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谈教师的教学如何进入“逍遥游”状态》
     阅读次数:152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谈教师的教学如何进入“逍遥游”状态

 

(说明:这是去年挂语文味网的报道。受程少堂老师委托,葛福安老师将把程少堂老师这个点评,扩展为一篇论文,题目暂定为《教师的教学如何进入“逍遥游”状态初探——从一次“访谈”内容的“同课异构”谈起》。)

同课异构,各显风采(附程少堂老师点评纪实)

----深圳教科院“同课异构”活动在福田中学隆重举行

 

20121120下午200500,深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高中语文、数学、外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福田中学隆重举行。

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在福田中学一楼多功能教室举行。“同课”所选为“人教版必修5知识短文----访谈”,“异构”活动在两位语文教师之间进行,一位是深圳名师、特级教师、“深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第三高级中学的陈继英,一位是福田中学的青年教师李园园老师。活动由深圳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味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教授主持,来自深圳市各个学校的近百名语文教师参与了这场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

活动首先由李园园老师开场。

李园园老师以近期人们热议的央视访谈“你幸福吗?”视频导入课堂,以这个被人们评为“粗暴访谈”的时鲜案例为切片,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接着,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提炼出对访谈的基本认知:访谈的作用、类型、形式、步骤,最后,自然引出本课的重点:设计访谈问题的技巧与艺术。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经典案例:一是采访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一是采访“非典”病区护士长张积慧;一是采访钢琴家傅聪(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材料)。由学生分析这三个经典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访谈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男生的分析。他能从第一个案例中看出,采访的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人特别关心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利有多大”,但是,对这样一个敏感性的话题,访谈者从北京的一位小学生的角度来问,使得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并赋予这样一个话题以单纯的动机,这样自然让人乐于回答。他能从语言背后看出“中国”“北京”“小学生”这些概念之后的纵深含义,这样的回答获得了大家由衷赞许的掌声。而对第二个案例的分析,同学们也能抓住访谈者从护士长的家人态度切入,从生活的细微处进行对话,从而能获得受访者真实的想法,了解受访者真实的心理状态,以达成访谈的真实目的。对第三个案例的分析,从记者所设计的七个问题中,同学们能看出谈谈问题设计的层次、深度、广度。由此进行总结出得出访谈问题设计的技巧与艺术:语言得体、恰当修饰、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具体明确等等。然后再给出三个失败案例,从中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语意不明而导致的对象答非所问、问题封闭所导致的对象无话可说、预设立场而导致的对象言不由衷。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访谈问题设计的重要。获得了这样的认知之后,课堂进入活动环节。这个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老师给一幅“家庭母子读书图”,而图片的主人则是老师本人。让学生假想自己是记者,如何设计问题来了解图中“女士”幸福与否。这样一个环节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各个学习小组纷纷把他们设计的系列问题展现于前台,李园园老师对这些设计一一点评。接着是最后的环节:“各展其才”。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六位(类)访谈对象,如钢琴王子李云迪,福田中学形象大使周笔畅,福田中学校长郭其俊,身残志坚高三学长王坤琪,食堂老板,班级某同学。

陈继英老师的课堂则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研究访谈技巧,学会有效提出问题”。这一目标也是与陈继英老师一贯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这一教学主题下而进行的。整个课堂一以贯之“有效”二字。

相对于李园园老师的“主场”的地利之便,陈继英老师虽则是“客场”作战,却以自己的老练与沉稳,在课堂上驾轻就熟,一展“特级风采”。

老师首先对这个班的班长进行现场“访谈”:你认为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在语文课上有着怎样的特点?班长则答道:我们班的同学以深刻的思想见长。老师鼓励大家,要大声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热场,一场“有效”课堂就此展开。

