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賈平凹獲紅樓夢文學獎》
     阅读次数:106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賈平凹獲紅樓夢文學獎

獎金為30萬元港幣 賈平凹獲紅樓夢文學獎  
  2006年12月01來源:《北京青年報》  

  



  ◎紅樓夢獎

  “紅樓夢獎”評選活動每兩年一屆,由評審團選出一本年度內最優秀的長篇小說,獲獎作家可獲港幣30萬元獎金,為目前華人文學獎獎金之最。獎金由一位熱愛文學的化學公司商人贊助,組織者為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

  據籌委會召集人鐘玲教授介紹,這個獎是比著日本的芥川獎、法國的龔古爾獎而辦的,目的是獎掖世界華語長篇小說的創作。參選條件與程序如下(以第一屆為例):先由籌委會委員及被認可之出版社提名,獲提名作品必須是在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內初次出版,字數達8萬字或以上的華文長篇小說。截至2006年3月底,籌委會接受了29部長篇小說的提名。初審與決審分別於6月及7月進行。決審委員會有鐘玲、王德威、陳思和、黃子平、劉紹銘、鄭樹森、聶華苓等著名教授或作家。

  第一屆的得主是國內著名作家賈平凹。評委會對他的評語是:

  “《秦腔》以扎實的創作實績,促使人們對現實主義文學進行重新思考和認識”,“寫出當代中國鄉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間倫理、經濟關系的劇變”。

  


  ◎印象記

  今年九月中旬,我作為內地記者,應邀去香港參加了一個文學獎的頒獎儀式。

  這個文學獎起了個好名字,叫“紅樓夢文學獎”。兩年一屆,獎金30萬港幣,為目前華文文學獎之最。首屆評選共籌集到內地、港台以及其他華語地區的長篇小說1000部。從籌集作品到兩輪評選結束經歷了一年多時間,“紅樓夢獎”隻保持低密度曝光,顯然,主辦者並不急於把它做成一個香噴噴的大蛋糕。也因此,我與主辦者,還有獲獎者賈平凹先生的接觸,更像私人聊天,而非正式的訪談。

  通過聊天我得知,賈平凹以《秦腔》一書,比較無爭議地獲得了終審評委的一致好評,一共7位評委,他得了6票。對手實力很強,是香港本地的大才子董啟章,作品《天工開物》。董剛滿40歲,銳意創作,前途無量。一位評委告訴我,“董是理論建構,賈為生命體驗”,最終生命體驗贏了。

  我買了一本《天工開物》翻看,形式感非常之好,對香港本土經驗的挖掘也很深入,而且《天工開物》隻是他“香港敘事”的第一卷,董啟章正在埋頭寫第二部《時間簡史》,之后再寫第三部《物種源始》,從書名就能了解此人的雄心。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不過,《秦腔》也很厲害,被國內評論界視為賈平凹最好的作品。賈平凹屬於國內少有的能把純文學寫得通俗好看的大家,也屬於大部頭不斷的作家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他一直知道自己要寫什麼,也知道該怎麼寫。

  在頒獎禮之前,我見到了賈平凹先生和夫人。他個子不高,膚色略黑,人朴素和氣,妻子卻高挑入時,兩人站在一起,頗為引人注目。

  寫作這個職業很挂相,尤其是長期伏案寫作的人:賈平凹眼皮有腫,表情帶著西北人特有的?腆,但是隻要一說話就豁亮了。我幾乎立刻就喜歡上聽他說話了。賈平凹往往能一兩句話就把事物說透,他的語言具有我們常說的那種“穿透力”,不過這穿透用的不是最鋒利的長矛,而是用極柔軟的盾,這種盾是他用鄉間不起眼的野草和牛糞制成的。

  以下是我們的閑聊。

  ■如果一條魚做成菜端上來,每人隻夾一筷子就撤下去了,那條魚就活得不圓滿

  記者:拿到這麼一大筆錢,打算怎麼花掉?

  賈平凹:我是家裡重要經濟來源,要養很多人。現在這個時代,你越不掙錢,錢越不愛你。

  記者:那你覺得錢愛你嗎?

