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历史故事
文章标题: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既然留了,何必剪呢?”》
     阅读次数:209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既然留了,何必剪呢?”

王国维的身后事——家国沧桑之中的文化精魂
                             柳已青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8cc510101cjgl.html?tj=1

    王国维之死是历史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这个巨大的悲剧留给家人怎样的阴影?王国维身后,他的家人是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生活?如何在时代的激流中沉浮?这是我读《王国维家事》中想要寻找的。

    1927年初夏的王国维,走到生还是死的一个路口。长子病故,亲家失和,国事纷扰,文化凋零,诸多因素,让寡言笑的静安先生死意已决。我想他跃入湖中自沉是殉文化。这是陈寅恪的观点——“自殉于传统文化”。的确,在众多王国维之死的说法中,“殉文化”说最能打动读书人的魂魄。

    有一位叫米兰扬网友告诉我,在三联版《陈垣往来书信集》中,援庵先生与其子陈约的信函往来提供了王国维的死因,是由于亲家罗振玉索要三千元,静安先生无力支付,故而投湖。此说已见一些学者的文章中。  
   
    王国维之死令人悲怆。“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笔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飘忽、悲欢无据之意境,亦即无可免之悲剧。”

    从王国维的遗书可知,他自沉昆明湖之前,想到了家人的生活:“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能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王国维一生贫寒,又不擅营生,为致力于学术研究,受人济助,受人掣肘,非常无奈。因此,他希望子女不走他的老路,能自强自立,有一技之长,不管学术成就如何,生活的安心自足最为重要。这些切身感受,应是与罗振玉打交道过程中产生的。考察王国维一生与罗振玉的关系,可谓成也罗振玉,败也罗振玉。生死的纠结中,有一个叫罗振玉的解不开的死结。

    长子王潜明、三子王贞明、四子王纪明陆续进入海关,次子王高明进邮政。长女王东明《王国维家事》一书中说,都是朝王国维希望的方向发展。这些工作待遇较好,“能独立生活”。王氏子女无人能克绍箕裘,“继续父亲的学问,只有二哥高明,在词学方面略有成就”。

    王高明爱好诗词,幼承家学,雅好古籍,耳濡目染王国维做学问,博闻强记,他在工作之余做起了学问。痴迷国学和诗词,也有著作,最后却遭逢不幸,令人唏嘘感慨。1957年,王高明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几个朋友欲办刊物《艺文志》,结果被打成右派,邮局将他开除公职。1960年年代,参加中华书局《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全宋词》的校订工作。这位痴迷宋史和宋词的王国维的后人,被时人称为“宋朝人”。著有《读词识小》,被钱钟书称为一部奇书,但无法出版。“文革”中,王高明受到冲击,连在中华书局的临时工作也没有了。1969年,在隔离审查中,他喝下敌敌畏自尽。进入邮政系统工作,与世无争,终因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让王高明卷入历史的激流之中。命也?运乎?

    王东明说:“我们这一代虽我显赫的学历,但儿孙辈亦有多人获得硕士、博士序文,差可称得上书香传家吧。”

    这本《王国维家事》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的家族变迁,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连,也可以看到历史的潮流之变。这本书,不仅为研究王国维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而且王东明个人的记忆也颇有看点。

    王东明和父亲王国维居住在清华园,童年之时,所有在清华的见闻,都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娓娓道来儿时的记忆,那些饱满的生活细节,湮灭在历史深处的学人风范,令人感怀。赵元任杨步伟夫妇性格迥异互相补充,好似神仙眷属。杨步伟谈笑风生,开办小桥食社,一时食客云集,后在杨步伟豪爽的“今天我请客”声中关闭。陈寅恪买了两瓶高级酒,倒掉好酒,洗干净瓶子,送给杨步伟装冰水,成为杨步伟待客时讲的笑话,大家捧腹大笑,“而陈先生在一旁悠然自若地微笑不语”。朱自清在门前的台阶上,与孩子们嬉戏、为孩子讲故事。清华人物的种种生活细节,在王东明的追忆中,拂去岁月的沧桑,仍然鲜活光洁。

    最有意味的,当属王国维留辫子的掌故,这是满头银发的王东明写下的。每天早晨,王国维的继室潘丽正为他梳头,有一次,潘丽正对王国维说:“人家的鞭子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王国维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晚年王东明回忆起这个细节,很感慨地写道:“那时的清华园内新派人士,西装革履的已不在少数,但他却永远是这一套装束(布鞋长袍瓜皮帽),辫子是外表的一部分。自日本返国后,任何事情要剪去辫子,都会变成新闻,但那绝不是他所希望的。从他保守而固执的个性来看,以不变应万变是最自然的事情。这或许是他回答母亲的话的含义吧。”

    想起留着辫子的辜鸿铭的一个掌故。他走进北大课堂,学生们哄笑,辜鸿铭平静而严肃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西风东渐的潮流中,变革来势凶猛,社会更迭,改朝换代,有没有永恒的东西?辫子不一定是清朝遗老的象征,亦可以看作在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年代里,值得守护的传统文化的精魂。

    从王国维后人的人生经历来看,一个家族的百年飘零,一个国家的百年巨变,的确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在世间流转,那就是陈寅恪在王观堂碑文中所写:“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 著  李秋月整理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最后更新[2013-4-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