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学习·交流·思考》
出处:原创    作者:马恩来   阅读次数:268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习·交流·思考

学习·交流·思考

——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研修班学习总结

 

深圳市梅林中学 马恩来

 

本人日前参加了由华南师大人文学院组织的广东省第二期中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研修班第一阶段的学习。在为期22天的时间里,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考察和课外切磋交流,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开拓了教育视野,增长了新知识,获取了新信息、新经验;对全面展开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新的认识,对课改中的某些问题也进行了新的思考。

一、全面、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标”是这次研修班的主要学习内容。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课改专家陈建伟副教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语文教育发展之路向》的专题讲座,对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和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新课程方案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我们进一步领会新课程和新课标的精神和要义,明确了改革的发展路向。陈教授在阐释理论的同时,穿插播放了若干成功教学课例录象,突出了先进理念的实践意义。并且指导学员们用流行的合作学习方式对语文新课程进行讨论,不仅强化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为学员们提供了新型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

二、进一步开拓教育视野,充实、增长了专业知识

除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通识理论培训外,研修班还开设了中学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许多知名教授亲临授课,如人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的《语文美育教育》,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陈佳民教授的《语文教育评价》,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作文教学研究》,以及谢飘云教授的《文学教育研究》,魏达纯教授的《语感培养研究》,陈建伟副教授的《阅读教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科研导引》,陈一平副教授的《中国文化释要》。这些课程既反映了所涉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又渗透授课者的长期形成的学术思想,同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凝练精当,深入浅出,学员们感到非常适时和受用。研修班还邀请了顺德市教研员钟德赣老师介绍了他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课题研究成果,为学员们提供了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和语文科研新思路。

三、实地考察,学习课改实验区成功经验

   学习期间,组织者特意安排研修班先后赴南海石门中学、深圳北师大南山附中、华南师大附中进行实地考察。这几所学校所在地均为国家级或省级课改实验区,都承担了课程改革的课题实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石门中学和北师大南山附中分别就学校发展、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华南师大附中则重点介绍了该校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情况。该校既有明确的校本课程目标,又有较完整的校本课程结构,既有详尽的校本课程计划,又有较科学的实施原则。其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即将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察期间在三所学校听了三堂实验公开课,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和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共同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四、       相互切磋交流,宣传介绍“语文味”

这次研修班共有7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语文骨干教师,每个人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修班也就成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共同学习提高的平台。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不仅与同行交流了教学教研的心得体会,同时还不失时机地介绍深圳特区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梅林中学的办学特色和成就。我还特别通过文字和图片宣传介绍了“语文味”研究的课题,以及“语文味”、“新语文”等相关网站,进一步扩大了“语文味”课题的影响。

五、关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这次学习的最大收获,无疑是对新课程和新课标的精神和要义有了更深的领会和认识,对即将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学习和思考,对目前课改中的一些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初浅看法。

第一,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课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这种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人的思想认识,人的思维习惯,人的整体素养以及社会外部的大环境都可能制约理念的实施和理想的实现。从目前课改实验区的“成果”来看,相当多的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有些流于形式,有些仅供“展示”“汇报”,不能真正落实于课堂。有些语文课掺杂大量的非语文的元素,成了“大杂烩”、“大拼盘”,使语文课失去语文味。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东西,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实现理念的真正转化。

第二,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语文教育一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传统语文教育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目标的单一性使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都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我们不能对有着丰富积淀的传统教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更不能机械的认为传统的都是错的,现代的都是对的。尤其对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间涌现的一大批语文教育工作者,凭着对语文教育的执着追求,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一定要客观辩证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正确的态度应是:在学习和汲取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要对我国传统的母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僵化、落后成分,保留其先进并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整合,升华为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我们进一步前进的时候,同样要看到来之不易的成绩和经验,不应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而谈改革。“继承和发展”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三,切忌“一法统天下”。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尝试运用多种模式进行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目前流行的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小组合作模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才能完成,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诸多方法,都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形成并经千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这些方法更主要体现在个人的学习上。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合作学习功能,而忽视个人学习的作用,则显然不是科学而完整的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必须结合其他互补性的方法,使之产生更大的效能。

第四,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更新教育观念。

普遍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更新,教师的角色是否转换。我认为语文教师仅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过去的教育恰恰忽视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忽视人的个体自立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所灌输的是“大一统”的思想,强调的是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体系禁锢着施教者和受教者。语文教育的政治附庸地位又强化了这一“时代特质”。这种“亚奴化”(本人杜撰一词)教育的结果是:个性品质的缺失,自立意识的缺失,批判精神的缺失,人文情怀的缺失,公民意识的缺失。人们总是在悲叹:我们的国民素质为什么这样低?难道我们不能从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去深刻反思吗?因此,我认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不仅仅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更新,角色是否转换,还要看教师是否突破长期所接受和传授的僵化狭隘的思想体系,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在一个逐步走向民主和多元的社会里,我们的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鼓与呼的同时,要大胆审视现行教育,勇于反叛自我;要强化公民意识和自立意识,要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要培养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同时,还要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纵观世界天光云影,用更开放,更大度的心态,共享多元而灿烂的人类文明。惟其如此,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不仅仅获取了新知,更主要的是转变了观念,丰富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再次感谢给我们辛勤授课的华南师大人文学院的老师们!

2004317日于深圳梅林

 

 

 


最后更新[2004-3-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