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拯救与逍遥——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阅读次数:26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拯救与逍遥——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按: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的力量与深度曾经吸引一代人中的“索问”者与“拷问”者。)
 

这学期跑到中国政法大学交流。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北京,我也不喜欢政法这的管理制度,但是我却相当敬仰这的老师!真正的学者······

前段时间中国社会思想史老是推荐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也逍遥》,读完后感受颇多。为此写下了一大篇心得。决定发表在博客里,免得它太寂寞了。

 

 

拯救与逍遥

 

看完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后,我认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所谓的“拯救与逍遥”。其中一条线索是纵向的:小枫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思想如何从信仰儒教演变为儒道合一,并且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渗入,儒道一体的思想又是如何将中国社会化成“石头世界”。而这一整个过程我认为可以用“拯救”—“逍遥”来概括。第二条线索是横向的:小枫老师在整本书中始终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思想做比较,尽管最后作者认为,两个世界的思想在目前都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险,但是西方思想始终暗含着对“爱”的期待,而中国思想完全处于无信仰状态。这种对“爱”的期待与完全的无信仰,我认为也可以概括为“拯救”—“逍遥”两种状态。最后,我还想根据自己的感想,将思绪也概括为“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一)

 

作者总是语出惊人,从一开始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屈原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界”信奉的是儒教:君子应该以热衷王道、辅佐君主为生命的意义。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与不公?那都是因为王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造成的!君子通过与王道融合,通过辅佐君主,便可以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上都是儒教宣扬的思想,君子将之推崇为至高的信仰。可是,君子凭什么认为王道就是公正不阿?君子凭什么要处处以君王礼节来要求自己?当至高的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屈原的自杀变成了必然之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由此产生。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时间来到了陶渊明时代,君子不再如同屈原一样“死心眼”了,他们开始明白,人生短暂,何必劳心于尘世之事?凡俗之事总逃不过恶,而这些恶恰恰是因为我们压抑了自然本性。人的自然本性是求乐,这也是中国人精神意向中的“乐感”,而这种乐感又来源于“德感”。到了这个时候,儒道思想开始结合起来。儒家追求“历史之乐”和“自然之乐”,通过“德”的追求,这种“乐”迟早会实现,那么“德”的实现就需要人自觉地参与到历史时间之中。道家认为人的性本是淳朴的,追求功名利禄那都是压抑自然本性的行为,注定会导致“悲”的出现,所以道家不跟儒家一道追求“历史之乐”,追求的是纯粹的“自然之乐”。当知识分子在现世中遭到挫折时,就转向追求“自然之乐”,所以才出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这种做法在屈原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作者同样对陶渊明不以为然。他认为道家这种无视恶,否定一切价值的行为是本身就是罪恶的,没有了喜怒哀乐,没有了悲欢离愁,这个世界不正在被石化吗?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社会,庄禅思想出现了。佛教倡导的“以认知排除认知”的思想在庄禅思想中消失了,转而成为“应无知而无知”,一切思考都是多余的,“无为”又更进了一步,对世间善恶不做任何思考,而不同的是,之前道家提倡返璞归真,现在庄禅提倡我们重新进入历史时间,在凡俗中做到无思无虑。这个石头世界就形成。曹雪芹生活在这样一个石头世界里,他不甘愿?于是他写下了《石头记》,借宝玉来为世间补请。无奈最后还是失败了。作者认为这种失败源自于庄禅思想本身的“石头性”,石头如何为石头补情呢?

但是总是有人愿意扛起这块巨大的石头,为后人留下一丝光明的出路的,这人就是鲁迅。作者认为鲁迅扛起这石头为后人留下光明了,但是自己却成为了石头人,石头化作了他的骨骼。什么是石头人?那就是个作恶的人,明知道世间是恶的,恶是人的本性,他却将世间的恶淋漓尽致地摊开在世人面前,血淋淋地毫无掩饰!鲁迅是个不朽的战士吧?他肯定支持战争,他肯定支持适者生存这个规则。可是刘小枫老师认为他这是在作恶,这是一种“披着狼皮”的善!这个世界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信仰可言了,人们唯有清醒,只有那些认知恶的人才是有希望的人,并为铲除恶做斗争!

我们喜欢有独特的思想,正如我们怀疑一切!

