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李醒民:享受孤独》
出处:南方周末2013-04-18      阅读次数:165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醒民:享受孤独

 


自2011年9月8日开始笔译,到2012年5月30日从头到尾看完译稿,为移译马赫的《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和“中译者附录”——主要是《能量守恒原理的历史和根源》,前后持续了整整八个月。其间,除了撰写一点零散的文章和从事一些必要的学术活动外,我几乎投入了全部时间和全副精力,基本上是在与外界隔绝和自我封闭的状况下工作的。我深知,不论是读书、研究,还是写作、翻译,都是冷板凳坐出来的,而不是前呼后拥拥出来的,上蹿下跳跳出来的,东奔西跑跑出来的,随波逐流流出来的,反复翻炒炒出来的。这是我致力于学术凡三十年的切身感悟,说白了其实是再平凡不过的常识。

常言道,人最怕寂寞或孤独,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打量一下四围,这的确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在阔别衣食匮乏、在物质相对充裕的年代,耐不住孤独的主要原因大概是无远大理想,无高尚追求,无生命依归,无精神寄托,在生活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在生命中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我曾在数年前给友人的邮件中表明,对于研究人(而非市场人)而言,不仅不会出现这种心灵空虚、茫然无措的孤独,而且积极意义上的孤独是求之不得的:孤独使他可以自由思考和自我反省,使他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处于孤独中的研究人其实并不孤独,他时时与千年之久的古人沟通,他处处与万里之遥的学人交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皆为他的眼光所及;“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更是他的心理风景。此时的孤独并非“茕茕孓立,形影相吊”,而是独立人格、独特思想生成或喷涌的必要条件。摆脱俗尚的狷介之士,肯定是孤独的。世人大都害怕孤独;只有有思想、爱思考的人从内心深处需要孤独,并享受孤独的雅静和幽趣。要知道,思想是个人的,而个人的思想是在自我的孤独中沉思、孕育的。

在这方面,爱因斯坦可谓是超尘拔俗的典型。爱因斯坦向往孤独,甘心离群索居,从孤独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派斯说:“如果我必须用一个单词来刻画爱因斯坦的特征,我会寻选择‘离群性’。”孤独是爱因斯坦科学研究、政治取向乃至道德和感情的需要。孤独使他超然物外,超脱世俗,也超越个人,使他能够获得一个宁静而客观的立足点和观察视角,从而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这是没有一丝一毫利己主义的离群索居。爱因斯坦称孤独“这种解脱方式实在是真正的文化赋予人们的无价珍宝”,“孤独将最终作为人格的老师而被恰当地认识”。他告诫人们:“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他们正因此才能享受自我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

不知是本性使然,还是或多或少基于此类认识,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我可以说是在踽踽独行中度过的。为了在自己内心营造一个淡泊恬静、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我始终以六不主义(不当官浪虚名,不下海赚大钱,不开会耗时间,不结派费精力,不应景写文章,不出国混饭吃)、三不政策(一是在无“资格”招收博士生的情况下不招收研究生。二是不申请课题。三是不申请评奖)、四项基本原则(绝不趋时应景发表论文,绝不轻易应约发表论文,绝不用金钱开路买发表权,绝不在他人论文上署名)自律自勉。在他人看来,我事实上是学术体制内的体制外人,是离经叛道的异端。这样我行我素,当然会失去诸多“好处”或“实惠”,有时难免还得吃点苦头,对此我甘之如荠——“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我的生性和人格,我的志趣和追求,在我的两首诗中有所流露:“钟鼓馔玉可有无,浮名虚誉任去留。惟愿酩酊醉晓月,羽化登仙最自由。”(《酒中仙》)“人格独立同天壤,思想自由永三光。虚名实利若敝屣,丈夫立世腰自刚。”(《观“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遗憾的是,现今的学界和学人,“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而其如脱”者若凤毛麟角,而“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者则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争先恐后。这是学界的悲哀,这是学人的堕落!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下,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学人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安放不稳,遑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赶超世界先进学术水平。
    
近读《庄子》有感,遂信笔写下“无欲灵自斋,贪多每坐驰。乘物以游心,奇思天降时。”庄子所谓“心斋”,即“空明的心境”;所谓“坐驰”,乃“形坐而心驰”;“乘物以游心”,意谓“顺任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适,心灵自由”。在这种心境下,思想不汩汩而流、浑然天成,文章不言随意遣、无有畔岸,那才是咄咄怪事呢。庄子不愧是具有大智慧的思想家,他的富有启发性的类似言论俯拾即是。例如,“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离形”即消解由生理所激起大贪欲,“去知”即消解由心智所产生的伪诈)“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仔细琢磨这些箴言的深邃意蕴,并以身体之,你肯定会甘于寂寞,享受孤独,诗意地栖居在“极乐世界清静土”求智寻道,而绝不至于身在学门,艳羡荣利,萦怀好爵,为争权夺利心焦如火,惶惶不可终日。也许正是庄子昌言的化境与我本人多年的践行一拍即合乃至不拍也合,《命中事》和《看美文有感》新近天假良缘,斐然成章。在结束本书翻译之际,窃敢烦以不情之请相冒渎,拟附二诗于下,翘企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之效。

操觚染翰经年忙,有道投笔又何妨。
旷心怡神命中事,经国不朽是文章。
思若鲲鹏临天池,妙语连珠笔亦奇。
一气呵成余韵在,宛如桃李默会时。

                                 2012年6月1日于北京西山之畔“侵山抱月堂”

最后更新[2013-5-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