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关于语文教学的辩论词》
出处:程少堂转贴      阅读次数:29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语文教学的辩论词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独特体验

辩论词    

主席:老师们,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手捧语文书,许多老师发出了“不会教书”的感叹。今天双方辩手将对“语文教学首先必须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还是学生的独特体验”的问题,展开一场富有特色和长远意义的大辩论,希望他们的辩论能引发您更深层的思考,我们也欢迎各位老师与我们展开富有意义的对话,让我们共同走近语文教学。(掌声)    

正方一辩: 我方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必须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第一,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是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的年轻一代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存和发展,主要在于他们通过文本撷取了文化精髓,并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及实践能力。    

第二,“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潜在的价值。课又是编者潜心编制的,是众人智能的结晶,它负载的是人类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精髓。让学生学习这样一个个文本就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个支撑点,“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有了这样一个个支点,我们才能有“千里之行”的语文学习与研究足迹,也才能有“行千里”的语文素养发展。    

第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文本是教学的载体。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是离不开文本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要在不同文本中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创新还是挑战,我们始终应该以文本为先。(掌声)    

反方一辩: 我不得不佩服对方辩友对文本,对教育,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种体验是如此珍贵。刚才,我在静静地倾听对方辩友思想的独白,我想这就是一种真诚的尊重吧。因为首先对于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尊重,才使得我们有条件共同分享这一智能的美味。    

非但辩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海德格尔说:人充满了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终极思想,为着这一理想,我们的语文教育能置学生的生命自由、生命价值于其后吗?    

其实,对于文本的阅读只有观众的观看行动才能把作品从死的结构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真正的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所以,只有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掌声)    

正方二辩: 首先,在不同的语境里,人们所用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较好地界定价值范畴只能是价值界定上的“意义学说”。该学说,充分地肯定价值客观性的同时,也最充分地揭示、肯定价值所富有的主观性或主体色彩。    

语文教学先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还是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概括地讲其实是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追求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文本作为客观事物、社会、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面对文本,我们有什幺理由不首先尊重它,要知道尊重文本,其实就是“爱你等于爱自己”呀!(众笑)    

刚才对方辩友如此感性的语言和体验,的确打动人心,可是,这感性的语言和体验,怎能代替,又怎样代替理性的关照和思索呢?对方辩友请勿“涛声依旧”。辩海无边也无情,请迷途知返,回头才是岸呀!谢谢。(大笑、掌声)    

反方二辩: 我们认为,读者的独特感受是文本价值存在的先决条件。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家 H R .姚斯说;小说是为让读者阅读而创作的,读者才是小说价值实现的能动主体。鲁迅也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说明阐释是可以各种各样的,审阅读阐释的过程又因人而异,并无定式。    

其次,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另外,在阅读创新的问题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对作品作出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创新。读者通过阅读不仅可以理解作家的意识,而且可以根据文本和自己的意识投射建构新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就是赋予作品与学生更强大的生命力。(掌声)    

正方三辩: 独特属于每个人。但教育不仅仅为了让人觉得自己独特,教育更是使人社会化。任何独特的发现最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结果,几乎所有伟大的创造者,都是朴实勤勉的学习者,他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历史,因为尊重了历史也意味着最好地尊重了自己,尊重了文本价值取向才谈得上产生有意义的独特感悟。    

独特常常只有够“特”的人才可以做到的。举个例子:一位特级教师上了一堂对对子的课,让人感到新颖独特。一位新秀运用现代媒介让学生感受潮水气势,编写电视台现场报道,新也是新,却被专家判为”太冒险”。前者的“特”特在她文本的积累的深厚。后者的“险”冒在只注重感官体验,容易导致学生感悟、反思文本的时间少了。形象的潮到位了;情感的潮、文本中寓含的人生、时代之潮则不明显。    

因此,教师少一点浮躁,少一点花哨的“独特”;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学一点吸收文本养分的工夫,这对下一代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掌声)    

反方三辩: 有这样一首时下校园里传唱的儿童歌谣——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幺背上炸药包?我要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的一声学校炸飞了,老师失业了,我也不用读书了。——(众笑)这则具有黑色幽默性质的儿童歌谣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孩子们讨厌学习。造成这一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老师一味地强调教材的神圣不可侵犯,强调师道尊严的不容质疑!    

