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苏轼:中国书法史上的“尚意领袖”》
出处:2008-06-17 汴梁晚报      阅读次数:78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轼:中国书法史上的“尚意领袖”

苏轼:中国书法史上的“尚意领袖”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市著名青年书法家王冷石说,中国书法的一撇一捺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它蕴含着文人情感和修养,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优雅意境。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这样,书法艺术就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的美就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

  据记载,书法经过初唐四杰到晚唐的颜真卿、柳公权,才算是彻底完成了楷书的成熟过程,楷书的创作也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阶段,同时也进入了法度森严的阶段,形成了唐朝“尚法”的书风。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但是,书法毕竟是人类精神的产品、艺术的创造,过于严谨的法度必然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宋初的书坛,缺乏引领时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叹当朝没有可以与前朝书法大家相抗衡的书法家。不过没过多久,这种现状就被当时的大文豪、大书法家苏轼所改变。

  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张传旭说,紧跟着晋唐这样一个文艺繁荣、大师辈出的时代之后,要想在艺术上自成一家,有所突破,必须独辟蹊径,所以最早是由苏轼提出了“尚意”的口号。在《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看来,苏东坡就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光芒其他人无法代替。他把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词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书法更是北宋四大家之首。

  宋代的大书法家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特点,他们的文人修养之高是历代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而苏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书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唐朝以来以书写法度为要义的风气,而将艺术素质作为书法要义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苏轼被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三月初七,写下《寒食帖》,其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心境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也逐渐沉着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塗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寒食帖》的书法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地融为一体。苏轼一生中写下的最后一件书作是《江上帖》。《江上帖》用笔雄健,结字精美,章法自然,表现出他睥睨一切的气概和“人书俱老”的境界。

  苏轼书法中所充盈的文章学问之气,淋漓尽致地从笔墨之间散发出来。这种浓郁的文人气息,自宋以来,一直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道路900多年,直至今日。


最后更新[2013-3-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