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王静频道
文章标题: 《武汉新洲一中王静来稿:《云霓》课堂实录及点评》
     阅读次数:441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汉新洲一中王静来稿:《云霓》课堂实录及点评

 (程少堂按:很高兴收到老家一中语文老师王静寄来的课堂实录,同时我也很高兴地了解到老家的语文老师们也在关注语文味和语文味网。

我老家新洲区作为革命老区和边远郊区,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走在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前列,尤其是农村高中教育,抓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高考成绩令人瞩目,赢得了武汉市“教育强区”和“教育之乡”的美誉。新洲教育的领头雁、省级示范性高中——新洲一中,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个教育业绩、高考奇迹,江城震撼、荆楚轰动。“新洲一中”已成为武汉市优质教育的品牌和名片,多任校长被提拔到武汉市教育局、湖北省教育厅任领导。当代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即湖北新洲人,毕业于新洲一中,是新洲一中首任校长洪性初之侄子。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看到王静这两个实录,我们可以了解、借鉴我老家王牌学校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老家武汉新洲一中王静老师的课堂实录将结集出版,要我这个搞语文的老乡写几句话。以下是我为她写的——

新洲有光荣的语文传统,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可圈可点,王静是这个传统中素质高尚的新秀,其教学既扎实又灵动,既其来有自又颇有创意,值得年轻老师学习。)

 

 

探究丰子恺的人文情怀

——《云霓》课堂实录及点评

授课    新洲一中    

点评    新洲区教研室 汪鉴利

 

(课前展示一组丰子恺漫画,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初步感受丰子恺漫画呵护真善、关注民生的特点。)

一.导入

师:大家喜欢看漫画吗?

生:喜欢!

师:你们知道中国现代漫画之父是谁吗?

生:……

师:就是现代艺术家丰子恺。想看看他画的《云霓》吗?

生:想!

(用幻灯片展示漫画《云霓》)

师:是不是有点失望啊?

生:是。

师:大家说句心里话,第一次读散文《云霓》,是不是也有点失望?

生:是。

师:为什么失望呢?请举手告诉我!

生:我最初看到这个标题,以为他会把云霓写得很美,很壮观,像以前学过的《火烧云》,可读完之后发现他写得很平常,既没有壮丽多彩的景物描写,又没有跌宕起伏的事件。

点评:不说文章却说漫画,不说其好,而说失望,为下文张本,因画与文的相关性而导入,导学生“入吾毂中矣”,也导出了学生初读文章的感觉。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道什么菜?(展示“开水白菜”的幻灯片。)

众生:大白菜!娃娃菜!

生;这是“开水白菜”,是川菜三大清汤菜肴之一。它是选最嫩最香的白菜心,用银针扎无数个小孔。开水其实是鸡汤,先用鸡汤搅拌,再过滤三遍。然后和菜心一起上锅旺火蒸透。这道菜的精华,在于把最平常、最低贱的菜做得无比高贵。

师:你真像个美食家。吃过这道菜吗?

生:没有,只在电视里见过。

师:这是川菜中的极品,只有国宴才能吃得上。我觉得,散文《云霓》就像这开水白菜,达到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的境界,语淡情浓,淡而有味。所以啊,我们这堂课完整的课题是 “透过《云霓》来探究丰子恺的人文情怀”。

点评:由“开水白菜”搭桥点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并引入正题。巧联妙引,目的是激起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于不疑处起疑,于平淡处悟深刻。

二.诵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感受虚实结合的写法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课文。老师读一、二段,请三个学生分别诵读第三、四、五段,所有学生齐读第六、七段。大家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配乐诵读全文)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的打动了我。要注意两个字的读音,一个是“似的”,读shì,这是个多音字,只有“似的”这一个词读shì,其他都读sì,比如说“似乎”“好似”“恰似”。还要注意“手腕”,读wàn,比如说“大腕”“扼腕叹息”。好,谁来说一下文章的层次怎么划分?

点评:先肯定读,重点却在指瑕、纠错,体现了在错处教的教学理念。

生: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是回忆去年夏天的事。五至七段为第二部分,是写现在的事。

师:这位同学是按时间来划分的,有没有不同标准的?

生:一至五段为第一部分,是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六至七段为第二部分,是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

师:我看见后面这位女生也举手了,那你说说看,你更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

生:我赞成梁哲靭的。

师:是后面那个同学吧?

生:是的。我认为第一部分为记叙的方式,第二部分为议论的方式。

点评: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是考察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先让两位学生亮出观点及理由(一为老师的点评,是示范,一为学生的分析,是效仿),后让第三位同学比较、取舍,顺利完成了解读文章的重要一步。

师:记叙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呢?