  賈:我隻管掙錢不管花。

  記者:那有什麼意思。

  賈:我覺得,每一個生命起初都很圓滿,佛教講輪回,講生命的平等,都是很積極的態度。比如說,一條魚,它生活的目的就是讓人吃掉,如果一條魚做成菜端上來,每人隻夾一筷子就撤下去了,那條魚就活得不圓滿。而作家的目的就是好好寫作。人應該盡一切力量做好每一件事,如果每一件事隻做到五六分,氣息就越來越弱,以后人就變成蚊子了。

  ■生活中的小事情,你把它們鋪設起來,那種真實感很有震撼力

  記者:所以,為了不變蚊子就努力寫文字。《秦腔》寫了多久?我聽評委說,他們覺得《秦腔》是用彩派手法寫成的,一個字一個字跟壘磚頭似的。我讀了感覺密度巨大。

  賈:一年零九個月。

  記者:每天寫?

  賈:每天寫,沒間斷。不過醞釀的時間更長。我從《廢都》開始想變一種形式,不想再跟五六十年代那樣,寫典型人物典型環境,我想用東方最傳統的方式去寫當代人的生活,想讓小說自然而然地“說話”。我那時喜歡看《西廂記》、《紅樓夢》,就老覺得那裡的故事是真事兒,別的小說一看就是做出來的。

  記者:您的敘述方式是很像《紅樓夢》、《金瓶梅》。大體上則很西方。瘋子視角,魔幻現實主義,還有意識流。

  賈:我喜歡看喬伊斯的《尤裡西斯》,裡面很多歷史故事和笑話,隻有本國的人才能看懂,有些描寫毫無作用,僅起到烘托效果。我寫東西就喜歡寫小事。拿建筑來舉例,一提到北京,我們會想起天安門、鳥巢,這些標志性的建筑,而一提到陝北,我們會想起一排排的小窯洞,又小,又簡陋,可是連起來,整體很震撼。我覺得,生活中的小事情,你把它們鋪設起來,那種真實感很有震撼力。它要求你熟悉生活。

  記者:會不會寫亂?因為筆下的人物太多了。

  賈:如果去我們鎮上,在路上可以看到老的少的,豬牛羊。生人一看就是亂的,實際上他們都有自己的家,怎麼會亂呢?

  記者:瘋子引生有沒有原型?您寫東西有原型嗎?

  賈:還真有一個瘋子,是我認識的人。我筆下的人物都有一個基本的,也就是你說的原型,是現實中存在的。然后在那個上再虛構故事。寫書要落在實處,落在實處就不會游離。

  ■我寫作不求賣錢,我有更來錢的方式   給人寫字畫

  記者:《秦腔》的封面印著這麼一行字,作家封山之作。真的不再寫小說了嗎?

  賈:我寫東西,一般一段時間寫一種類似的東西,《秦腔》這類題材我可能不再寫了。《小月前本》、《雞窩窪人家》一批,《廢都》、《白夜》、《秦腔》一批,我正在寫一個新東西,講農民進城打工,是以前作品裡沒有出現過的,城市邊緣人,一群撿垃圾的人。

  記者:目前寫了多少字?

  賈:開始寫了十萬字,一看不滿意,又重寫,目前有五六萬字。

  記者:您寫作好像沒什麼負擔。

  賈:我現在寫作不功利,比較自由,寫得很緩慢,不急。

  記者:寫慢了不賺錢怎麼辦?

  賈:我寫作不追求賣錢,我有更來錢的方式。我給人寫字畫,一幅字畫能賣不少錢,比寫作賺錢。我有時候中午11到12接待客人,都是人托人找上門來的。

  記者:在中國作家裡,您已經算很賺錢的了,而且還拿紅樓夢獎。這是不是就是佛教所說的圓滿?

  賈:還是那句話,人該長一尺,你就使勁長夠一尺。人隻能順應世界,讓自己活得更圓滿一些。

  ◎排行榜

  ■最喜歡的顏色   紅、白、黑。其實,黃色我也喜歡

  我前一段去蘇州和揚州,那些城市裡的車全都是黑的白的,一回到西安,藍車、紅車、黃車,什麼顏色的都有。北方人愛穿大紅大綠,喜歡色彩分明的東西。南方人更素淨。

  ■最喜歡的城市   北京、上海、西安、深圳

  我喜歡大城市,喜歡北京、上海,大城市有大的好處,可以把自己藏起來,讓人找不到。我這個人喜歡逃避,一到人多嘴雜的地方就不舒服,不喜歡在人面前晃來晃去。到了小縣城你就沒地兒躲了。另一方面,在北京,任何事情都是以耗時間為代價的,城市太大了。西安這個城市,文化氛圍好,所有的作家都寫字畫畫,收藏、書法的習氣比別的城市要濃厚。

