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我市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上)
——对我市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若干思考(讲稿)
程少堂
(程少堂说明:本文为笔者2004年4月1日下午在深圳高级中学举行的深圳市中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所作报告的前半部分。报告过程中有许多离开讲稿的灵感式现场穿插。全市90多所中学的80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会议,盛况空前,整个报告过程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报告过程中几乎没有中途离场现象。本次活动是我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以来开展的最成功的活动之一。)
不知什么原因,在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起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哈姆雷特所面临的个人前途问题,实际上也是人类普遍面临的深沉矛盾。这个折磨了哈姆雷特,也折磨了无数哲学家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每个人时时要面临的严峻现实。非常可惜的是,尽管我们时时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现实,但是我们却往往缺乏哈姆雷特式的犹疑,我们往往只在一瞬间就轻率的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事实就是如此: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中考高考都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或至少是左右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考生的心理能够承受他的作文竟会在优秀和不及格两极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评判。但是这种事情却在中考、高考、高考模拟考试以及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时有发生。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行内人了解的内幕是很多的。只不过由于大家都奉行“做人要厚道”的原则,所以尽管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大家都不挑明。但现在是不说不行了,再不说,再没有人揭开这个盖子,与学生不利,与家长不利,与语文教育事业不利,与语文教师队伍也不利。因此,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
2004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评卷过程中就发生多起这样的事件。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一例。
2004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中有两道作文题,其中一道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叔本华这样谈“孤独与幸福”固然值得玩味,不过你也许有自己的观点、经历或感受……
请以“孤独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需要说明的是,叔本华这里所说的“孤独”,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孤独有所不同,它既包括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孤单,更包括了独处、静处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承受这种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必备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正是叔本华的本意所在。而当代青少年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承受孤独的能力,通俗地说,他们最耐不得寂寞。这固然有时代的原因(现代城市病),但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因此,这个话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也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当然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文评分主观性历来较强,为避免误差太大,我们安排每篇作文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在允许的误差(7分)范围内,取两位老师打出的平均分,作为该考生作文的最后得分。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满分为60分(整个语文试卷满分为150分)。作文分为基础等级(满分50分)和发展等级(满分10分)。就基础等级而言,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表达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就可以打满分50分。在发展等级分方面,依据深刻(包括透过现象看本质、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包括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包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意(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推力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等4大方面共12 个小评分点,评分时不求全面,一点突出者按等级打分,只要有一点很突出就可以打满分10分。
请看一位考生的作文:
映阶碧草自春色
果真是“润物细无声” 啊……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台上一盆盆鲜艳的花朵静静的接受春雨的洗礼,那如宝石般透明亮泽的花蕊,苍翠欲滴的叶子,着实可爱。
我凝望着这迷人的丰姿,正在出神。不知何时,我心头拂过一阵凉意,那台阶下的几棵绿草,还那样可爱吗?
那是在我的旧家楼下的一抹绿色。五年前,我还住在一个旧的住宅区内。那时的我,正是十岁出头的顽童,每天有十个小时以上待在家中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可是,当时的那种屋村里住的都是上年纪的老人,我那些相识的玩伴都住在很远的地方。所以,童年的我总感到无尽的孤独。日子总是那样的难过。我常常坐在屋外大门口的台阶上,等待玩伴的出现,也许一个这般大小的男孩只会在这般无奈的情形下才会去留意身边细微的事物。就是在这时,我结识了台阶下的那几棵青草。
台阶经不住岁月的考验,早已裂开。上面的水泥脱落下来,才令这几棵小生命得以艰难的钻出来。当然,它不能像在花丛中的同类长得那般繁茂,周围围的都是冰冷的水泥,他们独自在风中无力的摇摆。
于是,每当我坐在石阶上等待时,小草成了我唯一的伙伴。我扶摸他们,他们向我轻轻点头,春天是多雨的季节,每当下雨我都会蹲在屋檐下,看这小草雨中的欢快的舞姿。
后来,我终于搬到了一个新的住宅区。这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楼下孩童的喧闹声响彻天空,到处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惜,我已不再是一个躁动的儿童。年岁渐长,父亲慢慢带我接触一些他圈子中的人。他时常告诉我,何时应该笑,何时应该忧,何时应该痛苦,何时应该沉默。我总是被迫会见一些奇怪的人,并且皮笑肉不笑的同人交谈。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几近麻木了。
又是一年春节,四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家里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我的家里,也一下子变成了会客室。我独自坐在窗前,观赏着雨中的花朵。刚刚送走一批客人,终于得以清静一下。这时,我想起了那几棵可爱的小草,那是真正的生活啊!不用受人支配,不用看人脸色,独自在雨中起舞。
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
根据上述高考评分标准,诸位读者,你们给这篇文章打多少分?也请大家猜猜:两位评卷老师会给它打多少分?