生:记叙去年夏天的大旱荒,老百姓艰难度日以及人们对云霓的渴望。议论了自己创作画集《云霓》的目的,是想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

师:从自然灾害写到社会灾难,从云霓写到希望。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实写,那第二部分就是……

生:虚写

师:所以本文的写法是……

生:由实及虚。

生:虚实结合。

点评:教师善于捕捉问题点,这里有三次追问,第一问是直接问,问得重,且问在答处;后两问是以拖长“是”的读音的方式,问得轻,轻重恰当,也问出了文章的艺术手法,教学进程显得流畅自然。

【板书】 人间大旱   云霓    实

     大旱时代   希望    虚

三、用现代艺术家的视角来介绍大旱时代的背景

师:大旱时代是虚写的,你能猜猜那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吗?

生:应该是在民国时期,因为文章结尾说本文写于“廿四年”,下面的注释说民国廿四年是1935年。

师:关注了写作年代和注解,很敏锐。课文里面有没有点到社会背景呢?

生:第六段说:“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

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论世知文,论时解文,把人、文、时统一起来,综合分析,是还原式阅读法。

师:究竟是怎样的苦闷和恐慌呢?让我们看看艺术家笔下的大旱时代。

(幻灯片展示: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921年鲁迅《故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1934年田汉  聂耳《毕业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19352月田汉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师:“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的是什么?

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师:在这亡国灭种、生灵涂炭的艰难时世,艺术家丰子恺有着怎样的人文情怀呢?

点评:不把背景交代清楚,下面的探究就缺乏支撑;简单的交代,又无法给学生以具体的印象。这里采用了共生法,将同时代的作品呈现出来,让人具体感受到那个时代特征。教者视野开阔,方法别致,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四、四人小组合作,通过语言的品析来探究丰子恺的人文情怀

师:请在两部分内容中任选一个部分,讨论它体现了丰子恺怎样的人文情怀(如果这个词太玄,姑且理解为思想感情吧)。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来品鉴﹑分析。

(讨论五分钟)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说第一部分。

点评:分析作者的人文情怀,题目很大,容易流于空泛。这里提出明确要求,实际是阅读指导,是指导如何读。还有次序要求,分部分研讨,便于细读、深读。

生:第二段的“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矗立”原指高高地耸立,此处显示出土地的干旱,连野草都只仅存那么几棵,似乎是高高地耸立着,表现了丰子恺对老百姓的同情。

师:一个“矗立”,简直是触目惊心。你读出了“丰子恺对老百姓的同情”,那是一种什么情怀?

生:悲悯情怀。

师:丰子恺是有佛心的。

生:“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 这个“扛”字,说明水桶很重,而母亲是小脚的,孩子只有几岁,这都不是劳动力,却要顶着炎阳到远处去挑水,实在太辛苦了!体现丰子恺的悲悯情怀。

 

点评:这两句虽然都体现了悲悯情怀,但应该点明叙写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写物——野草,一个是写人——“小脚”、小孩。

 

生:“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这一句表现了老百姓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丰子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点评:这句若能让学生品味一下重复写“晴”的内蕴,就能把老百姓心理品得很具体。

生:第四段说“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镇上的人游手好闲的批判。

师:看天是在看云霓,盼下雨啊!这一句里写到了农人,体现了丰子恺怎样的情怀呢?

点评:批判一说,显然错误,教师稍加解释,顺势带过,回扣情怀这一主题。这样处理不另生枝节,比较合理。

生:对农人的同情。

师:仅仅是觉得他们可怜吗?

生:还很可敬。因为明知道大荒年来了,可农人并不绝望,他们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

师:永远都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作者从农人身上看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生:不抛弃,不放弃。

生:坚强。

师:自强不息,坚韧顽强。黄发是什么人?

生:小孩,不,是老人。

师:老人小孩都来了。全民总动员,就像《愚公移山》里面,孀妻之遗男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生: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团结,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

,

师:总结一下的话,体现了丰子恺对团结一心、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颂扬情怀。第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情感吗?

点评:问出了同情,问出了可敬,进而问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善问者,一定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善问者,一定问得很具体,一定是顺势(顺学生回答)而问。

生:第四段结尾说:“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他们无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我觉得这体现了丰子恺对虚空事物的批判。

师:你认为这虚空事物指的是什么?

生:可能是政府吧。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云霓”这个词其实是有来头的,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出示幻灯片:孟子曰: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师:根据你们对孟子思想的了解,猜猜“之”指代什么?

生:指代云霓。

师:可这里有个“若”字,是比喻啊。

生:“之”指代仁爱的统治者,或者惠民政策之类。

师:可见丰子恺有对当权者的讽喻之意。他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关怀民生,有着为民请命的情怀。

点评:教师抓住“虚空”追问,又引用《孟子》的话,结论自然令人信服,同时也丰富了情怀的内涵。这样的探究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第二部分。

生:最后一段作者说:“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吗?”这表明作者不希望他的漫画空空地给人消遣,而希望它能给大旱时代的老百姓带来安慰和勉励。这表现了他一心为民的情怀。

师:在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散文《远处的青山》中,写了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家。

(展示幻灯片:

远处的青山

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不订报纸,不会宾客,耳不闻杀伐之声,目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

师:你怎样看待这位艺术家?他跟丰子恺有什么区别?

生:这位自娱自乐的艺术家是在逃避现实,逃避战争。

师:他更是在逃避什么?

