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王静频道
文章标题: 《武汉新洲一中王静:《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阅读次数:1004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汉新洲一中王静:《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程少堂按:很高兴收到老家一中语文老师王静寄来的课堂实录,同时我也很高兴地了解到老家的语文老师们也在关注语文味和语文味网。

我老家新洲区作为革命老区和边远郊区,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走在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前列,尤其是农村高中教育,抓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高考成绩令人瞩目,赢得了武汉市“教育强区”和“教育之乡”的美誉。新洲教育的领头雁、省级示范性高中——新洲一中,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个教育业绩、高考奇迹,江城震撼、荆楚轰动。“新洲一中”已成为武汉市优质教育的品牌和名片,多任校长被提拔到武汉市教育局、湖北省教育厅任领导。当代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即湖北新洲人,毕业于新洲一中,是新洲一中首任校长洪性初之侄子。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看到王静这两个实录,我们可以了解、借鉴我老家王牌学校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老家武汉新洲一中王静老师的课堂实录将结集出版,要我这个搞语文的老乡写几句话。以下是我为她写的——

新洲有光荣的语文传统,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可圈可点,王静是这个传统中素质高尚的新秀,其教学既扎实又灵动,既其来有自又颇有创意,值得年轻老师学习。)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授课 武汉市新洲区一中    

点评    新洲区教研室 汪鉴利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首先,大家来欣赏一组赤壁的照片,(放老师游赤壁的照片)我每年都去一次黄州赤壁。黄州距离我们新洲还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每次到达黄州这片镌刻着苏子人生悲喜的红土地,我那浮躁的心一下子就变得无比澄澈。那么,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苏子要到黄州?谁来告诉我?九百多年前,苏子是怎么到黄州来的?

点评:以自己的游历、体验导入,引出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1:怀古

师:哦,他是为了怀古才来黄州看风景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2:被贬去的。

师:知道是为什么被贬吗?

2: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

师:反对新政,是吧?当时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文字狱,你知道吗?

2:不知道。

点评:没有简单否定生1的答案,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补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

师:好,请坐,我来告诉大家,当时在北宋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文字狱,叫乌台诗案,什么叫乌台呢?乌台就是御史台,因为在汉代的时候御史台外面种着很多柏树,树上栖息着很多乌鸦,所以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之为乌台。当然,这也是一种戏称,就是说这些监察御史都是些乌鸦嘴,他们要是找上谁,谁就惹麻烦了,而乌台诗案就是监察御史们指责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谤讪朝廷。所以呢,就把苏轼关押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边,长达4个月之久,严刑拷打,几乎要置苏轼于死地。后来幸而遇到了天下大赦。这里要感谢一下宋神宗的祖母,也就是太皇太后,她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在她病重的时候,宋神宗就说:“那我要天下大赦,为您祈福。”太皇太后就说:“没必要天下大赦,你饶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所以,苏轼就死罪免了,那么,活罪难逃,就被贬到了我们黄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什么身份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民兵副队长。所以是非常小的一个闲职。苏轼可以说是带着文坛和政坛泼给他的脏水,满怀失意地来到黄州。我们的黄州就像一个温柔的老祖母,用她无边的山水风月怀抱着苏轼。所以,苏子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创造了他文学事业的最高峰。他一口气创作了“三赤”名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点评:背景问题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老师再补充。这里的补充做到了简练、通俗、有趣,又引出苏轼的创作,回扣文本,显得针脚绵密。

3:知道。

师:是什么?

3:是《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非常好,坐下来。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诵《赤壁赋》的前三段,思考一下,这三段里面有两个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是一对反义词,大家读的时候把它们圈出来,好,我们一起来诵读。

(师生配乐诵读13段)

点评:王老师处理朗读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带着问题来读,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二是师生齐诵,开始学生读得较快,但在老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调整了速度,很快找到了感觉,跟读较之范读效果更明显。注意这里不是通读全篇,目的性很强。

师:刚才有一个问题,这三段里面有一对反义词,表现人物心情的,是什么?举手告诉我!