为了活跃课堂,老师把班分成两大组,然后定下“奖励”规则:凡是大声、大胆表达的同学,都将获得奖分。然后进入竞答环节。老师用这样一个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整理归纳。然后进入第二个板块:阅读与探究。首先是对知识短文中的“采访非典病区护士长”进行阅读探究。老师问: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央视记者真正想要问的问题的什么?同学们能快速地提炼出问题的实质是“上前线时护士长的心情如何”。然后陈老师引入时鲜的访谈案例:央视名牌记者董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这个访谈片断中,董倩从“你幸福吗?”引入,莫言真实的回答:不知道。然后董倩再深入探询。接着,老师再抛出一个记者才莫言成功的采访案例,这样一个采访中,记者对莫言的作品的特点与风格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莫言的回答也丰富、深刻而全面。通过这样两个时鲜案例,同学们能地体会到“问之巧”与“答之妙”之间的关联以及各个的关键所在:要知人而问,要扣住受访者的兴奋点而问。最后的板块是“实践演练”。在这一板块上,老师、老师可谓不谋而合,都各自“现身说法”。与老师提供的照片不同的是,老师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访谈对象的“介绍资料”,这里有受访者的教学经历、教学理念、学术成就等等,然后陈老师问:大家看,这是谁呢?同学们齐答是“您----”,老师抛出自己的问题设计要求:请你向“他”提出一个自己最想问题的问题。这样一个环节成为本节课的高潮。同学们向陈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不乏向陈老师探询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在写作指导上的具体做法……等等。这样一个绝对真实访谈情境,对同学们理解与体会“访谈”的巧妙之处,访谈问题设计的技巧与艺术,有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场。

陈继英老师的课,个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了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访谈技巧,学会有效提出问题。

“语文味工作室”成员、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长葛福安老师对这两课进行了简单的点评。他认为进行“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都通过自己的课堂显现出对整个课堂的自信。李园园老师以自己对“新闻”访谈的近距离接触,以自己对访谈“案例”的独特认知,架构起对整个课堂内容的清晰把握,充分显现自己的“主场”优势,与学生进行畅顺的互动,并巧妙运用访谈情景问题设计的活动,显现出一个青年女教师的活力与灵气。陈继英老师,虽为借班上课,却能在驾驭课堂中显出大气沉稳的学者风范。首先在学科知识的建构上,呈现出一种系统、完整的结构,并结合时鲜案例,引导学生探讨访谈问题设计的技艺,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现身说法”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现场“访谈”的热情,在一种难得的“现场感”中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有效”教学。

最后,深圳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味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教授进行了总评。

程老师首先充分地、高度地肯定这两堂“同课异构”课的成功,指出这两堂课给我们很多启迪,同时肯定了名师厚重、年轻教师灵动的教学风格各显风采。接着程老师“跳出访谈看访谈”,结合这两堂课,就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程老师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有系统观,指出要按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语文教学,而不要孤立地教学语文知识与能力。程老师指出,运用系统观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语文教学要遵循“温故知新”的规律,也就是要想办法将“新”联系到“故”。他联系最近在一所学校听的一位很优秀的青年教师讲的高三复习课“实用文写作”课例,认为那一节课就课堂内容“实用类文本写作”而言,是一节非常好的复习课,但是,问题也就在于此,它仅仅局限于“实用类文本写作”,给学生的印象是:应用文写作是与一般作文写作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由于“品种多、格式特殊”,所以掌握起来很复杂。其实,任何写作都有相同的一面,任何文章也都有相通之处,都要解决“为谁写”、“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而应用文的一些特殊格式和特殊措辞,都是受这些问题制约的。具体到访谈,也是实用类文本之一种,在教学中,当然也不能孤立地教“访谈技巧”这一类语文知识,而应首先思考“我要访谈的是谁?”“我为何要做这个访谈?”“我要访谈什么?”“我应该如何访谈才能成功?”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与一般写作时要考虑的“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我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我这篇文章要写些什么内容?”“我要怎样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完全一致的。思考这些问题,是写作一切文体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或说“言之有文”的问题。据此,程老师认为,“访谈”教学,应该与一般的说话、作文的共性相联系,即找到好的“访谈”和好的说话、好的作文的共性,找到学生知识的“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访谈”个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把访谈作为一个完全“新”的知识而感觉陌生。

