1989年上映、献礼建国40周年的《开国大典》中,蒋介石第一次成为电影的主要角色之一。在这部影片中,孙飞虎演蒋介石,他的戏份仅次于扮演毛泽东的古月。
虽然总体上,《开国大典》中的蒋介石依然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是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狡诈凶残、“屠杀人民的刽子手”,而开始被人性化。
在电影末尾,蒋介石乘船离开大陆,军舰在苍茫的夜色里航行。小孙子蒋孝文用稚气的声音问道:“爷爷,我们到哪里去?”蒋介石的声音凄凉而疲惫:“到很远的地方去。”“还回来吗?”“会的。”蒋介石的声音沉重,充满了一个末路枭雄的虚弱和悲凉。
这种对蒋介石的丰满刻画,延续在后来的几部战争历史大片如《大决战》中。后来十多年里,在大陆影视剧中,对蒋介石的形象塑造再也没有超越这个高度。
2000年,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参与制作的《黄埔军人》,第一次描绘了一个在理想与野心之间摇摆的青年蒋介石。这部战争史诗片以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及其后东征、北伐为背景,蒋介石作为校长,带领学员宣誓:“为民族兴亡而战,为国家统一而战”,“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而在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向孙中山遗体告别时,他又一次立誓,要“为三民主义而死”。
蒋介石的形象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是2009年的《建国大业》。在这部献礼巨片中,张国立出演了有史以来外形最不像,但绝对令人印象深刻的蒋介石。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幕,是蒋经国在上海整治经济失败,蒋介石和他在中山陵音乐台谈话。蒋介石谈起国民党的腐败,充满愤懑和无奈地叹息道:“反,就要亡党;不反,就要亡国!”话音落时,鸽群纷纷飞起。而这句话,也准确切中了当下的人心忧虑所在。
在另一个镜头中,浙江奉化老家,蒋介石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神情凄然,完全忘记了入秋的石阶如此寒冷。
张国立说,自己要在这部电影中竭力塑造一个“落寞英雄”的形象。但是看起来,这一个蒋介石落寞有余,英雄不足,因为能够展示他作为一代枭雄的戏最终未能面世。
(综合《新民晚报》、《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