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文化漫谈
文章标题: 《什么意思?——从四个词语看佛教的语言价值》
     阅读次数:89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意思?——从四个词语看佛教的语言价值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国征
 

  我国佛教典籍《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十国的南唐保大十年(952年),至今已有1061年。此书初刻后不久就在中国流失,直到1972年才从日本发现并影印回国。日本著名学者柳田圣山在《祖堂集》影印序中说:“《祖堂集》之重发见,实本世纪初叶之事,可与敦煌古籍媲美。”在翻阅这本禅宗史书时,发现我们常见的词语却有着明显不同的含义,在我国辞书里均失收和缺义,值得关注。《祖堂集》各卷中有以下四个词语:

  一是“看客”。卷4《丹霞》中,初见侍者便问:“和尚还在也无?”对曰:“在,只是不看客。”

  二是“东西”。卷6《洞山》中,“某甲家风,只如此也。肯与不肯,终不抑勒阇梨,一任东西。”

  三是“出身”。卷8《曹山》中,僧问:“学人自到和尚此间,觅个出身处不得。乞和尚指示个出身路!”

  四是“意思”。卷10《镜清》中,师云:“上士聊闻便了却,中下意思莫能知。”

  首先来分析语法,这四个词语在句中有的作谓语,有的作修饰语(“出身路”)。再来分析词性,查阅《辞海》(第六版),无“看客”这一词目,其余皆为名词,由于名词不能做谓语或做修饰,这与语法不符。

  经过进一步查阅分析《祖堂集》的上下文可知,这四个词语全可以理解为动词或说名词动用,这与《辞海》的词目的释义不同。而且《辞海》里这三个词语在释义时的“引书”也没有佛教典籍,那么怎么判断这些词语的准确含义呢?

  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和《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均没有明显线索。只有逐一查阅更多宗教典籍,看看有无这些词语的类似用法。

  1.“看客”。比如《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如客此语,道有他情,即欲结意,返失其里(理)。遣妾看客,失母贤子。”再如《杂譬喻经》中“昔北天竺有一木师大巧,作一木女,端正无双。衣带严饰与世女无异。亦来亦去,亦能行酒看客,唯不能语耳!”。很明显“看客”就是招待客人

  2.“东西”。比如《佛本行集经》中“尔时诸女又语慈者:‘慎莫东西。’慈者亦疑,即违彼出。”再如《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中“虽有其间,常无其间,虽有其行,常无其行,其中此事切须知时节,莫东西。”可见,此处“东西”为动词,义为走动,外出,离开。

  3.“出身”。比如《景德传灯录》中,休复悟空:“问:‘如何是学人出身处?’师曰:‘千般比不得,万般况不及。’”再如《五灯会元》中,龙翔士珪:“既得个入头,须有出身一路始得。大众,且作么生是出身一路?”这里“出身”是指脱于生死之身,免于佛教轮回的过程,在禅籍中很常见。

  4.“意思”。比如《弘赞法华传》中“独顾单影届斯地,胜静意思之,悲喜交集。”比如《宗镜录》中“住此际中,一一圆满,举目咸是,何待意思?”再如《正法念处经》中“彼人如是,如业之心,恒常相续。于福田中,深心势力,意思功德。”“意思”只能作为动词,是思量和考虑之意。

  可见,《祖堂集》里的这四个词语含义具有解读和互证佛教典籍的意义,具有普遍性,非常应该收入辞书和工具书中。而《辞海》却对“看客”词目失收,其他三词既缺失全面释义、又缺乏宗教典籍引书。吕叔湘先生曾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可见晚唐五代时期口语佛教文献《祖堂集》的重要性。

  今年6月7日,《大辞海》主编扩大会议将在上海举行,中国首部特大型综合性词典《大辞海》将于2015年出版,其收词规模为《辞海》的2.5倍。12月10日,《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纂出版启动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中国第一部特大型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于2020年出版。作为我国重点文化工程和权威工具书,期望这次修订时能充分吸纳包括《祖堂集》在内的我国丰富佛教典籍语言。


最后更新[2013-4-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