4:“饮酒乐甚”的“乐”和“托遗响于悲风”的“悲”。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把这两个字圈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理解这篇散文的两个眼睛,“乐”和“悲”。下面,我们关注文章的一二三段,来读一下苏子的“悲”和“喜”。我有一个问题,这三段里面有几个人物?

点评:放下“悲”、“乐”不说,问起人物问题,是欲擒故纵,是深研文本的必要步骤。

生:两个

师:两个人物,一个是……?

生:苏子。

师:还有一个是……?

生:客。

师:谁悲?

生:客悲。

师:谁喜?

生:苏子喜。

点评:悲喜与人物结合,苏子与客,一喜一悲,进一步铺垫。

师:哦,我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苏子就是客,客就是苏子。这篇散文用了赋体散文的一种传统写法,叫做“主客问答”。这个客呢,是幻化的,代表了苏子性格中的消极的一面,苏子的“乐”呢,代表的其实是他性格中积极的一面,所以呢,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悲”和“喜”,都是苏子的悲喜。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一二三段里面哪些句子表现了苏子的喜,哪些句子表现了苏子的悲。

点评:分说是苏子与客,合论则为一人,自然引出赋的文体特征。其实,人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这里若再联系我们自身实际,或许更能唤起我们的情感体验。探究题目很具体,且要求结合句子展开,这就便于学生操作,把文本探究落到实处。

(讨论4分钟)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好不好?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喜”,哪个同学能举手告诉我,哪些句子你表现出了苏子的“喜”?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师:那这一句你怎么读出来的“喜”?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景很好!“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很潇洒!

师:非常好!“潇洒”这个词用在苏轼身上真的是非常贴切,那就是说,不仅风景好,而且做的事情也很风雅,是吗?

5:是的!

师: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叫做“赏心乐事”!“风景好”,就叫做“良辰美景”。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句子,读出“喜”来了?

点评:引用《牡丹亭》的句子来点评学生的分析,很恰当,显示了教师的专业功底。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前一句,他写出了凌空驾风而行,写出了一种比较惬意的生活。后面一句“羽化而登仙”,写出了一种自由,他向往一种美好,说明了他此时像神仙一样,洒脱,自由,惬意。

师:非常的好,那你能把这种“洒脱、自由和惬意”通过朗读来传达给我们吗?(生读)

点评:老师并不满足学生的分析,进而要求读出洒脱、自由和惬意”的韵味,对学生是激励也是挑战。

师:好!非常好!这个句子里面其实有两个词是叹词,大家发现没有?哪个词啊?

生:乎。

师:对,这个“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

生:啊

师:啊!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读出一种感叹的语气来,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点评:抓住“乎”这个语气词,既进行了朗读指导,又扣住“喜”作了具体分析。

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好,那还有没有?

7:第二段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我们都知道,我们在高兴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小声哼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很高兴、很快乐的。

师:嗯!他在这里还不是小声的哼歌,他是怎么样啊?

7:大声地唱歌。

师: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不是啊?

7:还有这个“乐”字,也明写他的高兴。

师:哦!明写,而且还有一个词来修饰它的程度,是什么?

7:甚。

师:非常非常地快乐,他不仅唱出歌来了,而且还有一个动作,发现没有?

7:扣舷。

师:“扣”舷,我换一下,拍舷,拍打船舷,好不好?

点评:由句到词,品析语言越来越具体,咬文嚼字,语文味也就越来越浓了。这里是用置换比较法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生:(沉默)

师:“扣舷”,这个动作做一下,体会一下,你的同桌好像有话说吧?

8:“扣舷”就是用手去敲打船舷,用“拍”的话,它的声音跟“扣”的声音是不同的,对吧?

师:啊,咋个不同法?

8:“敲”的声音比较有节奏一点,而“拍”声音就比较沉重,就是不好听!