我们不否认文本价值的存在,但这决不能成为文本至上的依据。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课堂教学首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文本的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    

第一,这是文本的特点决定的。比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他不拘泥于佛经即文本,讲究自身的“感悟”,正所谓“心生万物”。我们从他和他的师兄神秀所做的两首偈语中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神秀: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可见,神秀讲究佛经、佛理至上,如同对方辩友标榜的文本至上论。然而最终从五祖弘忍大师手中接过衣钵的是慧能,而不是神秀。相信今天获得胜利的也同样是我们而不是对方辩友。(笑声、掌声)    

第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论更能说明创新的意义,试问对方辩友,你们是向王国维据理力争说这三句话的本意不是这样的,还是为他的独特感悟和理论创建击节称赞呢?(掌声)    

主席:通过双方六位选手先声夺人的发言,可以看得出双方都是胸有成竹的,他们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演绎,令我们折服。接下来我们进入自由辩论阶段,让我们的思想在激情中洋溢。    

 正方二辩: 对方三辩,慧能大师被称为“六祖”,但他首先是个和尚,不是凡人!      

反方三辩: 和尚也是凡人;并不是和尚比凡人要高一个境界。(掌声)      

正方三辩: 刚才对方辩友已经说得清楚了,慧能禅主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修行,正是得益于他通读了佛经,而首先通读佛经,不正是首先要潜心会文本吗?谢谢! ( 掌声 )    

正方一辩: 对方辩友请注意,独特体验哪儿来?是在读了文本以后生成的。对方辩友的发言不禁让我想起这样的一则笑话:一位体育老师教学生跳远时说助跑要有一定的距离,有一个学生就说,有距离还不简单?那我就从武林门开始跑吧!(众笑)如果首先尊重学生的体验,那幺第二天的报纸上就会有这样一个头版头条,标题是“杭城昨日出现一个飞跃沙坑的小英雄”。(笑声、掌声)在没有完全听懂别人的话,或者没有完全听懂别人的话之前就急于发表自己的独特体验,岂不是南辕北辙、笑料百出?(掌声)    

反方二辩: 对方辩友指出,在独特体验之前应该首先尊重文本,那幺我想告诉大家,在没有个人的独特体验之前,文本意义何来?就相对于我手中的这个话筒来说,《红楼梦》的存在有意义吗?     

正方二辩: 我们的导师钱正权老师写过这样一段文章: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在教学中要注意他们的价值取向,课文中包含的许多真、善、美,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让学生潜心会文,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精神元素。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能否对钱老师的这段阐述作出你们的解释?    

反方一辩: 钱老师也说过:语文教学中要迟评价,缓说破。这评价的是什幺,说破的又是什幺?    

反方三辩: 我很想问对方一辩一个问题:人文学科的木质核心是什幺?毋庸质疑,首先是尊重人。否则还谈什幺“人文关怀!” 简直是“学霸”作风!第二,对方把文本作为一个支点,还引用了阿基米德的名言,但是别忘了,撬起地球的是人,而不是那个支点!(热烈鼓掌)第三,文本是教学的载体,那幺请问,我们难道可以为了尊重这个载体,而不去尊重用这个载体的人吗?(掌声)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你要知道,人是如何撬起地球的?他是看了书本!如果没有书本上的知识,他又如何懂得去撬起地球呢?      

反方一辩: 从书本当中学习知识,首先是“学”而不是“书本”本身。      

正方四辩: 刚才对方使用了“学霸”这个词,当然出发点是为了抨击向学生专制地灌输文本的价值取向,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你们在否认专制的同时也否认了文本价值的重要,那不是把婴儿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吗?(笑声、掌声)    

反方一辩: 在一堂语文课上,当老师问学生喜欢读哪一段课文时,有一个学生竟然说她不喜欢读任何一段,老师很生气,说,这幺好的课文你不喜欢,难道你能写出比它好的文章来吗?请问,这位老师的做法对吗?她所关注的又是什幺呢?      

正方二辩: 那幺,是否如对方辩友的观点认为的那样,我们就应该为了尊重这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把这篇课文从课本删掉吗?    

反方四辩: 我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哪来一千个呢,就是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啊!    

正方四辩: 请对方辩友注意,一千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永远是哈姆雷特,他会变成李尔王吗?    

反方四辩: 哈姆雷特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的独特感悟,它仅仅是一堆死的符号而已!      