 

拯救与逍遥(二)

 (按: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的力量与深度曾经吸引一代人中的“索问”者与“拷问”者。)

整本书始终围绕着“恶”展开论述,中西方思想冲突也正是对恶的认识上发展起来的。刘小枫老师认为西方的精神意向结构是这样的:罪感是一切思想的基础,由此产生爱感这一表现方式。基督教义在西方影响是深刻的:人原本是具有神性的,只是因为偷吃了禁果,导致神性丧失,从此堕入罪恶的深渊,与上帝远离了。因此人类从此生来是罪恶的,这便是恶感的来源。为了不让自己再受到罪恶的惩罚,上帝“不计前嫌”临世拯救人类,人类应该与上帝一起,广积善行,为自己重拾神性做准备。这也便是爱感的由来。当这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荒谬不羁的教义中,后来开始有人走出上帝的神话,积极倡导人性的自由!上帝的神话很容易地被现世无法排除的罪恶与不公击打粉碎,此时也许只有人自身可以拯救自己了。可是为何后来有二次世界大战的出现?这种人性的解放却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屠杀,你能说人自身可以解救自己吗?于是西方思想经历了从信仰上帝到信仰人性再到否定一切的过程。没有了信仰的人们何去何从?自杀的自杀了,精神分裂的精神分裂了!可是那些精神分裂中的人们却是假疯!他们虽然否定了先有的一切,可是他们却是在等待“索尼亚”(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爱的化身)的出场。他们只是暂时累了吧,他们深信“索尼亚”会出来拯救这个缺少爱的世界的!

中国的精神意向是这样的:德感是一切的基础,由此产生乐感这一表现方式。德感是一种对人性自足性的充分肯定。儒家深信君子可以通过辅佐君主施行王道而达到天下太平,道家则认为性本淳朴,当人无欲无切时,世间便没有恶了。这种精神意向导致了对乐感的追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乐是人类可以努力达到的状态,不同的是,儒家主张在历史时间中活得,而道家则认为应该退出历史时间,回归自然时间。当然,儒家也追求自然之乐,这种自然之乐跟历史之乐并不冲突。历史之乐只跟历史之忧相对立。既然都是追求乐,何必局限于历史之乐呢?何况历史之乐还有那么多的罪恶与不公。于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然而不幸的是,恶总是存在的,并且即使自身飞黄腾达了,又如何保证自己不作恶了?既然如此,还是只追求自然之乐好!图得一时的逍遥自在岂不乐哉?

为此,中西方的这种拯救与逍遥的思想冲突便形成了。

如果西方真像作者所说的,爱感是基本的精神意向,市场经济如何在西方实行地如此顺畅?市场经济不正是个铁面无私的世界?容不得半点私情?

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西方是个追求爱的世界,为何两次世界大战都在那里产生?是人性的不足?或许你可以说,这也正是追去真理的过程付出的代价,这种追求真理的过程真的比中国逍遥自在与世无争来得高尚?

 

拯救与逍遥(三)

 

这是一个乐于批判的时代。于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我们八零九零们后被告知:你们要有怀疑的精神,你们要有自己的思想!真理是相对的,追求是永恒的!所以我们喜欢像韩寒这样的人,喜欢不循规蹈矩的人!自然,当我们看到刘小枫老师这样异乎寻常的作品时,一时的兴致盎然是肯定的!

当我发现从小对屈原、对陶渊明、对鲁迅的敬仰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不敢反抗!但我也不敢完全相信刘老师的评述。因为这个时代告诉我,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批判精神!但是可悲的是,我发现我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已经失去了坚定的信仰,我不再相信伟人,也不再相信批判,更不再相信自己的言行!这或许就是信仰缺失的表现吧!正如文章最后讲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虚无主义时代!这就是文明带给我们的礼物。文明创造了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创造了韩寒这样的尖锐者,崇拜韩寒一类人的我们,正面临没有信仰的危机!

谁来拯救我们缺失信仰的心灵?

这学期跑到中国政法大学交流。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北京,我也不喜欢政法这的管理制度,但是我却相当敬仰这的老师!真正的学者······

前段时间中国社会思想史老是推荐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也逍遥》,读完后感受颇多。为此写下了一大篇心得。决定发表在博客里,免得它太寂寞了。

 

 


最后更新[2013-4-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