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王岳川: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出处:王岳川博客      阅读次数:171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岳川: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人民中国》外文版“时代人物”专访


                                          特邀撰稿人:李艳平

   

    东方思想应该世界化。——王岳川

  

童心慧眼 出经入史


  2013312日,在北京两会正在召开的春天,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我轻轻地叩开了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博导王岳川教授的府邸大门,在他的书厅“天地斋”里,我与这位著作等身、学养深厚、志愿宏大、守正创新传播中国文化的北大学者开始了一场关于心性和文化的访谈。

  王教授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充满了正能量的人。学识渊博使他的眼睛总是闪着智慧的光芒,平和的笑容嵌着酒窝,他,周身象中国文化一样透着亲和力。我们的话题从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语“童心慧眼”开始了。在他眼里,童心凝悟的是对待人生的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澄澈之心、快乐之心,童心不是蒙昧之心,混沌之心。他说作为知识分子,要用童心的清明育化人文情怀和社会良心,要有释放大快乐的思维对待世界,做人类精神的守护者。他倡导用哲思和学术去强调学者的立场和文化的身份,展示给他人真善美的力量。用生命最朴素的修养、心性光辉和文明理性构建人文品格,升华学者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童心很重要,哲学和童心是改造人的心灵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赤子之心、成人智慧”给人们很好的启示。慧眼是不被社会舆论所左右,不被功名利禄所蒙蔽,不被权力高下所制约,坚持己见,特立独行。他满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处世观,反对把秩序变成凌驾个人意志之上的绝对权威,当找到中间的尺度,用童心慧眼获得与天地万物平等对话的精神境界。他认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学者就应该成为文化使者,并为之而不懈努力。他身体力行,在欧洲、美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不断讲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时间之光烛照着真正的文化人生。作为专家学者的他出经入史,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他的中国文化艺术研究著作(包括主编)有:《发现东方》,《文化输出》,《目击道存》,《中国镜像》,《全球化与中国》,《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大学中庸讲演录》,《文艺美学讲演录》,《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复兴》、《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丛书》(六十卷),《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书法美学》,《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中外名家书法讲演录》,《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中国思想精神史论》(四卷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思精神》、《中国文论精神》、《中国艺术精神》)。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著作(包括主编)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艺术本体论》,《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文艺现象学》,《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丛书》九卷本,《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王岳川文集》四卷本,《中国后现代话语》,《西方艺术精神》,《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等。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0余篇。在学术上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守正创新”的王岳川教授提出“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的方法论,关注中国文化身份研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进程。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在全球化时代,要开展东西方平等对话是何其重要。以做西学名重学林的王岳川先生于1998年到2000年在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日本西化的同时对民族性传统文化的保存让他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行了思考,他体会到要把现代西学研究通,就要弄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大背景。西方中心主义充斥世界会使人类面临怎样的思想危机?人类未来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创新才能超越彼此的文化盲区?

  他不停地追问和探索,提出了“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中国文化身份立场”、“太空文明时代”、“中国思想体系整体创新”等新说,他认为这个世界不仅要有西方的法治精神,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东西方要互相倾听,互为体用,才能共同发展。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目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无为,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主要目的是治心——治贪婪心、功利心乃至于霸权之心。在这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中国应发出“和美天下”的声音。 

  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王岳川有精辟的解释:中国精神强调“德”,《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的金文左侧是一个行走的十字路口,右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意在十字路口以目观心,向内自省,不左右徘徊,一直前行。明明德,“明”是把内心的小德提升转化为大德,美好的德性是本性所在,要天天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中国精神强调“亲民”。“亲民”,宋代朱熹又解释为“新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新”: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义。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如果认为“新”就是完全否定传统,那是极端错误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当代存在哲学,他从古希腊中吸收很多精神元素,把古希腊很多词汇和很多思想当代化。所以“新民”不是反传统的无根之新,而是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

  中国精神重视“止”。止,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另一面,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这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止观”强调锲而不舍的追求——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强调远大坚实的志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重知其所止的分寸,如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坚持切磋琢磨、流芳百世的王国维等。


   发现东方 文化输出


  王岳川教授是惜时如金的人,他争分夺秒地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梳理、思考和创新。他欣赏差异性的文化表现出中国学者的文化气度,同时又对中华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他毫不讳言,自己要发扬新时代的玄奘精神,将中国文化思想输出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他曾花了近半年时间,研究英、法、德、意、西、俄六种文字著作翻译情况,在20世纪1900年到2000年,中国翻译了国外著作100680多册。反向研究却显示,西方列强诸国,20世纪翻译了中华民族800多部著作。文化著述交流逆差100倍。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没有平等对话,西方对中华民族存在隔膜、偏见,因此,中国文化的输出变得迫在眉睫。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东方,让文化“走出去”。输出中国倡导的“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是这位中国学者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谈至此,他动情地说:“中国学者应重新体会‘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经纬,真切地关注文化战争风云中的地缘政治文化,在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文化领域寻求双重对话。只有重新张扬中国文化的当代创新力和新高度,才能在中西文化对话及文化互动中重塑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再谈及以何方式和载体来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时。王教授胸有成竹地说:一是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二是展示中国崛起的大国形象,向国外发行百集电视文化片《美丽中国》;三是建立“新西方”中国文化学校。

  他详细解说道:“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书法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书法的指纹,是书法的深度的保证。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东方代表性艺术形式,书法具有无尽的前景,应该把中国书法输出而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具有世界化欣赏特性。可以说,书法是西方和世界认识中国的最佳符号。” 可以说,中国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形象中,书法形象的文化软实力不可低估。中国书法发展的最大空间当是整个世界,这要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去看。书法是最具有世界视野的文化形态——现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培养出了六千多万能够写汉字读汉语的外国人,但是很多不会写书法,应该去做这个工作。今天的海外市场非常大,要让天下更多人来学汉语,写汉字书法,进而爱好中国的和谐文化。

  “十八大后国家提出要建设 ‘美丽中国’,拍摄《美丽中国》电视记录片的时代意义是将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出来,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在‘读图时代’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卫视手段,拍出百集以上高清晰有深厚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化影像,系统地‘发现东方’,探索‘文化中国’的精神价值,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我主张办几所‘新西方’文化学校,进一步完善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文化考试。在全球化时期,通过传播语言传播本国文化,使他国人对本国文化产生亲近感确有成效。建立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新西方学校’,夯实海外中国文化热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地基。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新西方学校’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将琴、棋、书、画,诗、词、茶、禅,经、史、子、集等多种文化传统的价值发扬光大。从‘汉语文化圈’振兴和和谐的‘文化外交’的角度,增大‘对外汉语’的教学,吸引更多的西方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理解者和爱好者。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除了经济军事这类硬实力以外,向海外传播扩散本国语言和文化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以说,充分尊重差异性文化,是未来人类和平共处的重要地基,东西方文化互动是人类做出的最富于人性魅力的选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王教授的访谈使我深深感到: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人的智慧和与人为善、中国文化的多元、平等和包容,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可以浇灌培育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文化。中国文化,魅力永存!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最后更新[2013-4-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