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向浩:《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阅读次数:465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浩:《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特别感谢程少堂教授、姜东瑞老师的指导!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南山二外  向浩

 

老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来聊聊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端木蕻良。大家注意,这个字读什么?

    学生1:hóng。

    老师:其实他原来的名字不叫端木蕻良,他叫曹汉文。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免受遭到破坏,所以就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端木”是复姓,来自于他的养父,“蕻良”呢,最开始是这个“红粱”,红粱是东北大地上的红高粱,他把它移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但是当时正好在白色恐怖之下,这一个“红”字容易招来危险,于是他就把这一个“红”字改为这一个“蕻”字,因此他的名字就叫做端木蕻良。他有一次写了一篇文章,寄到报社,说你这个名字不像一个人的人名,于是又帮他把这一个“粱”字改成这个“良”,就变成了今天的端木蕻良,明白没有?

    学生(异口同声):明白。

    老师:老师就在想,一个人把自己的名字跟一片土地联系在一起,可见这个人是多么的热爱这一片土地。端木蕻良曾经这样说过:我活着好像就是为了专门写这片土地的历史而来的。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土地的誓言》。首先我们一起来把文章读一读,这篇文章两个自然段,老师想让同学们读一个自然段,老师给大家读一个自然段,你们选择,你们最想听老师读哪个自然段?

    学生(异口同声):第二自然段。

    老师:那这样吧,同学们先自己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之前老师给大家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在自己读和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认识屏幕上的这些生词;第二个任务,在自己读和听老师读的过程中,把你感受最深刻的那句话把它画下来,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明白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声音尽量响亮些。

    (学生自由朗读……)

    老师:都读完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读完了。

    老师:没有读完的举手?好,刚才我在听读的时候听到有一位同学在读这个字的时候读的是召(zhāo),不准确的,在这里应该读召唤的召(zhào),清楚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清楚了。

老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配乐诗朗诵)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九一八”十周年写

    这一片文章曾多次的感动了我,我也相信这篇文章将来会多次感动大家的。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这些字、这些词都认识吗?

    学生(异口同声):认识。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下,谁愿意?这位男同学,请你读一下。

    学生2: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

    老师:请坐,读得非常好,就这一个字音读错了,应该叫田垄。读得这么准确为什么不举手呢?。你能不能再给大家读一遍?你读一个词大家跟着读一个词,明白了吗?好,你来当一回小老师。

学生2: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

(学生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老师:请坐。文中哪一些语句,在你读或听老师读的过程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呢?我们来自由交流一下,谁第一个来?好,你来,告诉大家。

    学生3: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老师: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3: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老师:他的朗读给我们带来一种阳光的感觉,你感觉到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感觉到了。

    老师:请坐,读得非常好。谁第二个来,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好,这位男同学?

    学生4:第一段的第二句。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老师:这一句特别把“召唤”的“召”读得非常准确,请坐,很好。谁第三个来跟我们交流一下,这位同学,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读一下。刚刚这两位同学习惯非常好,告诉大家第几段第几句?

学生5:第一自然段第一句。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老师:这位女同学用她的微笑告诉我,我跟她的想法是一样的,我跟她的喜好也是一样的。老师是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句子也是这一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你们知道“炽痛”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异口同声):热烈而深切。

    老师:炽,是热烈的意思。痛,注意了,它不是疼,而是深切的意思。因此,“炽痛”就是热烈而深切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老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热烈而深切地爱着的是什么?一起来告诉我。

    学生(异口同声):广大的关东原野。

    老师:也就是这一片?

    学生(异口同声):土地。

    老师:他为何而如此强烈、如此热烈而深切地爱着这一片土地?不着急,把文章快速地浏览一下。告诉老师:作者炽痛热爱这片土地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一些语句找出来的,不妨在文中把它划出来,拿支笔,快速地在文中找一找,开始。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差不多了,谁能告诉我,他为何会如此热烈而深切地爱着这片土地?

    学生6:因为这片土地非常的美丽,所以作者非常地爱它。

    老师:仅因为如此吗?我看你在文中划了很多段落,这些段落告诉你这片土地怎样?

    学生6:很美。

    老师:这片土地非常地美丽,那么文中哪一些语句写出了这片土地的美丽呢?给大家读一读好不好?

    学生2:第一自然段。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老师:请坐。大家都找到这一段了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段文字来读一下,从“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到“怪诞的狂风”那个位置。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有一个优点,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三个地方要注意一下。一个是第二行“深夜嗥鸣的蒙古狗”,第二个是“奔驰的鹿群”,第三个是“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刚才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因为这片土地非常的美丽,所以作者非常地爱它。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7:故乡是他小时候唯一在那待过的地方。

    老师:你是从哪一句读出来的?

    学生7:“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老师:还有吗?没有了请坐。刚才他在读的时候读错了两个字你们听出来了吗?