师:嗯,非常好,有节奏,是吧?那就是说,他“扣舷”是在干嘛呀?

8:他高兴呗!

师:哦,高兴呗!在打什么啊?

8:打拍子。

师:打拍子,很有节奏,所以这种情不自禁打拍子的动作更显出他的一种什么呀?

8:快乐

8:快乐,陶醉,是吧?

8:是的。

点评:品析一个“扣”字,就具体品出了“喜”的情感。学生选的三个句子,老师引导他们各有侧重地作分析:一是着眼了句意,一是抓住了语气词“乎”,一是着重分析了实词“扣”字。方法多样,教学内容是自然生成的。

师:好,那刚才戴眼镜的男生,你能不能把这一句快乐的话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7: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师:非常好啊,坐下来。那关于快乐的句子,还有没有品析的?

9:第三段的,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瓠樽以相属。这是写把鱼虾和麋鹿作为自己的朋友和伴侣,写出了一种比较闲适、淡迫、自由的情趣,表现了苏轼内心的一种喜悦、宁静之情。

师:好,请你坐下来,刚才这一句呢,这个同学读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适和快乐,那么这一点有没有同学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点评:先肯定学生的分析,再引导他们提出不同看法,“于不疑处生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为下一个环节过渡。

生:(沉默)

师:和鱼虾和麋鹿作朋友,这挺好的,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是表现苏子的快乐呢?

10:他说“侣鱼虾而友麋鹿”,表明了作者很孤独。

师:为什么?

10:因为他和鱼虾作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潜台词就是说他……?

10:没有朋友。

师:没有朋友,为什么?他什么身份?

10:一个被贬的人。

师:余秋雨说,他其实是以一个戴罪流放犯人的身份到达黄州的。好,坐下来!苏轼在给他弟弟子由的一封信里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纵有书至亦不答”。那就是说,没有人写信给我,即使我写信给别人,别人也怎么样啊?

生:也不回信。

点评:在看似快乐的语句中品出了孤独和难言之痛,这是深度解读。只有老师的深度,才有课堂的深度。引用余秋雨的话和苏轼的信为佐证,做到了言之有据。

师:所以啊,在黄州的苏轼非常孤独,体会到了那种世态炎凉。好,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的那句:“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虽然不是写快乐,但在前面第一段有一处跟这一句内容差不多,是写快乐的,大家能找到吗?

生:(找)

师:哦,有同学找到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里就能体现那种什么?

生:快乐。

师:快乐和自由。特别是哪个字?

生:纵。

师:这个“纵”字是啥意思啊?

生:任凭。

师:那就是说这个船啊,非常的自由。其实是写什么的自由?

生:人的自由。

师:自己心灵的自由,是吧!所以说是“遗世独立”,好像把世俗的一切烦恼都怎么样啊!

生:抛开了。

师:都抛开了,我欲乘风……

生:归去。

点评:抓住错误不放,又生成出新的教学内容,也是对上面“乐”的补充。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善教者一定会充分利用,绝不会浪费。

师:归去,这种很自由、很潇洒的感觉。好,通过大家的品析,我觉得,大家对苏子的快乐应该是领会得很深刻了,所谓的“乐”表现在“良辰”,(板书:良辰)“良辰”指什么时候?

生:7月既望。

师:那是指什么时候?

生:7月既望。

师:每月16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沉默)

师:在古代,每月15叫什么?

生:望。

师:对,那么16呢?

生:既望。

师:大家前天晚上有没有看红月亮啊?

生:看了。

师:你们知道前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月全食。

师:你们知道是月全食,我知道是“既望”。前天是农历1116,所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多么美好的景致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板书:美景、赏心乐事)和朋友去纵游赤壁的山水,享受无边的风月。所以这是游景之乐,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下悲,刚才呢,有同学已经说到了“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很悲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体现苏子之悲呢?举手告诉我。

点评:本来说到“悲”,却因学生的误读,横出枝节,老师又与学生一起分析补充,体现了以生为本、自然生成的课堂理念。

生:(找)

师:我觉得“悲”比“喜”还好品味一些。好!谁来?我们很多的男生很踊跃,我们的女生也相当不错!