正方二辩:那么是不是可以因为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因此把这部作品改名叫《哈姆雷特》呢?(众笑)      

反方三辩: 哈姆雷特永远是哈姆雷特这句话没有错!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你的哈姆雷特,我的哈姆雷特,他的哈姆雷特……而他绝不会变成李尔王,更不会变成哈姆雷特!(热烈掌声)      

主席:双方的自由辩论犹如雄风呼啸,雷霆万钧,撼人心弦,令人难忘。感谢他们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教学观念的冲击、思想的洗礼。不过狂风过后,我们还是来听听双方的理性陈词。     反方四辩:前面我方的三位辩手分别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语感论的角度、语文学习的角度,详细具体的阐述了我方观点。在结辩之前,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倾听两段话:    

一段是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提出的“解放儿童” 的观点。她提出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将儿童当”人”看,让他们拥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选择权利。承认独立人格的价值,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的发展,用儿童的要求来要求儿童,用儿童的思维去思维儿童,“蹲下来看儿童”,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    

另一段是在 1996 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对我们的呼吁:教育的使命是多幺崇高啊!它要求我们把人受教育看作是一条人性展开之路,教育要在一种契合人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地改造和构建人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    

各位老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大家还清晰地记得王崧舟校长在他的演讲稿《语文为生命奠基》中一则典型案例《秦始皇兵马俑》,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孩子阅读这篇文章的独特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些感受合理、准确、真实。而以教材为惟一的价值取向的正方代表们,你们不就仅仅对第四个学生的发言笑逐颜开,大加赞赏吗?    

我呼唤我们所有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吧!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请您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稚嫩的纯真的心。就用周老先生推荐给我们的小诗《宽容》结束我今天的结辩:    

天空宽容了云朵,    

才拥有了彩霞。    

江河宽容了溪流,    

才拥有了浩瀚。    

土地宽容了种子,    

才拥有了丰收。    

人生宽容了遗憾,    

才拥有了成功。    

正方四辩: 谢谢。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要弄清语文教学首先应当尊重什幺,必须先从源头上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一、很显然,对方辩友将文本的价值取向理解为凝固的、单一的、作者个人的东西,并以此为立论的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样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作品的意义除了表现人类共通的较为恒定的美好的思想和情感之外,它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旦它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那幺就会因为其生命力的耗尽而消亡。这样的作品,在教材中自然是决不会人选的。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原本就应该是进步的、发展的、多元的。    

二、现代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什幺?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对方辩友在论述过程中片面夸大了独特体验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似乎学生的这些正确观念是以产生独特体验的方式自然形成的。事实上,教育的责任,是要求学校教育在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以它来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下一代上,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师在课改形势下的角色定位是什幺呢?新课标说得很明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对方辩友始终强调,在教学中反对专制,要提倡尊重和宽容。可是对方恰恰在这儿犯了一个大错误,难道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意味着专制了吗?难道不分对错地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了吗?强制灌输固然令人生厌,但循循善诱,巧施疑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一笑之间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难道就不可能吗?要说尊重,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是对社会发展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尊重。    

最后,针对对方辩友提到的“宽容”这个概念,我想同样借对方最后发言中引用的那首小诗,略加改动后用来表述我方对它的理解:     

土地宽容着种子,并以养分无私奉献,才迎来金色的秋天;      

天空宽容着云霞,并用风雨涤荡尘烟,才展开明媚的笑靥;    

大海宽容着江河,并靠巨浪淘尽泥沙,才拥有碧蓝的胸怀;    

人生宽容着遗憾;并谨慎着不重蹈覆辙,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热烈鼓掌)    

主席:对今天辩论的主题;双方已充分发表了见解,正方队是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反方队则是激情洋溢,豪气冲天。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两个队老师们深邃的教学思想和精彩的口才。谢谢!            