生:逃避责任。作为艺术家,他应该像丰子恺一样用手中的笔为百姓呼喊,给他们带来希望。

师:看看高尔斯华绥是怎么批评他的。

(展示幻灯片:

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衷吗?                    ——[]高尔斯华绥)

师:这“头顶上的苍穹”指什么?

生:良心。

师:是天地良心,是艺术家的天职!丰子恺说过,

(展示幻灯片:

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那里,美术跟到那里。                                                                     ——丰子恺)

师:这“美术”的“美”可以换个字。

生:艺术。

师:艺术是为人生的。在民族危难之际,我们感受到了丰子恺对艺术家使命的担当情怀。在最后一段,还有其他的情怀吗?

点评:引高文中的作家,就是为了与丰子恺对比,以凸显出作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对比越强烈,效果就越好。摆出作者的艺术观点,就此引学生走进丰子恺的情感世界。

生: “我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仅乎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我认为这不光是作者自谦,他实际上是在呼吁更多的艺术家行动起来,为百姓呐喊。

师:呼吁他们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体现了丰子恺对其他艺术家的感召情怀。

生:“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了吧。”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显得很无奈,很消沉。

师:关注“消沉”这个词,表达什么情感?

生:有一点担忧,表明对自己作品的珍爱。

师:与其说是为作品担忧,不如说是为什么担忧?

生:为国家为人民的命运担忧。

师:这是一种忧国情怀。而所有这些情怀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

生:爱!

点评:从云霓的小而少,品出了作者感召的情怀;从“消沉”品出了作者忧国情怀。在这样一句句具体探究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世界立体而丰满地呈现出来了。如此读来,学生一定不会觉得失望吧。

【板书】 悲悯  颂扬  讽喻

担当  感召  忧国)

师:只有一颗浸透了人间大爱的灵魂,才能散发出如此“真淳”的人性芬芳。丰子恺,还有前面的田汉、聂耳,他们都是有民族责任感的“大旱云霓”。

五.作业:为教材中的大旱云霓写一则颁奖词

参考人物:丰子恺    朱自清    陆蠡    郁达夫    沈从文    鲁迅    巴金    

蔡元培    曹禺    夏衍    徐志摩    戴望舒    毛泽东……

六.结语

师:大旱时代的云霓永远灿烂在历史的天空。同学们,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让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成长为一朵云霓,那么,我们伟大的民族就一定能沛然而雨,浡然而兴!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是田汉《毕业歌》中的一句歌词“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国家的栋梁!”

点评:解文知人,又由写“大旱云霓”的颁奖词,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传递正能量,在品读、探究的过程中,达成了三维目标。

 

【总评】

这是一堂武汉市高效课堂竞赛获奖的优质课。这堂课给我们以下启示:

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很重要。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观念: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散文要教、可教的内容很多,如何选择好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考量课程视角、课型视角、文本视角以及学生视角等等。《云霓》这篇文章,执教者选择了探究丰子恺的人文情怀作为教学的重点,应该说是综合考量的结果,是很有眼光的。重点确立以后,背景的介绍、层次的梳理、语句的品析等等都聚焦作家情怀而渐次展开。作品的情思和理趣,作家的情感和内心,应该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达成教学目标的环节要清晰。如果说作家情怀这一教学重点是山峰的话,那么品析一个个语句就是攀登高峰的台阶。也就是说丰子恺眼中的“云霓”是浸润了他的情感,并以他个性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文中语句的品析、探究就支撑起了教学重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是重要的合作者,教师没有过多的解说,而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教师通过提问、追问,启发学生“做什么”,并调整、修正答案。教师还通过回应的方式,参与讨论。如问“头顶上的苍穹”指什么?学生回答是“良心”,教师回应说是“是天地良心,是艺术家的天职!”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体现在提升方面,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升华,如“可见丰子恺有对当权者的讽喻之意。他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关怀民生,有着为民请命的情怀”。为了使探究环节清晰,教者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分步实施,按文章两个部分有序展开。二是在关键处通过引入材料,强化印象。如课中四处引用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个个文句的品析,逐步而清晰地呈现出作者的生活、见识、心境和情感。

巧设教学情感线值得称道。这节课从初读的“失望”到热情洋溢的结束语,其实隐藏了执教者铺设的一条情感线。从无感觉,到有感觉,到感动,直至感染,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情感逐步引向高潮,使学生既获得了知性的深度,同时也获得了感性的感动。执教者让学生的心一步步热起来了,情绪也一步步提起来了。实现了走进文本,品味了文章的真醇,又走出文本,受到高尚情操的砥砺。

 

附课文: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的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它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怖。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后来天终于下雨,但已无补于事,大荒年终于出现。现在,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都在那里等候蚕熟和麦熟,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

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这也不仅是模仿《关睢》,《葛覃》,取首句作篇名而已,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态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记述即毕,自己起了疑问: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吗?自己都知道不能。因为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仅乎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的吧。

廿四年三月十九日作。

 


最后更新[2013-5-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