11:第二自然段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说说你的体会好吗?

11:他用拟声词“呜呜然”,一般用这种词的都是很悲的情景,然后“如怨如慕”,也是体现这种“悲”。

师:“怨”,是吧?很幽怨。

11:也有诉苦,然后,后面的“幽壑”还有“孤舟”。

师:“孤舟”的“孤”,我想把这个“孤”字删掉,我觉得这个句子一点都不整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壑之蛟,泣舟之妇,这多好啊,四字句四字句的,不好吗?

11:不好

师:咋了?

11:感觉。

点评:用删减法来品味语言揣摩句意,方法很好,学生却不能说出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

师:舞壑之蛟,为什么要幽壑,潜蛟呢?

生:(沉默、思考)

师:“幽”是什么意思?

生:深

师:这个字有什么意味?

生:(思考)

师:连深渊里的蛟龙都被这箫声感染了,那说明什么呀?那水面上的鱼儿干脆就是感动得怎么样?

生:跳起来了。

师:感动得一塌糊涂了。所以说感动的程度很深,那箫声的悲凉也是很深沉的。那泣舟之妇好不好?

点评:抓住删掉的“幽”字来品析,由本义体会其语境义,涵咏其效果,问题豁然而解。有了这层铺垫、示范,后面的分析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教方法。

生:不好。因为孤舟就是说只有单独一个,可以表明她很孤独,然后嫠妇是寡妇,都知道寡妇是死了丈夫的女人,也是只有一个人,也是说她很孤独。

师:既有丧夫之痛,又有漂泊之苦。是吧?所以,苏子其实是把自己内心的悲伤外化为孤舟上嫠妇的悲伤,很形象地把它传达出来。而且这一处用了很多“如”字,所以,它是用了一连串的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它是把这种抽象的声音具体化为什么?

生:形象。

师:外化,形象化,所以写得非常好,你能把这一句话读给我们听一下吗?读出那种“悲”的感觉来。

点评:内情外化,内外一体,这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关键,也是解读文本的切口。

1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非常好,请坐下来,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你们读出悲伤来了?好,后面有两个男生在举手。

12:第3自然段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引用了前面第三课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师:好

12:写出了无家可归,营造出悲的氛围。

师:乌鹊在月明星稀的时候早就应该干嘛啊?

12:回家了。

师:早应该回家了,黄昏时候就应该回家了,可现在夜深了,它还无家可归,那这能表现苏子的什么情感呢?

12:不得志。

师:怎么就不得志了?

12:他无家可归嘛!

师:那么,他这里的家指的就是什么?

生:心灵的家。

师:心灵没有归属感,是这意思吗?

12:是的。

点评:从归巢到回家,从肉体的家到心灵的家,自然引出归属感的问题,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来分析,引导学生走进苏子的心灵世界,这就是读懂作者。

师:好,坐下来,古语说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什么意思?知道什么意思吗?

13:我觉得如果比喻为一个人的话,应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东西,就像良禽也希望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

师:那么苏子有他发展的良好环境吗?

13:没有。

师:那么在他周围都是些什么人?

13:我觉得他对国家的抱负不能得到满足,一直是处于一种失意的状态,他周围的人都是那种比较消沉的,这种境况让他感到非常地无奈。

师:说得非常好,坐下来。在乌台诗案的时候,他的弟弟子由说过一句话“子瞻何罪?独以名太高。”子瞻有罪吗?

生:没有。

师:只是因为他的名声怎么样啊?

生:太大了。

师:所以遭人忌恨。可见他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所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苏子希望得到一个圣明的皇上赏识他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这样的机会有没有?