互动对话      

杭州市拱袁桥小学 许益民老师:老师们的辩论,在激昂处如滔滔江水,平静处如温柔的西子湖。(笑声)借此机会请问正方辩手在教学中您是怎样利用文本来提升学生的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你们非常幸运,是这个研修班的成员之一,那幺,您在解读导师王崧舟这个“文本”时,又是怎样提升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    

正方四辩: 我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当然文本的价值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教参》!这就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给他们以正面的感染和熏陶,甚至可以平等地与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给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影响、浸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谢谢!(掌声)      

正方二辩: 在和导师王老师相处不长的时间里,我确实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要说在这段时间的成长,主要是通过观其行、体其情、悟其语、动其心,(笑声)再加上学会“诗意一般地活着”(又笑)!主要表现在:把书看起来,把话说起来,音乐听起来,文章写起来。并引用拱宸桥小学的校训“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来激励自己持之以恒地为学,诗意一般地生活!谢谢!(掌声)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苑一小郑志龙校长:通过辩论这个载体,使我们的教学思想更明确了。有两个问题与选手一起探讨,首先请正方代表阐述一下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当中有什幺重要的作用?再请反方代表阐述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独特的体验?      

正方三辩: 独特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起点,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点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文本价值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古为今用,他为我用。这应是我们教育的重心所在!(掌声)   

 反方四辩: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引导学生把初读文本以后的点滴感受阐述出来,然后再作针对性的点拨与完善、纠偏与提升的工作,使学生的体验逐渐趋于成熟,趋于理性!谢谢!(堂声)   

反方一辩:另外,体验不都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可以说,能够表达的体验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的表达尽可能的充分。这就需要“对话”,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姿态,给学生以宽容与悦纳,使学生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尽量准确、完整地表达他的独特体验。谢谢!(掌声)            

专家点评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 钱正权:大家好!听了刚才的辩论,觉得非常精彩!双方选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语文教学中注意教材的价值取向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关系。辩论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深入地思考,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我对这个问题也已经作了一年多时间的思考了。当然是为了辩论的需要。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提了“首先”这个词,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一种对话,他们是面对面的;是无所谓谁“首先”的!课文的价值取向只有有人读才有价值。没有读,阅读材料是一堆废纸!反之也一样。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话”这个词是非常好的。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师生对话;还有一个是学生与读本的对话。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点需要加深认识:   

  这里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他们。刚才双方的交锋虽然角度很多,视野很广,但是他们却把一般的阅读与课堂教学的阅读混同起来了。教育是什幺,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可见,教育有双重性,一是社会性,二是人的发展。以往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前者,比较忽视教育的人本属性。当然现在也不能反之!    

其次,是教学。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这里要注意”中介”的问题,因为这里体现了社会的需要。第二是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儿童的特点是什幺,就是不成熟、潜在性,需要老师的扶持、帮助,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尊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好处很多,刚才的辩论中对这一点讲得还不够充分。首先是让学生张扬个性;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姿态、思维特征、生活方式。其次可以促进交流。鼓励、引导学生在碰撞交流中判别体验的正误。第三可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同时,在我们重视人本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文本。对教科书中的课文要分几个类型。有些课文如《落花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吃透、吃准,切不可随意解读;有些课文如《田忌赛马》应该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的独特体验。    

最后,归结起来,我觉得要处理好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两者的关系,首先要让小朋友认真读书,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切不可让社会上的浮躁之气走向课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然后要组织学生好好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自己的认识,纠正自己的认识。通过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惰趣上面来。所以我觉得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和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柯孔标: 听了上午的辩论深受启发。感觉培训班很有效果。各位辩手开阔的视野、新颖的观点、精彩的表述、灵敏的反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辩论的进行过程中,我认为双方不相上下,有的时候是反方稍占了上风!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正方的立论起点放得太低,就文本论文本;而反方却能够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主体发展、个性发展出发!更接近教育的本义。我认为教育至少有两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文化的传承功能;第二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反方辩手能够始终抓住自己的立论不放,而正方辩手对自己的立论飘忽不定,有的时候还帮了反方的忙!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你来我往,有许多精彩的表述,譬如关于“哈姆雷特”的交锋。还有一些地方个别选手不敢交锋,譬如关于“慧能”的话题。反方三辩谈得津津有味,且有独到的体验,可是正方选手就是没有问他“你又是怎幺知道的?不是读了书明白的吗?难道慧能法师和你谈过不成?”(众笑)在总结陈词中正方四辩谈得比较全面。    

当然,辩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看问题要找准立足点: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学问,是通过语言来培养人的。因此论辩中涉及到的两个方面我们都不可忽视: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候不要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强调文本,在文章读懂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孩子的个性,孩子的主观体验。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落实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才能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最后更新[2004-3-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