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人人皆天之子的清明节
2012-03-22| 作者:杨鹏 | 来源:南方周末
至高之孝,历史上是君王独享的特权,今天应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人人皆有权以祖先和亲人之灵配祭上帝。
“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孔子
清明节将到,家里人、亲朋好友们忙起来,家人团聚,安排行程,准备香火纸钱食物,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2012年4月2日到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为清明节连放三天长假,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唐朝清明节放假一般四到七天,宋朝也有一到三天不等的假期。民政部统计,2009年第一次清明节放假,有4亿人参加了祭扫活动。2012年清明祭扫活动,人数应当远超4亿人。清明节,终于回归为中国人的重大节目。
清明节祭祖,这是孝道,源于传统,合于民心,发自内心。今年清明节,三天假期,内心被触动,我开始想应如何祭祀,感到了茫然。
首先,我想了解,祖先之灵到底在何处?我不甚明白,问了家人和朋友,没人有确切的答案。从大家扫墓时的行为看,似乎是认为祖先之灵在阴间黄泉,阴间黄泉似乎不是什么好地方,缺衣少食,环境不安全,亲人之灵在阴间比在阳间要可怜。这是一种普遍心理,为什么是这样?我忽然觉得,这样理解和孝敬先人的方式有点糊涂和可怜,清明祭祖行动前,得先弄明白一些前提。我利用周末,清理了中国提及古代孝道的典籍内容,有一些发现。基于这些发现,我认为清明节应有更好的过法,亲人之灵应该有更好的去处。我将这些发现呈献给大家,希望对各位欲尽孝道的朋友有所帮助。
最大的不孝是什么?
孝敬父母,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要求的伦理准则,犹太人摩西十诫的第五诫,就是要求孝敬母亲和父亲,但放在世界范围看,特别强调“孝”,将“孝”提升为核心行为准则,将对家庭父母之“孝”与对朝廷君王之“忠”结合起来,由“孝”及“忠”,以“忠孝”治国,这算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之一。
为强化以“孝”治国,中国历代王朝不仅在伦理道德和生活礼仪层面大力倡导“孝”,而且将“孝”纳入到了刑法中,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保障“孝”的落实。中国最完备的唐朝法典《唐律疏义》中,明确规定“五刑十恶”。“五刑”,指的是“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十恶”,指的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中“恶逆”的内容,包括殴打和谋杀父母亲属。“不孝”的内容,包括咒骂父母,与父母分家,另积私财,赡养父母不足,在父母三年守孝期间办理嫁娶,脱掉丧服寻欢作乐,得知父母死亡不举行丧礼等等。
“不孝”之罪,量刑极重。例如,《唐律疏义》中规定:“诸妻妾詈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徒三年。殴者,绞;伤者,皆斩。”妻子小妾敢骂丈夫的祖父母和父母,判三年徒刑。殴打丈夫的祖父母和父母,绞死。打伤丈夫的祖父母和父母,斩首。三年徒刑、绞死、斩首。量刑可不轻!中国传统以孝治国,妻子小妾们对祖父母、父母恭恭敬敬小心翼翼,这不仅是出于讲求孝道的道德说教影响,也是国家刑法对不孝之罪的严酷惩罚使然。为了保障子女对父母之孝,除了政治上谋反(指谋反君主)、谋叛(指叛国)这类大逆罪之外,严禁子女告父母。父母就算是有违法行为,子女只能劝说,不能到官府上告,“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如果去官府告父母违法,官府将惩罚上告者,量刑是绞死。
《唐律疏义》中关于“十恶”的规定被后代王朝继承。无论是《大明律》还是《大清律例》,都有对“十恶”的严格规定。
《唐律疏义》上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教之用。”“以孝治国”是道德礼教,更是一套刑法制度,以道德礼教为本,但一定重刑侍候,刑法与德礼两手抓两手硬。“孝”被细化为一条一条的刑律,清清楚楚,按罪定刑,严刑峻法。“不孝”之人不仅为社会道德舆论不容,还将遭受官府重刑,谁敢不孝?
