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语文周易
文章标题: 《转载:从语文味看数学教学》
     阅读次数:99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从语文味看数学教学

从语文味看数学教学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eb69d0100lz8r.html

    都说小学老师是“全才”,语文、数学样样精通。由于特殊的工作经历,我既从事过语文教学,也从事过数学。每年学校组织我们出去学习观摩,不仅听了数学课,也听了不少优秀的语文课。因为自己目前从事的也因此关注的主要是数学教学,却仍然由语文教学的比较获得了不少启示和教益,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提供了一面镜子。以下就从这样的角度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味”与“数学味”
    由于语文和数学一贯被看成分属于“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我们可通过两者的比较初步地去认识其区别。有这样一个情境:在教学平均分的时候,我特意买了一个大饼。对孩子们说,妈妈买了个大饼全家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明各得相同的一份。正当我准备讲解时,一个孩子举手回答:“我们应该尊敬长辈,爷爷奶奶分大块的,小明应该吃最小块的”……类似地,面对“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2只,还剩下几只”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回答道:“一只也没有剩下,因为它们是一家子,猎人打死的是父母亲,这样三个小鸟就一个也活不下去了。”这两个学生显然是将数学课误当成了语文课。
    如果在语文课上出现以下情况无疑也会使教师感到十分尴尬:“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在分析“以少胜多”原因时,有个学生对黄盖说的“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这句话做了分析:“80-3=77,曹军比周瑜军队多77万,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但最终还是周瑜赢,曹操败,真是以少胜多啊!”该教师对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她微笑着说:“你的计算速度真快。80-3=77,这一减,就看出了双方的力量悬殊,你真行!”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曹军是周军的80÷3=   倍”……一堂语文课变成了数学课。
    综上可见,语文课与数学课确实有着不同的味道,或者说,语文课具有自己特有的“语文味”,数学课则又具有自己特有的“数学味”。
    二、“ 语文味”在数学课上触类旁通
    听一堂好的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而且,即使对于一个外行来说,多听几堂好的语文课也多少可以体会出究竟什么是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如果借用专业的语言,语文主要是一种“情态教学”:教师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地发掘出来,从而在课堂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氛围,并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就很好体现了语文课的上述特色:教师突出地强调了课文中如下关键词:小脑袋,小红嘴,小红爪子……,更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努力体现“娇小玲珑、十分怕人”这样一种意境(“读出味道来”),从而成功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氛围:对于小珍珠鸟的关切、爱怜……孩子们甚至不知不觉地放低了声音,整个教室静稍稍的……。
    好的语文课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但是,数学教学却并非是这样的情况,因为,它所提倡的是冷静的理性分析,数学学习似乎也更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为什么数学课就不能有点“语文味”呢?一次教学中,我先提了个问题:小李的爸爸是老李,对于这个意思你还可以怎么说?孩子们都很踊跃,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嘛。“老李的女儿是小李”,有的说“老李的儿子是小李”[我不禁感叹:在语文逻辑上这些小鬼的思维还是蛮严谨的!有了这层语文味做铺垫,我心中已经肯定我预期的目标一定能完成,于是我出示A×B=C,甲÷乙=丙,(A、B、C和甲、乙、丙均为整数且不等于0),“谁来说说从第一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关系?”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兴趣十分的浓,积极思考后第一位孩子张口就说“A、B都是C的因数”,从课堂实况中看孩子们都非常赞同他的回答,我趁热打铁继续发问:“这个关系还可以怎么说?”,问毕,小手如林,“C是A、B的倍数”,“第一题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如此一来,我和孩子们都会心地笑了,“心有灵犀”的感觉不就是这样吗?语文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数学课上的感情氛围
    创造强烈的感情氛围是优秀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相对照,数学课显然也应十分重视学习氛围的创设,而且不同的教师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方法也未必相同。例如,吴正宪老师就是通过让学生对“同时、相对、相距、相遇”等关键词的意义作出说明,从而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了“相遇问题”的教学之中;黄爱华老师则是通过课堂游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由游戏向数学学习的恰当转变实现了帮助学生学会数的比较的教学目标。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如果仅仅有了一篇好的课文,显然还不能被看成已经创设出了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因为,好的学习题材只能说是为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关键则仍然在于进一步的工作。《珍珠鸟》中有一段话:“这小家伙[指小鸟]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真是何等的舒适、自在、轻松!与此不同,好的学习情境则必须保持适度的紧张感、适度的压力;另外,这显然也是游戏情境与好的学习情境的一个重要区别:学习不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应建立在合作之上。
    就每一堂课的教学而言,这些年的课改实践已清楚表明:我们在此显然也不应唯一地去强调“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为了寻找适当的解答,还是让我们重新转向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创设出好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感情来!从而,我们也就应当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教学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调动学生好奇心、上进心的有效手段?
    数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使命,两者只有相互补充,才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必要的基础。因此,任何简单地整合或取代就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更新[2013-5-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