生:没有。

师:当时宋神宗是被小人蒙蔽,然后把他贬到黄州,所以,这一句应该是很有苏子的身世之感。非常好啊!还有没有其他句子,刚才后面一个男生举手了。

点评:由“何枝可依”,引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联系子由的话,将苏子的生存环境还原出来。这里的探究依然是立足文本,引述相关材料来展开的。

14:第三自然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自己比喻成蜉蝣和沧海一粟,表现人生之短促。

师:人生不仅是“短”,而且像沧海一粟一样怎样啊?

生:小。

师:渺小,是吧?这种渺小是跟什么对比得出的结论?

14:沧海。

师:跟沧海,也就是什么呀?

14:天。

师:天地。宇宙天地无比的博大,而生命却是如此的渺小,好,坐下来。苏轼曾经在一封信中说“我的生命就像是爬在磨盘上的一只蝼蚁,又像是旋风中的一片羽毛。”生命何其脆弱啊!好,通过大家的赏析,我感觉苏子的悲,就悲在:无树可依,功业成灰,人生苦短,生命渺小。好,下面我们进入下面的环节,也就是后面两段。

点评:析“悲”着眼于悲的情状和悲的根源,尤其是悲的缘由,赏析具体,最后的概括给学生完整印象,一扫支离破碎之弊。

(师生配乐朗诵四五段)

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苏子是如何劝服自己,由悲转喜的,关注第四段里面苏子的劝说艺术。

生:(思考)

师:谁可以告诉我,说一点说两点都行。好,后面有一个男生在举手,男生后来的表现很好,女生也要加油哦!

14:第四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劝客换一个观点来看。

师:换一个思路来看、换一种方式来看,那么,客人看到了天地万物是怎么样的?

14:短暂的。

师:天地万物?是永恒的,是吧!

14:比自己生命长。

师:而人生,他觉得是短暂的。于是苏子就劝客,虽然天地万物是永恒的,其实人生呢?

14:也是永恒的。

点评:短暂与永恒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相互转化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苏子深悟佛理,但如何理解,确实是难点,启发引导就是关键。这是思想碰撞,也是思维训练。

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生命是永恒的吗?

14:是的。

师:为什么?

14:因为他存在过。

师:但是生命是有限的呀,它又怎么是永恒的呢?

14:他曾经存在过。

师:怎样让生命永远地存在?

14:你想它永远存在,它就会永远存在。

师:你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啊!你觉得苏子的生命是永恒的吗?

点评:这一问非常好,它是理解短暂即永恒的关键,如《礼记·学记》所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教者也是善问者。

14:是的。

师:为什么呢?

14:这篇赋传下来了,所以苏子的生命就是永恒的。

师:对,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永恒,所以我们看问题呀,刚才这个同学说要换个思路看,其实,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呢?辩证的观点来看,是这意思吗?

14:是的。

师:好,坐下来。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使苏子劝服了自己?

15:苏子用水和月比喻,借眼前之景来说理,寓情于理。

师:嗯,这个说得很专业!就是说他能够用眼前的景来比喻说理,把道理说得很生动,能使人信服。是这样吗?

点评:用“很专业”来肯定学生的回答,接着以通俗而具体的话来转述,这种转述有强化、解释的作用。教师的转述就要起到这样的效果:化抽象为形象,化模糊为清晰,化混乱为条理。

15:是的。

师:好,非常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

16:我觉得除了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还有一种就是,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

师: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6:就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末取。”

师:那就是说不要总是去看自己没有的。是吧?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

生:不要强求。

师:也就是说,苏子的劝说艺术就是要比喻说理,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板书:比喻说理,辩证分析,发展眼光。)

点评:这里探究的不止是苏子的思想,更主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因此,总结侧重于说理艺术,这对学生来说实用性更强,作用更大。

师:那么王老师最近呢存在着一些疑惑,我在一个小县城里教了15年语文,日子过得忙碌而平静。前几天去参加了一个同学会,回来后很悲伤。昔日同窗有的在北京成了知名的学者,有的呢,在政坛风生水起,就连当年的“小迷糊”也变成了财大气粗的实业家,这让曾经心高气傲的王老师很失落。你们能劝一下我,让我转悲为喜吗?生:(思考)