程老师进一步指出:目前,在关于“访谈”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普遍联系的观点,所以很多老师关于“访谈”的“硬技巧”讲得多,“软技巧”讲得少。程老师认为,关于访谈的有些“硬技巧”,是不太用学的,或者不必花过多时间,而有些属于“道”层次的“软技巧”可能更重要。所谓“道”者,就是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共有的规律。所谓“把握了‘道’”,也就是把握了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共同规律。而访谈之“道”,也是与一切好的写作、好的说话之“道”相通的,就是说一切好的写作、好的说话都要受其制约。当然,要“得道”,需要更长时间的修炼。修炼的前提是先要有这些“道”的意识。比如很多农村老太太,从没学过什么访谈技巧,但是,她在农村调解邻里纠纷,可谓顺心顺手,行云流水,她能把矛盾的双方调解得心服口服,这里面靠什么?靠的是真诚,靠的是尊重与理解。如果没有真诚,她调解的结果可能是两面不讨好,两面都挨骂。所以我认为,在访谈“硬技巧”之上,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道”的境界,这个“道”的境界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就是真诚。访谈者与受访谈之间首先要靠真诚来维系,否则,你就无法让受访者开口,即使开口,也可能言非心声。第二个要素是尊重。在访谈失败的案例中,有一则特别著名,那就是凤凰台的著名主持人鲁豫对台湾性爱光碟主角璩美凤的采访。虽然鲁豫和璩美凤是平等坐姿而进行的访谈,但是,在鲁豫步步紧逼的访谈中,她把自己当成一个对璩美凤进行道德审判者,把访谈现场当成一个道德批判现场。当然,在那场访谈中,璩美凤虽然在鲁豫的“审问”下而痛苦落泪,但是,她也是了不起的,她的很多回答,更显现出自己的卓然与自尊,最后,璩美凤并没有成为鲁豫预期的“道德败坏者”,而相反,这场访谈在鲁豫的访谈节目中成为一个失败的典型,甚至成为访谈节目中一个很著名的失败典型,因为这一次访谈却让人们看到鲁豫的狭隘与偏执。近期,在我们“语文味”网上,我特别关注了中央电视台柴静的访谈。同样是记者,同样是访谈,人们为什么记住柴静这个名字,关注柴静这样一个并不十分美丽的女孩子,因为,她的访谈背后,有着很人性的内容。这种人性的光泽,显现出她对被采访者内心的理解与体贴。这就是成功访谈的第三个要素,体贴。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体贴。今年上半年我们在一次高考模拟试题中选用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就是讲的中国文化的特质——“体贴”。体贴就是心中有人,这就是“仁心”,是想别人所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用妥帖的方式去体贴人的心灵。你首先有了真诚的态度,然后再有对受访者的尊重,再加上体贴入微的方式——这些都不属于访谈的所谓“硬技巧”层面,而属于“软技巧”,属于“道”的层面——做到这几点,就从“技”达到“道”的层面,访谈就不可能不成功;同样,做到这几点,文章就不会写不好。就是说这几点是“为文”(甚至是“为人”)的共同规律,是为文(也是为人)之“道”。我们平时说“无技巧是最大的技巧”、“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这里所谓“无技巧”,并非真的指没有技巧,实际上指的是这种“不是技巧的技巧”的“软技巧”,也就是一种“道”的境界。中国人常说的“大剑无锋”、“大巧不工” 、“大音希声”、“大羹无味”、“大道无形”,说的都是一种“得道”的最高境界。庖丁解牛就是达到了这种令人羡慕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自由的境界。我甚至认为,可以把“得道多助”这个名句名言理解为“在把握了事物的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就能有如神助”。(这个理解应该以前没有。我得就此句话的理解写篇短文。)庄子说:“道在屎尿。”按照庄子的观点,“道”无所不在,“道”就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之中,所以万物都显示了道的光辉,只是人们未必体验到这个秘密;“道”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才有了自在逍遥的可能,有了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逍遥游”的可能。从系统论观点看,每一个语文知识,都是语文知识大系统的要素。而要素之间必有联系,必有共同规律可循,因为只有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律,这些要素才能不同而和,才能在一个系统中协调运转,这个系统才成之为系统。所以,我们常常要说“语文教学中语法修辞逻辑可以也应该打通”;所以,一个所谓“新”知识的“道”,一定或基本上能够在“故”知识中找到(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可以说是“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具体说就是几乎所有的“新”观点,基本上都能从历史上找到它或早或晚的源头)。这个“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能否找到这个“道”,找到这种联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体会这种联系,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得道”的极重要指标,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进入化境的极重要标志。总之,不是纯粹从“技”的角度,而是“道”“技”结合,这样教学“访谈”以及其他语文知识,就是一种建立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用时髦的话说,这样的教学也就可能更加“有效”。

程老师还将法拉奇等西方一些著名记者为代表的尖锐性的访谈和典型的中国式访谈做了比较,分析了其中的文化原因。

老师的点评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他的“跳出访谈看访谈”,让人们用一种更为通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学。最后,老师还对福田中学对活动的组织表达了感谢。他感谢福田中学为这场“同课异构”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期望“福田”成为“播种幸福的田地”。 (市外语学校葛福安供稿)

 

(说明:受程少堂老师委托,葛福安老师将把程少堂老师这个点评,扩展为一篇论文,题目暂定为《教师的教学如何进入“逍遥游”状态初探——从一次“访谈”内容的“同课异构”谈起》)

 


最后更新[2013-3-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