  ■最喜歡的吃   西安小吃

  小時候吃過啥,長大就愛吃啥。陝西人傳統上不愛出遠門,沒有形成大的菜系,但小吃很有名。著名的有羊肉泡饃、面食、鍋盔……我寫過一篇關於陝西小吃的文章,把我喜歡的小吃全寫下來了。陝西的小吃以面食為主,和四川又不一樣。當年(隋唐時代)周邊各國的小吃都聚到西安,所以這裡形成了一個聚集。還有,你知道為什麼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嗎?我覺得跟飲食有關。秦國人吃面食,拿一個餅子一吃就走了,屬於快餐食品,解飽,又高效率,不像其他國家,埋鍋造飯,還要炒菜,容易貽誤軍機。我吃飯簡單,總的來說,吃的不如喝的,喝的不如抽的。

  ■最喜歡的動物   狐狸、龍和龜

  這個順序是不能亂的。有一次朋友測試我,讓我說三種動物,順序不能亂,還要列舉喜歡的理由。我說的就是狐狸、龍和龜。理由呢,我說狐狸聰明、很媚氣,龍,因為我屬龍,龜我沒說。朋友說,第一種動物代表你的自我感覺,第二種代表別人怎麼看你,第三種是你的本質。第三種我選的是龜。我喜歡烏龜能靜寂、長壽,又大智若愚。

  ■最喜歡的歌   《青藏高原》、《敖包相會》等

  我日常很少聽歌,小時候受的民族音樂教育多一些。我愛安靜,在家裡從不放音樂。在卡拉OK裡唱,我唱得好得很。不過,要在都是很熟的朋友的情況下。我喜歡唱蒼涼的歌,像《青藏高原》、《敖包相會》、《夢駝鈴》等,我也唱刀郎的歌。一個人沒事的時候,會突然想唱秦腔,它是一種生命需要,一有人就不會唱了。

  ■最好的朋友   交的都是玩伴

  朋友不多,我不善交際。我這個人糊涂,現實生活中老認不得人。文學圈朋友不多,都是圈子之外的,生活方面的,一般晚上沒事叫上兩三個朋友玩。

  ■最傷心的事   嘴笨

  我經常感到受委屈。我的性格不喜歡跟人打鬧,有時跟人斗嘴,當場反應不過來,事后才想起我可以用那麼一句話就很輕易把他打倒了,我當時為什麼不能脫口而出呢?!我是熟了俏皮話多,太熟了簡直是妙語連珠,可是,應酬話、恭維人的話,一句都不會說。

  ■最喜歡的作家   曹雪芹、蘇東坡、沈從文、張愛玲、川端康成、略薩、福克納、喬伊斯

  我最早受影響的是一本沒封皮的書,當時十幾歲,在農村水庫上看的。后來上大學才知道是孫犁的《白洋澱紀事》。我也開始學著書裡那樣去寫人,把周圍的人一個個寫出來,念給大家聽。《百年孤獨》出版,大家都在看,我不太看,聽都聽會了。

  我喜歡沈從文,他的文章讀了有感覺。喜歡張愛玲的語言和想象力。

  我也讀外國人的作品,但我看他們的東西從來不記人名,我又不搞研究,所以不記名字。最近在看一個吸血鬼的故事,寫法不錯,書名我忘了。我通常讀一些外國名作家的書,還有傳記,外國人如何看中國,中國人看外國,諸如此類的書吧。我忘了誰說的,我骨子裡其實比較西方,但表現形式是東方的、純民族的。我很早就開始學習現代,我最早是從美術方面接觸西方的現代主義。

  ■最喜歡的畫家   外國:畢加索、凡 高、高更﹔中國:齊白石,民間繪畫

  我書法和繪畫沒有經過專門訓練,也不具體練,看得多,慢慢就會了。我喜歡顏真卿、魏碑,家裡收藏了好多拓片。我反對學誰像誰,我覺得應該學誰不要像誰。學誰像誰會走向僵化,學誰不像誰會闖出自我的路子來。成為大家,不管形成什麼流派,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一套。