点评:思维方式方法只有在具体的应用中才能内化为一种能力,久之,则能优化自己的心理。这里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尝试运用,借以突出语文的实用性。

师:谁能帮我一下,悲摧的老师。

17:我觉得要评判一个人的人生过得如何,应该要问他自己,他觉得快不快乐,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名气有多么大,还有你的成就有多么高。我觉得每一个人如果说得自私一点的话,都是为了自己而活的。当你自己觉得快乐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很有意义了。

师:谢谢!

点评:学生的劝说,其思维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有时是一种丰富,是一种补充,老师应就此加以点评。

18: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你自己觉得知足吗?因为你有你的丈夫,你有你的孩子,你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你应该感到很庆幸。你看看那些大街上没有家的人,他们如此的痛苦,你应该在自己心里面感到庆幸:我是一个拥有美好家庭的人。

师:知足常乐,是吧?

18:是的。

师:好,谢谢!还有没有同学?

19:我觉得老师是一位教师,我觉得吧,把你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可爱的学生们,这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不必去羡慕他人,自己其实也有非常好的一面。

师:在工作中获得生活的成就感,是吗?

19:对,我觉得教师是非常好的。

师:谢谢!

点评:学生的劝说出自真情,其思考问题的角度,说理的技巧,可谓丰富多彩。这就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激活思想,激活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课堂。

20:王老师,你刚才不是说你的生活过得忙碌而平静吗?我觉得那是一种很充实的生活,所以觉得生活很快乐,而且我还同意她(用手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刚才的说法。我觉得当教师还是很快乐的,能够和学生一起打交道,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应该是很快乐的。

师:谢谢,谢谢!

21老师,你说你那些有成就的同窗是怎么来的呢?还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么,在你教的学生中,也一定会有很多有成就的人出现,你应该感到很欣慰,这就是你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师:你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真不简单!我觉得通过今天……哦,还有同学有话要说,课下再跟我交流,好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今年我没有必要去赤壁了。因为苏子的达观已经融化到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血液中,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苏子,就有“大江东去”,就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想,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我们要做的就是什么呢?常想一二!不管命运的风暴把我们引向怎样的深渊,我们,都将以强者的姿态爬到岸边。谢谢!

点评:回扣开头,在满怀深情且富含哲理的总结中结束教学,相信这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必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将来!

【总评】

这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语感教学为抓手,以语言品析为突破口,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探幽发微,共同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这堂课本身就如同一篇精致的散文,首尾圆合,课中似行云流水,自然浑成。执教者较好地处理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组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执教者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品析什么,并不先入为主,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这就让对话成为可能,教就有针对性。其实教与学,也是相互转化的,学生的精彩发挥,对教师,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一种信息的有效输出,也有教的成分。我们要树立课堂上每个人都是教者和学习者的观念,让课堂真正成为民主、和谐的课堂。二是取与舍的关系:取什么舍什么关系到如何选择教学资源。《赤壁赋》是篇文言散文,执教者并没有把它上成古汉语课,而是把它定位于散文欣赏课,因此并没有把时间花在文言知识的落实上,而是在学生疏通字句的基础上品析词句,深研文本。本文后面两段文字,执教者舍弃了深研作者思想,转而关注其思维方式,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劝说实践,这也是基于语文的实用性而作的安排。三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堂课如何开始,怎样结束,乃至中间的乐、悲及由悲而乐这三个步骤,都可以看出执教者的精心设计,但是教学内容的展开,却又是自然生成的,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以及错误的理解,都是生成教学内容的抓手,这也是课堂显得自然流畅的原因之一。另外课堂教学中的问与评、巧与拙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这堂课也并非尽善尽美,如多方开掘教学资源,课前搜集学生的问题。等等。

 

附课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最后更新[2013-5-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