    学生齐:听出来了。

    老师:谁听出来了?你说一说哪两个词读错了,第一个是?

    学生8:镐头。

    老师:第二个呢?

    学生8:蚱蜢。

    老师:很了不起,听得非常仔细。还有吗?

    学生9:也是第二段。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老师:你刚才把这片大地秋天的景色给大家读了是吗?实际上前面还有一段,关于写春天的,你愿不愿意把春天那一段读出来?

    学生9: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老师:请坐,你非常的热情,老师让你读什么你就马上读什么,真了不起。把这一段文字也全部划上。其实文中作者在后面用了两个词概括了这片土地的特点,那就是“美丽”和“丰饶”。正因为它的美丽,它的丰饶,加上刚才这位男同学告诉我,它曾经养育过我,所以我炽痛的热爱着它。这两段文字你们喜欢吗?

    学生齐:喜欢。

    老师:愿不愿意把这段文字都背下来?

    学生齐:愿意。

    老师:在这两段文字里面,你挑一句话,长的短的都不限,我给大家一分钟喜欢,挑你最喜欢的背诵下来,开始。

    好,停下来。咱班的语文课代表是谁?你告诉大家你背的是哪一句?

    学生10: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老师:你能背吗?你把你选择的那一句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10: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老师: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来读?还没考虑好是不是?没关系,待会儿我再叫你起来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你给我推荐一个同学,我想跟他交流一下,你想推荐谁?

    学生10:他。

    老师:你选择的是哪一句?

    学生11:我选择的是在故乡的春天里感动的那一句。

    老师:那一句你给大家读出来吧。

    学生11: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老师:为什么选择这里?

    学生11:因为这里他写出了这里的故乡春天是充满生机的,那个美丽的场景让他难忘。

    老师:我特别喜欢你说的这故乡充满了生机,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这里是充满生机?

    学生11: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烟雨似窜出来,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老师:香气在飘,河流在动,柳枝在窜,空气在笑,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能不能再用“充满生机”的感觉把这一句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11: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老师:有了抑扬顿挫之美,很了不起,你再给我推荐一位。

    学生12:我最喜欢课文的倒数二三句。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老师:这一句我们后面再讨论,谢谢你,请坐。你给我推荐一位吧,你想推荐谁?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13: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来背呢?

    学生13:因为作者看到那里秋天的时候人们丰富劳动收获成果。

    老师:看到劳动人民的那种喜悦,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了,东北的天空是清亮透明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位男同学声音也是清亮透明的,就用你这种清亮透明的声音再把这句话读出热情热烈的感觉。

    学生13: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老师:请坐,我们还可以把语速稍微放慢一点点,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起。

    学生慢慢且富有感情地齐读: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老师:好,课代表,轮到你了,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那一句?

    学生14:因为稻禾的香,所以我特别喜欢。

    老师:有没有见过稻禾?

    学生(异口同声):有。

    老师:有没有被稻禾的香气感动过?如果不是很强烈没关系,今年放暑假之后回到老家感受一下稻禾的香气好不好?

    学生(七嘴八舌):好。

    老师:这边这位同学,你背的是哪一句?

    学生14: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老师: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来背?

    学生14:因为我觉得他的故乡人们都是勤劳的,因为那里的粮食连鸟都吃厌了,就说明他们非常勤劳。

    老师:我很喜欢他缜密的思维,他能从这么一个小段的文字里面能体会到这里的物产是非常丰盛。鸟的吃腻了,那说明人怎么样?说的通俗一点人吃的更腻了,说明当地物产的丰富。

你们知道老师喜欢哪一句吗?猜一猜?

学生15: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老师:你读得非常流畅,但是你猜错了,请坐。我喜欢的是这一段,跟原文不一样,我把它变成了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好不好。“我想起”,起。

学生齐读:

我想起

    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

    在原野上呻吟

    我看见

    奔流似的马群

    深夜嗥鸣的蒙古狗

    我听见

    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

    黑色的土地

    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

    斑斓的山雕

    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带着赤色的足金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

    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狐仙姑深夜的谰语

    原野上

    怪诞的狂风

    老师:诗歌可以读得更慢一点,那种诗意就出来了。猜一猜老师为什么选择这段话?

    学生16: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排比修辞,如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等等。

    老师:确实,这是我的第一个理由,请坐。我喜欢它的第二个理由是什么?

    学生17:有白桦林、白桦树、马群、蒙古狗、高粱、豆粒、鹿群、煤块、足金、车铃。

    老师:说明这片地方怎么样?

    学生18:物产非常的丰富。

    老师:可以说是一个聚宝盆。还有第三个理由知道吗?你们不说我就告诉你们。那我告诉你们吧,我喜欢这里的颜色。太多了颜色,你们知道看到有哪些?