  ■最得意的作品   不知道

  寫的時候並不費勁,還有些得意。書出版以后我不愛看,看了會別扭,覺得很羞愧。

  ■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新聞、體育、紀實

  今年世界杯的時候,我還給報紙寫了專欄,差不多每天一篇。除了世界杯,我不看外國球,看甲A。晚上我呆在家裡,拿著遙控器像機槍一樣掃射屏幕,也不知道該看什麼。

  ■最遺憾的事   太多太多

  人生遺憾的事情太多了,人的一生太短促。我老感覺我才大學畢業,可是一轉眼都50多歲了,感覺很悲哀。我對現代生活不太了解,這也是我作為一個現代人的悲哀。我看外國人的書,故事、情節、描寫都能記得住,可就是記不住人名,慢慢竟然形成一種習慣,所有外國名字都逃過去,包括外國球星的名字。所以我不看外國球。

  ◎評論眼

  在小說中沉默

  ■寫實傳統

  在小說裡,賈平凹完全沉默。我是說從《廢都》開始的賈平凹。他幾乎是亦步亦趨地傳承了明清世情小說的敘事技法,不厭其煩地描摹世道人情。但他野心大極,絕不滿足於“娛心”與“勸善”(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第十二篇》),而是想要勾勒一個個多義象征的“中國圖式”。他讓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原生實在,作者聲音則完全消隱,故而它們的意蘊更含混難言。

  放眼《廢都》之后的賈氏作品,說他對現實世界一直毫不退卻地持守著見証和批判的寫作倫理,當不為過﹔說他是中國當代文學寫實傳統的集大成者,亦屬應然。

  ■流民氣質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賈平凹的七部長篇小說,所涉主題皆龐大深厚,極易落入空泛。然而賈氏深知規避之道:他勾畫“時代的圖像”時,從來都繞開“正”、“巨”之途,而走“偏”、“細”小徑。敘述模式常常是:一個歪七扭八的社會邊緣人,混跡於並不起眼的一個偏遠地(即便故事發生在“西京”,也要發生在帶著“流民”氣質的邊緣人群中),身不由己地裹進那紛紛擾擾的世事網絡中,經歷了一段失魂落魄的尷尬事   此小網連結著一個無邊巨網,此處一瑣碎潑煩的事情,即是那無邊巨網之中心震動的回聲,由是,賈平凹意欲象征性地呈現此一時代的精神樣貌。在向此目標行進的途中,賈平凹的敘事絕無聲如洪鐘、正襟危坐之時,而是一個蓬頭垢面的羸弱漢子,捧著糙碗,蹲於地下,和你一邊吃著飯一邊東家長西家短地低聲嚼著舌頭根。他的樣子是憨厚而沒出息的,內心是狡黠而有追求的。因了這,你連他荒誕不經的鬼話都信了。

  《廢都》之后賈平凹定型了他的敘事語言和風格。有時他用傳統說部的文白間雜的敘事語,比如《廢都》、《白夜》、《高老庄》﹔有時他用商州方言土語,比如《秦腔》﹔有時他也用當代標准語,但會吸收前兩者的語言風格,比如《土門》、《懷念狼》、《病相報告》。當他使用這種語言敘述當代生活時,其觀照目光既不來自當代,更不來自未來,而是來自古老中國的幽靈﹔新的、無根的當代生活,由此也變成了舊的、生根的歷史往事的延伸。

  ■絕對真實

  在一幅幅透著頹敗古意的當代風俗畫裡,賈平凹試圖埋下一個個催人警醒的危機陷阱。是土質的陷阱,不是耀亮於天際並照人前行的信號彈。必須杜絕希望的幻念。必須攫住絕望的真實。唯有深刻的真實,才能抵達文學的至境。這種邏輯的極端之作,便是200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秦腔》。

  《秦腔》繪就了一幅鄉土中國之傳統崩潰、精神離散的末世圖景。小說以瘋子引生為敘述人,讓人物、生活直接說話   人物是那種真實得好像非由作者塑造、而是從現實“掉”進了小說裡的人物,生活是那種細節高度遵循常理、整體則瘋狂不可理喻的生活。表面上看,小說常玩一些“真魂出竅”、魔形幻影、顛三倒四的敘事游戲,似乎十分的“超現實”,然而它大體可因敘述人的“瘋”而自洽,同時其本質也無非是現實生活的投射。它一掃既往鄉土文學的牧歌情調,從一開始就散發出鄙俗腌?的土腥味,進而層層深入地復現鄉村日常生活的煩冗面目。作家有意不加揀擇,把當下鄉村生活巨細靡遺地復制出來,排除掉任何可能的形而上空間。一切手段,都是為了“真實”,為了“究竟人的本身”。

最后更新[2013-4-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