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莫言在瑞典讲三个故事的用意》
     阅读次数:214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莫言在瑞典讲三个故事的用意

莫言在受奖仪式上讲三个故事的用意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他在演讲结尾的三个故事,让人深思。 

故事一: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二:“难道我不是人吗?”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故事三:罪与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网友猜测莫言讲这三个故事的用意:

    故事一,中国人都是被培养成为演戏高手。   

    故事二,为了自己是个人,而内疚。

    故事三,上帝总是和中国人作对。 

    故事一,中国人都是被“强制”成为演戏高手。

    故事二,要求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一致。

    故事三,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

    第一个:可以不哭,但要谅解装哭。在大家装逼的情形下,告密将成国情。

    第二个:很多时候,莫名的情绪来自对上级的不理解。

    第三个:上帝往往不采纳多数人的意见。

    人人都在演戏,包括哭的,不哭的,告发的……

    人人都在自说自话,包括我、老长官……

    人人都是愚昧的,人类的价值观毫无意义……

    故事一:哭,似乎影射莫言本人“一贯”的行为准则,明哲保身。这种行为无可非议,但是谈不上高尚。

    故事二:“难道我不是人吗?”,他本人一次虚假行为对其他人能有什么意味吗?

    故事三:罪与罚,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其含义无非是宿命。

    一是不要逼人表态,允许不同观点;二是不要锋芒毕露,一时口舌之快更显自己幼稚;三是民主未必是好东西,众人犯错,后果更严重。

    第三个故事的含义十分复杂,从宗教的角度,可以说是人在做,天在看,善恶报应不爽;或者说天意难测,硬要乱测的话后果很严重。从为人处事哲学来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自认为安全之地却危机将至。从决策的角度,则是多数人的意见也可能是错的,其后果最终要自己承担。引申为民主未必是好东西。

    故事一:说明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在表演,要允许不同意见和特立独行,因为那少数恰恰代表真理。

    故事二:老首长说的是空的座位没有人,而莫言强迫对方算上自己,说明人年轻时其实是故意找事显示自己,要反省和忏悔。

    故事三:庙在雷雨中塌死了七个人,表示其实我们多数是有罪的,上天已经借人之手做了选择,不过天意往往和人选的相反。

    这三个故事,实际是对媒体要他对中国另一个诺奖表态的回应——我有权利不表态;我不表态未必是错误;你们都以为我错了,但错的未必是我。

    面对越来越多的批评,莫言沉不住气了,想借此发泄一下,说你们虽然人多,但希望你们尊重我,你们人多也会遭报应的,第一个故事:我作为个人有权利和你们不一样;第二个故事:希望你们把我当个人;第三个故事:老天会保佑我这个被众人抛弃的人。

    一、极权之下的人性变态;

    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三、民粹害人害已。

    三个故事表示了一个扭曲的灵魂。中国人长期保持着这种状况,而且不能深入究其原因。莫言可能也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1.告密是专制集权统治社会的人格通病。

    2.正义在心,但是不该伤害没有恶意的人。

    3.以神明为借口、以集体的力量实现自利的目的,会遭报应。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面对作品,作者也只是一位读者而已,作者的解释也不是权威。

    管他神马意思!归根到底,莫言还是体制内的人!大家从这个角度看莫言,一定不会看错。

    当莫言能言之时,他对这三个故事的解说一定是天晴说天晴,天阴说天阴,都对。滑头一个,靠讲故事吃饭的人你还能指望什么?

    1.尊重他人的价值观;2.权力等级制度要不得;3.迂腐制度的追随者最终没有好下场!

    第一個,否定文革;第二個,人要互相尊重;第三個,一切都是天意。

    一、真情流露应当被尊重。

    二、要尊重他人表达的本义,曲解原意、断章取义要不得。

    三、人人都是有罪的,没有人是圣人,不肯认罪者得惩罚,认罪者得宽恕。

    一、国人几十年来,被强迫按执政者意图表达意愿,多数儿童已经习惯成自然,极少数还不会保护自己,结果就悲剧了。

    二、觉得自己是人,而顶撞了老长官,只为一句话,而不是为什么原则问题,如果是一个有生杀大权的官员,敢顶嘴吗?内疚自己欺软怕硬。

    三、把一个单位、一个基层组织比作一座庙,当暴烈的政治运动来临时,人人自危,当局要一个右派指标,必须完成,众人总算推出了一个,从此,这个组织崩塌、人人没有了道德和灵魂。