按字形来讲,“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为上,孩子为下,上下尊卑有别,子女要顺从和负担老人。中国人大体都知道“孝”的意思,就是指赡养和尊重父母。如果问,最大的不孝是什么?估计多数人都会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是孟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不孝有三”的“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无后为大”?孟子对此并没有解释。直到东汉赵岐在《孟子注疏》中,第一次这样解释:“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是说,一是亲人行不义之事,子女阿意曲从,让亲人陷于不义之中,这是一不孝。二是家里贫穷,父母年老,儿子不去求功名利禄赡养老人,这是二不孝。三不孝就是不娶妻生子,没有后代,断绝祖宗祭祀,这是最大的不孝。断子绝孙,家祭湮灭,这是最大不孝。不知道赵岐解释的内容是否符合孟子的原义,但赵岐的解释还是丰富了我们对“无后为大”的理解,这里面涉及了“先祖祀”的问题,不仅是子孙延续的问题,也是祖先祭祀的家族祠堂的香火延续的问题。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习惯将没有子嗣说成是断了香火。没有儿孙,断了祖先祭祀香火,这是最大不孝。
最大的孝是什么?
按逻辑,最大的“孝”就应是子孙繁多、家祭香火鼎盛。这是逻辑的推理,但中国古人似乎并不讲逻辑,他们对“最大的孝”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特别的解释。
中国先秦思想流派中,最重视“孝”的是儒家。儒家关于孝的思想,最集中地表达在《孝经》中。《孝经》是一部优秀经典,思想明确,文字简洁。《孝经》据传是孔子弟子曾子记录的孔子关于“孝”的看法。最大的孝是什么?《孝经》如此解释: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译文如下:
曾子问:请问,圣人的德,不能在“孝”上再增加内容吗?
孔子回答:天地的本性,唯以人为最尊贵。人的德行,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孝”,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敬重父亲,没有比设父亲灵位来配祭“天”更重要的,周公就是这样的大孝之人。过去周公在南郊祭祀上天,配上了后稷灵位。在明堂祭祀上帝,配上了文王的灵位。所以四海之内,各按照职位级别来进行祭祀。
《孔子家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对以祖先配祭上帝的说明如下: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译文如下:
定公问孔子:“古代帝王郊祀,为什么一定是以祖先配天?”孔子回答说:“万物之本在天,人之本在祖先,郊祭,这是报答本源返回原始之初,所以以祖先配上帝。”
孔子的解释很清楚,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我们的生命源于祖先,但祖先也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乃万物之祖,乃人之祖。祭祀祖先,这是孝,追本溯源,除了祭祖,还要祀万化之本源上帝,最大的孝,就是以祖先配祭上帝。
“郊祀”,指的是在国都南面郊外,举行祭天仪式,所以称“郊祀”。明堂,是一种四面有柱无墙,上有顶盖的十字型圣堂,用于祭祀上帝。“天”与“上帝”,指的是同一个最高的主宰力量。关于“天”与“帝”的关系,《宋史》记载宋朝理学家朱熹对此有过清楚解释:
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之帝。
译文如下:
有人问:郊祀时,以后稷配天,宗祀时,以文王配上帝。上帝即是天,天即是上帝,却分开祭,为什么?
回答:在南郊设坛而祭时,称之为天。在屋子里以神祗祭之,称之为上帝。
《孝经》中,孔子回答曾子的提问时,认为最大的孝,就是郊祭时以祖先灵位“配天”祭祀,就是明堂之祀时以父亲灵位“配上帝”祭祀。孔子这个解释,对后世君王行孝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配祭的具体做法,就是祭祀上帝时,上面是上帝的牌位,下面配上写着祖先名字的牌位。祖先、先王之灵永存,他们升到光明之天,在上帝左右。祭祀上帝时,要配上祖先、先王之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