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川师大讲义: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艺术》
   作者:许书明教授   阅读次数:299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川师大讲义: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艺术

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艺术

许书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载《语文月刊》2013年第6期) 

(说明:许书明先生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语文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本文为许书明教授在川师大开设的选修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之“程少堂教学艺术研究”讲义的一部份。该课程选择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8位当代名师作为课程内容。)

            

       内容摘要:程少堂教学艺术的内核是“语文味”。“语文味”即“文化味”,“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凸显他个性化教学艺术的理论特质,它是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灵魂。本文从文化切入和知识运用两个层面对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艺术进行微观研究。“文化语文”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炉。

         关键词:程少堂   语文味   文化语文   教学艺术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咏雪》《子衿》等),“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2003年在对“语文味”定义的解说中,出现了“语文味”即“文化味”这样的说法——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1]

本文从方法体系的操作层面提炼出程少堂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表现形态,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炉。这里面有他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他对语言独特的敏感,有打破规矩的创新。它具有独特性、技巧性、审美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是极具个性化的综合教学艺术。

一、“文化切入”教学艺术

程少堂先生的课构思独特、新颖、大气。这与他“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2]分不开。而这,正是他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的集中体现。他的课,其构思和立意,都立足于现实,着眼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因为“文化切入”,使他的课“带有明显的先锋性,带有某种挑战性”,或者“另类”。[3]所以,可以说,“文化切入”教学艺术,是程少堂教学艺术的个中要义。

程少堂认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在自然的状态中植入真情、渗透文化。为了到达使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于浓浓的文化熏陶之中,预设时必须根据文本特点事先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即“选点”。程少堂是如何围绕选点进行文化切入的呢?

(一)和谐的中国文化

《荷花淀》的“选点”是“和谐文化”。他认为:“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即紧扣这一文化主题展开。

13段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板书:“人与环境(风光)”)。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教师强调:“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女人之间的关系、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明确这些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共性。(和谐)教师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

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即人与心灵的关系。“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和谐)

这里,“和谐文化”成了一条红线,串起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起到了以简驭繁,脉络清晰,逐层推进的作用。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发抒真情,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课文字句的品析中,潜移默化化接受中国和谐文化的熏陶感染,深切体会到了原作所特有的诗化魅力。

(二)文人的个性风格

程少堂认为,《世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它的伟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诚然,这篇课文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他以为,在中国古代,自魏晋以降,千古文人有一个《世说》梦。千古文人为什么有《世说》梦?讲清这个问题,也就讲出了《世说》的味道。因此,他将“千古文人的个性风格”作为文化选点。

于是,“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成了全课的核心问题。通过《世说》及相关知识的铺叙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城府很深、气量很大、多情的一个人,率性而为,无所顾忌。顺便也了解了谢道韫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而这些认识,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细读与剖析获得的。“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从他的大笑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方面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另一方面教师补充了大量的谢家的背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不觉得深奥难懂,反却感到新颖有趣有味道。

一般人讲《咏雪》,重点是谢道韫所用的比喻之妙,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世说》的精髓。程少堂以“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为切入点,即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为全课的重点(难点),就远比单独咀嚼诗句更容易给予学生人格上的感召。特别是他在上课伊始所举的章开源先生的例子,就表现了这种精神追求的传承性。而他在结课再次提到了“《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的故事”,更加强调了这种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这就自然而然让学生产生了读《世说》的兴趣,达到了“讲出《世说》的味道”的目的。但是,这“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文、史、哲要真正打通”[4]才行。

语文课程性质不是单一的工具性,也不是独立的人文性,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那么如何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渗透人文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程少堂的“语文味”强调文化是一种精神内涵,而传递这种精神内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自身特点而灵活运用。

(三)情感的传递方式

在《子衿》一课中,他引用《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让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情感方式的含蓄,以及这种含蓄的独特魅力。这些都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内涵,也都与我们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通。

《子衿》的“文化选点”是“中国传统的传递情感方式”(含蓄美)。教师以《红楼梦》“宝玉挨打”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是“如何进门的,进去后说了什么话”,以此理解《子衿》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教师谈话:“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打瞌睡,考试不及格,所以他爸爸就打他屁股,把屁股都打得很厉害打烂了。”薛宝钗和林黛玉去看他,薛宝钗直接从大门进去,见到贾宝玉就“谁叫你不读书?”口吻像一个大姐,嗔怪中透出怜爱。林黛玉是后门进去的,因为她寄人篱下,不敢堂而皇之地从前门进。教师说:其实,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在那里心疼得哭了,眼睛肿得像核桃一样。板子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疼在林黛玉的心上,她还不敢说,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她见了贾宝玉以后只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很经典的。”学生:“你可都改了吧!”教师:“这里面啊,很深情的。”林黛玉好像不太像《子衿》中这个人,没有这么泼辣,薛宝钗老谋深算,也不像。那么《红楼梦》里面谁像呢?“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但是又很泼辣。”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地把握了《子衿》女主人公泼辣而深情的形象。