    获奖感言的中心思想:莫言就是那个讲故事的傲慢的懦夫!而我们与之相比仍不能望其项背,尊重莫言的选择。但是我们为啥要花宝贵的时间去听一个傲慢的懦夫讲故事呢?人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他在迎合西方的自由,坦诚的理念,他讲的故事,都是表明自己在朝着真善美的进化,为自己的“无心”的犯错而内疚,但是每每又找理由开脱,第一个故事说还有10多个也告密,所以借此为自己开脱,还显得自己伟大,因为自己在内疚了。

    映射了他一路走来的状况——1是中国早期,2是中国中期,3是中国的现在。

    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没话找话说,等着看谁得势了,就向着有利自己方向解读。

    第一:个人的权利是次要的,是有罪的;

    第二:权力下微不足道的个体不是人;

    第三:大多数人愚昧的行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而大多数人这种愚昧的行为在毁灭之前被认为是合理的。

 

坦言莫言的获奖感言


    莫言已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发表了获奖感言。早前就有网友要我写一篇有关莫言获这奖的文章,我说:莫言就是让人不言,我就不说什么了。其实这是推托之词,主要因为我没读过莫言的文字,在他获奖后也没有找来读。不是不喜欢他文字,而是因为我不想搞文学,对现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加有兴趣关注。
    我以前不了解莫言,也就谈不上敬佩他了。也不能说一点儿都不了解他,曾经看过电影《红高粱》,为里面人物的原始人性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到震撼!也为这些人物寻求自由幸福,敢于冲破束缚,表现出的野性的勇敢叫好!那时感到张艺谋、姜文、巩俐很了不起!现在才知道,最了不起的是莫言,是他塑造了《红高粱》人物的灵魂。尤其是在看了莫言的获奖感言之后,我对他敬佩之感油然而生,也想对他的获奖感言直言几句。
    莫言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这题目显得很谦虚朴实,又表现出深刻哲理。他很会讲故事,不仅讲过很多故事,而且在获奖演讲中也讲了一些故事,感动了我,也感动了现场所有人,在他演讲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
    莫言讲故事,与现在中国许多作家不同。他不讲那些胡诌八扯,虚无缥缈的故事,也不讲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更不讲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故事。他主要讲亲身经历过的,或已经发生自身边的故事,从中发现人性,弘扬个性,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莫言讲故事,讲到了瑞典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又在台上讲了1个多小时。
    莫言在台上讲到自己名字的故事。在言论不自由的中国,他母亲怕他失言惹祸,经常告诫他少说话,不说话。可他天生爱说话,不能不说,不仅说给自己周围人听,还说给天下人听。他当作家后,起的笔名不是“畅言”,而是“莫言”。他用“莫言”笔名,行“畅言”之实。这是幽默,也是讽刺!
    中国是个黑白颠倒的国度。人要生存和发展,常常要口是心非。做坏事人常常说好话,比如明明为自己谋私,却要说“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也要讲坏话,明明是让国家向右转,偏偏说是向左转。莫言心想“畅言”,却用了“莫言”笔名。如果当初用了“畅言”笔名,也许早被敏感的政府文官盯上,迫害,坐牢了。
    莫言讲到自己母亲的故事。他母亲因为饥饿捡麦穗,被看守人打耳光。我听了心酸,又为他母亲的善良和宽容感动!我明白了,莫言获奖不仅是因为他优秀,还因为他有一位优秀善良的母亲。他母亲孕育了莫言的身体,也孕育了莫言的正义和良心。
    莫言讲到邻居“单干户”的故事。一个小脚女人,牵着一头瘸腿毛驴,拉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丈夫在后面推。这个备受社会歧视的“单干户”,成了莫言心中的英雄。他将这可敬的“单干户”写进小说《生死疲劳》里,让这“单干户”控诉集体化的黑暗。
    莫言演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庙宇坍塌。这故事不是他经历过,而是听他爷爷讲的。为避一场暴风雨,八个人躲进一座破庙。上天要雷电击死坏人,七个人都认为自己好,有一个人坏。当这七个人“好人”按照自己的判断,将那一个“坏人”刚扔出庙门,那破庙就轰然坍塌了,砸死了那七个“好人”。这故事告诉人们,好与坏,善与恶,自有天理认定,人的力量(权力)可以颠倒一时,但不能颠倒永九。时候一到,上天就会做出最终的审判。
    莫言演讲完这个最后故事,立即结束了演讲,留下令人深思的时间。庙,坍塌,害人的死,这些意象一直在我脑中盘旋,久久不去。我想啊,想,终于感觉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预言:……(省略5个字)。

    附:莫言语录
    “获奖是我个人的事,奖不是颁给国家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得奖靠文学不靠政治作家写作凭良心”
    “我的作品早已突破阶级和政治的界限”  


最后更新[2013-5-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