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2004年中考阅读题考点透视》
出处:李伦琰 编撰      阅读次数:491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4年中考阅读题考点透视

2004年中考阅读题考点透视

                      一.记叙文

一)考点透视

 记叙文阅读的试题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

  1.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4.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四.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五.记叙的线索、要素,记叙的详略,过渡、照应等也是考题中常常涉及到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今年语文考试会出现开放型试题――点评题。

二)、解题技巧

    思路是:看标题――读文章――审试题--回读原文――作解答。

  (一)看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

  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三)审题目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渎,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二.说明文

一)考点透视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6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中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二)解题技巧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人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耍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耍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厂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三.议论文

一)考点透视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二)解题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四.文言文积累与阅读

一)考点透视

2000年颁布的新《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附录了必背古诗词50首,文言文20篇的目录。2001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专门提出“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合计240篇。还列出了推荐古诗文120篇的篇目。

基于此,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文言文积累与阅读的考查,所占分值也逐年提高,一般占总分的10-15%。(2002年广州市中考试题占10%)特别是背诵默写这一最能体现一个人语文文化功底和精神底蕴的考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届的认同。

文言积累题常见题型有:1、选择题,即给出一组与课文原文或完全一样,或略有增删变动的语句,要求学生加以辨析选择。2、直接默写,即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下句或上句。3、理解性默写,即给出要求背诵语句的文意或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再据此默写出原句来。4、迁移型默写,即给出一种可以引用所学过的诗文来说明的情况,要求写出这句诗文。这种考题检测学生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能力,是难度较大的一种考题。5、拓展型默写,即不仅要求写出课内学过的诗文,而且要写出与之有联系的课外的诗句。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但也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且有由课内向课外发展的趋势,如2002年的江西省、武汉市、厦门市、济南市、吉林省等地都选取了课外材料。从命题形式看,很少有选择题,绝大多数题目需要用文字来解答。从考查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断句,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诵读文言文时语言的感悟能力。2、解释重要的文言实词,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3、翻译或用现代汉语说说文中某句话的意思。4、用自已的话或文中的原话简要回答问题。5、重视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6、出现了不少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读文后谈感想,谈看法。

此外,受高考题型的影响,以及随着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数量的大增,古诗词的赏析,成为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考题。

二)           题型示例

【例1】      选出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A、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B、  劝君更用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  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广州市1999年中考题)

     【例2】⑴、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③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  

                                              (吉林省2002中考题)

 ⑵、默写杜牧的《江南春》:                                 

                                         (广州市2002年中考题)

【例3】①第⑤段中的“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一语与《〈孟子〉二章》中的“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联想美妙、以花喻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厦门市2001年中考题)

   【例4】⑴、写出三句含“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   

                               作者是           

                              作者是           

                              作者是           

                                      (广州市2002年中考题)

     ⑵、“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邑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                                                  

                                            (北京市东城区2002年中考题)

     ⑶写出两句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课内外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吉林省2002年中考题)

 ⑷、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场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用《〈论语〉六则》里的话填写)

                                             (大连市2002年中考题)

  【例5】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地说:“真是‘        

                              。’”(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回答)(如能引用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可加2分)你知道的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是                                             

                                          (西宁市2000年中考题)

 【例6】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大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作者欧阳修在本文中自号_______________。(1分)

  2.第一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4分)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龙江省2002年中考题)

 【例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不深也         园林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

    C.然而不胜         不以木为之

    D.攻亲戚所畔       辍耕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

    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得 天 时 者 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1)多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道者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吉林省2002年中考题)

  【例8】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今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右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4分)

  A、为坛而盟/山盟海誓

  B、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吴广为都尉/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从民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圳市2002年中考题)

【例9】古诗赏析。(4分)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诗中描写了黄莺、_____、____、水乡、城郭、酒旗、春风七种景物,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江南春色。(杜牧《江南春》)(2分)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但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词来看,这两句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分) (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

                                                  (重庆市2002年中考题)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写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  诗中的“红”,与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三)           题例释要

例1、      答案:D。分析:这是一道选择型的文言积累题,由于受选择题盛行的影响,广州市中考题从93年至99年都是单一的这种题型。这类题的优点是覆盖面较大,便于检测容易混淆的字词,对学生的正确记诵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解答此题,务求考生在识记课文时,注意不要有漏字、有错字或语序颠倒,否则就会造成错误。这种题的缺点是不能完全看出考生的实际背诵能力。

例2、      答案:(1)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浅草才能没马蹄。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分析:这是一道直接默写题,。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完成了课后的背诵题,凭记忆填空是比较容易填出答案的。但此类题往往规定“有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都不给分,因而要特别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例3、      答案: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型默写题。它回避了“死记硬背”之嫌,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识记默写的内容,而且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这类题显然比传统的直接默写型和客观选择默写型的难度要大些,但这类题的答案的惟一性,就暗示我们可以从原文的注释里,或是平时练习中见过或做过,只要熟悉课文,理解原文,其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例4、      答案:(1)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②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分析:这是一道迁移默写题。这类题具有趣味性、综合性、迁移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归类记忆背诵填空题,也是检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好形式。要求考生富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和扎实的语言知识,做题时要按照指定的类别填写出若干诗句来。如果平时阅读范围窄,没有养成归类积累知识的习惯,做起来可能会无所适从。

例5、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分析:这是一道拓展默写题。有明确的要求:“描写雪景的”;有开放的范围:“其他诗人”(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因此,平时有大量的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才会游刃有余。

例6、      答案:1.醉翁 2.“像鸟展翅的样子”或“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3.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围绕“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或政绩卓著之乐)”来答即可。 5.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内容、形式各2分)  分析: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第2题检测对文段中字词的理解能力。第3题考查古为今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第4题通过检测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揣摩与品味。侧重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平时对古文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活用能力。

例7、      答案:1.(2分)C  2.(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4.(3分)D    5.(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分析:第1题考查词的一词多义。第2题检查断句的能力,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古人把这叫“句读”。第3题对接课内与课外,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第4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第5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

例8、      1、4分。①A;②C;(各2分)(C、A也对)2、2分。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或: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占十分之六七。(错、漏译关键词:如“借”“第”等,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3、2分。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能体现其中两方面的意思,给两分;只答一方面,给1分。)分析:第1、2、题考查对文段中字、词、句的理解。第3题是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评价能力。

例9、      答案:(1)绿叶、红花。(2)只愿或只希望祝愿亲人年年平安、幸福长久(意合即可)(3)1、A  2、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红色的”意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3、对西湖六月的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分析:这类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试题中不乏此种考题,且有向课外古诗文发展的趋势。

四)解题技巧

    解答背诵默写类试题的方法是:1、背熟:牢记六册课文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内容。2、写对:试卷上考查背诵的方法就是默写,因而不仅要背熟,更重要的是写对。复习是要反复默写,对笔画繁难或容易写错的字,要看清写准。3、理解: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忘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最牢固,而且理解性默写也要求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不理解诗文的意思是很难作答的。4、注意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近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中出现了不少拓展型默写题,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下修养,因而,平时要尽可能地多读的背诵一些名家名作,是非常必要的。

文言阅读多选课内基本篇目,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钻研、请教、讨论寻求准确答案。复习时也要注意: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课下注解;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主旨(名)句等,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3、综合训练与专项练习相结合。可选择一些关注前沿动态,紧扣中学教改最新脉搏,讲究实效的杂志材料供训练用;也可选择近年的全国各地,特别是本地区中考题加强练习。

 

                                                      (字数约13000)

 


最后更新[2004-3-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