教师与学生兴致勃勃第谈论贾、林、薛之间的爱情,意在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理解中国传统含蓄的表达爱情的方式。情感传递的含蓄方式,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思维,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由此切入,可以唤醒学生心中已经被忽视的文化元素,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究这些文化现象。而且它能与传统的美学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体会到他所说的“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纵观上面几个“文化选点”,其切入的角度非常特殊,富有新意。文本解读不止于文字层面,而是把文字上升至精神层面,使之具有文化意味文化元素的渗透显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这是程少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由于此,他的课“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程少堂语),更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师也更容易进入“高峰体验”(马斯洛语)。

二、“知识运用”教学艺术

程少堂讲课,视野开阔,知识性强,体现出浓浓的文化味。换句话说,正是他的的广征博引,使他能够在课中“率性而为”,颇有《世说》文人的个性风采。他在课中的知识运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知识启发

程少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性启发,或叫启发的知识性,具有突出的文学性、文化性和情感性特点。

例如,教学《世说·咏雪》,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谢安和谢道韫两人的性格特点。教师将中西小说加以比较:《世说新语》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可以当作小说看,这篇课文可以课做事是短篇小说性质的,中国古代小说跟西方不一样。西方注重心理描写,浓彩重墨地写心理活动,而我国小说如《红楼梦》很少直接的心理描写,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暗示心理。比如说贾宝玉挨打了,薜宝钗去看他的时候就说:“要好好读书”。林黛玉从后门进去眼睛肿得像核桃,说明她哭了。[5]当贾宝玉屁股挨打时,她是很心痛的,最后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很复杂的心理就通过这一句话表现出来了。

这里的“知识启发”,加深了学生对《世说新语》中人物描写方法的感受,对《世说·咏雪》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心理揣摩,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

(二)知识引证

在《世说·咏雪》教学中,程少堂一反常规,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作为全课的重点(难点),借以引起小说对《世说新语》的阅读兴趣。换句话说,要了解谢安的乐观性格特点,除了“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还必须“了解谢家的背景”。

于是,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旁征博引:先用诗句简介谢氏家族中的后辈“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其作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后人所熟知,后代谢脁的“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诗句中的“清华”,即“清华大学”名字的由来。引出“李白是谁也看不起的,但他只看得起谢家人”来说明谢氏家族被推崇及在当时的地位。再用《世说•雅量》中的几个文段作为旁证来了解下谢安这个人物。一段说的是谢太傅与朋友“泛海戏”,“风起浪涌”时,“吟啸不言”,镇定自若;一段是写谢安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时的表现:“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另一段是说谢安“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教师结语:“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较多情!”[6]

以上大量引证,意在说明:“谢安是很有个性的,很有城府的。谢道韫是另外一种个性化,跟后来的封建社会女性及其它小说里提到的女性形象性格不大一样。”[7]这种人物品析与惯用的分析不大一样,教师有意增加了文本的宽度和厚度,通过呈现一些文本之外鲜活、富有生命力的情景,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穿越时空,真实地感受人物个性化的精神生活。

(三)知识类比

知识性类比,就是用同类的知识相互联系比较,让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例如,教学《诗经•子衿》,教师:“青青子衿”是说衣领是青的。我今天专门穿了一个青衣服,“青青子衣”不行吗?学生:可能是衣领最吸引那个女孩子吧。教师:她对那个男孩子的衣领……可能那个男孩子的衣领不是很脏,很脏她也不会被吸引住。(笑)肯定是那个衣领很有特点很有个性,把她吸引住了,她就记住了。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教师运用知识类比:曹禺的《雷雨》中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走了以后,周朴园的情人走了以后,周朴园老记得……不对,我说错了,是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还老记得他的衣服上有什么?学生:梅花。教师:对对!你说得对!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绣有一朵梅花,鲁侍萍人虽然离开了周朴园,但是老记得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有一朵梅花。

为了强化这个知识,教师又举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她和丈夫生活了很多年,她以前老没有发现,或者说她没有注意到她丈夫耳朵后面有一个痣。后来她碰到渥伦斯基以后,就开始讨厌她老公了,或者说她以前就讨厌她老公后来碰到了渥伦斯基。然后再回家看到她老公耳朵后面那颗痣,就觉得特别讨厌。(笑声)

这里的知识性类比很精彩:鲁侍萍身上的衣服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倒是上面秀的“梅花”却让人记忆深刻。相同的情形,如果写“青青子衣”,那只会让记住一件衣服,但现在你那件黑色衣服奇特的“衣领”让人记忆犹新。安娜卡列尼讨厌她老公,特别讨厌他耳朵后面那颗痣。两个案例说明“细节都有着情感因素”,细节可以放大感情。之后再来理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中蕴涵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程少堂的知识性,有不少是用他所谓的“废话”来体现的,这些有意无意的“废话”或穿插点染,营造气氛;或故意幽默,冰释紧张;或铺叙渲染,激发情感;或重沓啰嗦,达到强化。“废话”是他教学个性的鲜明标志,讲好“废话”是他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熟练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程少堂教学艺术的内核是“语文味”。“语文味”凸显他个性化教学艺术的理论特质,它是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灵魂。

         注释:

         [1]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3]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4]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5]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

     [6]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7]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最后更新[2013-7-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