    学生(七嘴八舌):碧绿色、红色、金黄、黑色、红玉、黑玉、斑斓。

    老师:这片土地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表示?

学生19:五彩斑斓。

学生20:五颜六色。

学生21:色彩斑斓。

    老师:我们把它改成这样一个形式,忽然发现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说明这片土地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因为它的丰饶,因为它美丽,因为它五彩斑斓,因为它充满诗情画意,所以作者肯定会炽痛的热爱着它。

    那么文中哪一些句子最能够读出作者那种炽痛的热爱呢?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一起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

    刚才我转了这一圈,看大家都找到了相应的语句。我想找三个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谁愿意第一个来?你来。

    学生22:我们觉得第二自然段的“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老师: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必须要”重读呢?

    学生22:因为它是强调了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必须被解放。

    老师:还有同学能补充一下吗?

    学生23:作者要表达一定要收复东三省,返回故乡的坚定决心。

    老师:我特别喜欢他的两个字——决心。表达的就是一种强烈的决心,因此咱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的强烈一些,大家记住这两个必须。你来读一读。

    学生23: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老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你必须被解放”,起。

    学生齐: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老师:很有气势。下面我想跟第二组同学交流,你选的哪一句?

    学生24:第一段的第二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老师:在这一句话里面最能强烈表示他那种炽痛热爱的词语是?

    学生24:无时无刻。

    老师:咱们就重点这两个词语一起来试一下。

    学生齐: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老师:刚才有一小组提的最后一段是哪一段?

    学生2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老师:你们同意他用这种语速把这段文字念出来吗?

    学生(七嘴八舌):不同意。

    老师:为什么,那你来说一说,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学生26:我觉得他读的这一段是他对土地的誓言,所以应该用一种坚定的信念的感觉来读。

    老师:那如果让你把这种坚定的信念给读出来你应该会强调哪个词语?

    学生26:我就会强调“我愿”、“我必须”、“将用”、“洗去”、“污秽”、“耻辱”。

    老师:你来试一下。

    学生26: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老师:够不够?

    学生(七嘴八舌):不够。

    老师:但是他已经找到了地方,我很佩服他,请坐。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为了她”,起。

    学生齐: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老师:同学们,在这些语句里面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这所有的语言都有一种明显的特征?

    学生27:振奋。

    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

学生27:坚定。

学生28:很有力量。

    老师:力,这话说到端木蕻良的心坎上。他曾经说过,文学写作一定要有力,要有力度,要有方向,在他的文章当中我们可以读到力量,也可以读到一个力的方向,就是他对故乡的热爱。但除了这一些词语或者语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炽痛的热爱感,同学们再想想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大家看一下屏幕,这个是文章的第二自然,看到了吗?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老师的和原文有什么区别?

    学生29:我觉得它有一种特点,就是用自己的某个身体的部位去比喻大地。

    老师:这个发现我们值得日后研究。我们仔细看看老师这段文字和书上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30:这里分很多段,但本来它是一段。

    老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跟其他文章不一样,就是两大段?

    学生齐:是。

    老师:但是老师这么一分,我觉得挺好的,你觉得呢?

    学生(部分学生点头同意):是。

老师:你们觉得也挺好的是吧?因为我是老师吗。大家再讨论一下,给大家一点点时间讨论一下,是我的好还是作者的原文好。

好,停下来,我听见一位男同学说“噢,我知道了”,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什么了?

    学生30:我认为没有分段的好。

    老师:为什么?

    学生30:因为它没有分段,就感觉是一整片土地;而你的分开了,就好像没有那种感觉了。

    老师:没有什么感觉?这很关键。

    学生31:没有更大力量。

    老师:为什么没有更大力量?

    学生32:就没有更多地表现他炽爱自己的土地。

    老师:请坐。那位同学是否能够讲一下,这种力量感为什么没有那么强烈了?

    学生33:分开之后,有的段有更多时间的喘气,注意停顿。

老师:那没分段呢?分段了我就可以喘气,停一下,读一下。不分段呢?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感觉,是接连不断还是一气呵成?

学生(异口同声):一气呵成。

老师:那说明作者情感是?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如果我们分段了以后就不停地读、不停地读,有没有强烈的感觉?

    学生34:没有。

    老师:伟大的作家,他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他的一个标点,一个段落,一个句子都体现了文学的魅力,你们感受到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感受到了。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两个问题。那作者的这份热爱为什么会如此的炽痛,他的爱为什么要热烈,而且还要深切?同学们,轻松一下,听首歌之后或许你们就有了答案。在听歌之前请大家翻到教材62页《松花江上》,看看它的歌词。

(下课铃响。)

    谢谢大家,下课。

    学生:起立,老师再见。

老师:同学们再见。

(遗憾:由于时间不够,设计内容没有讲完。)

 

 

 

   

   

 

   

   

   

 


最后更新[2013-4-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