你们打不准没关系,我告诉你两位老师打的分:都未打及格(36分才及格),平均分是32分。32分是什么概念?转化为百分制,就是不到54分。
我们问过两位评卷老师:打这篇作文不及格的理由何在?得到的解释大体是这样:首先是离题,其次是中心不明确,再次是语言平淡。
这样的回答有些奇怪:如果是离题,基础等级分最高也只能打20分,即使发展等级分打满分10分,总分也只能打30分。况且,根据广东省近些年高考评卷实际,一般离题作文得分在20分左右。这样看来,如果是离题,那打32分就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但是,这篇作文真的离题了吗?真的中心不明确吗?我们让文章本身说话。综观全文可知,作者是使用对比的手法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前半部分,写小时候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没有玩伴而“感到无尽的孤独”,但台阶上的几棵青草给了孤独的“我” 以无尽的慰籍,使幼小的“我”感到孤独而不寂寞。甚或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那几棵青草,幼小的“我” 尽管孤独,但心灵却是幸福的。这种感受是很真挚的,它勾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如诗的回忆——我们不是也曾经爱过一棵幼嫩可人的小树、一支婀娜柔美的杨柳、一片火红迷人的枫叶、一朵清香扑鼻的野花?文章后半部分写搬到新居以后,居住条件改善了,虚情假意的交际多了,但内心却分明失去了平静和幸福感,因而“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 这不是很切合题意吗?中心不是很突出吗?文章的内容既纯粹又充实,感情既细腻又真挚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立意深远——那几棵小草,那一抹绿色,不是大自然的缩影? 不是“我”儿时的精神家园? 小时坐在台阶上等待童年玩伴的出现 ,“年岁渐长” 之后,对成人世故世界的抵牾,不是在呼唤赤子之心归去来兮?我甚至要说,作者无意之下,在一篇小文章中写出了大主题,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大主题——现代都市人性的异化。
从表达上看,该文既符合文体要求(他写的是文体感很强的抒情性记叙文,或叫抒情散文),又结构严谨,不仅语言流畅干净,而且字迹也工整娟秀。
这里我想特别说说这篇文章的语言。我以为语文(或作文)就是四个字:“表情达意”,学语文(或作文)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人的情和意当然比较复杂微妙,因此语言文字往往难以表达。但是,与其他动物不同,人时时坚定地渴望着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和表达自己。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显示出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我们仔细看看这篇作文,它的语言很有品位,因此值得仔细品味。先看文章的标题。拟题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拟题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这篇文章以杜甫名诗《蜀相》中的句子“映阶碧草自春色”作标题,既非常凝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非常恰当地表现了话题与文章的主旨。语文素养不好的学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篇文章用词生动精细,句式灵活多变,文笔优雅凝练(可推测小作者古文背得好),有意韵有味道,很多句子像诗一样优美。你看开头写得多漂亮啊: “果真是‘润物细无声’啊……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台上一盆盆鲜艳的花朵静静的接受春雨的洗礼, 那如宝石般透明亮泽的花蕊,苍翠欲滴的叶子,着实可爱。”文笔干净得要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开头劈头一个“果真”——这个 “果真”以少胜多,有大将风度,有几个学生会用、敢用?第二段的“凝望”“丰姿”“拂过”虽都是平常词汇,但用得准确、生动而传神。第四段写几棵小草:“他们独自在风中无力的摇摆”,请注意作者用的是拟人的“他们”而不是“它们”,用的是孤单的“摇摆”而非美丽的“摇曳”。我相信小作者是绝对会用“摇曳”这个词的,“摇曳”多美啊!但他知道这里只能用“摇摆”而不能用“摇曳”。第五段写道:“于是,每当我坐在石阶上等待时,小草成了我唯一的伙伴。我扶摸他们,他们向我轻轻点头。春天是多雨的季节,每当下雨我都会蹲在屋檐下,看这小草雨中的欢快的舞姿。”请注意,小作者这里用的是“扶摸”而不是“抚摸”,是“小草雨中的欢快的舞姿”而不是“小草在雨中摇摆”——只有这些特定的词语才能恰当表现作者当时特殊的情感。是的,孤立地看,这都是些很普通很朴素的字眼,但由于蕴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表面在写草,实际在写自己的情,因此它们都变成为很美的词句。临近文章结尾处又写道:“这时,我想起了那几棵可爱的小草,那是真正的生活啊!不用受人支配,不用看人脸色,独自在雨中起舞。”这里又是“起舞”而不是“摇摆”,而且用“独自”点题——这种用词的精细难道不是思想的精细、情感的精细?而结尾那两句“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更是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而且作者用的是“一抹”而不是“一片”,显示出小作者的匠心。小作者真了不起啊!什么是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素养啊!
这分明是第一档的作文(可在55分——60分之间打分),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可以打满分(只有个别书写笔误)。最后, 经过研究,我们给这篇作文打了58分。
是的,作文分要打得很准确是很难的,我们的打分也不一定很准确。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在中考高考评卷场上,这样枉断学生生死并且自以为是的教师多起来,那就太让人不安了。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只有水平才能培养水平,只有才华才能培养才华,也只有才华才能评价才华。面对学生充满才华的优秀作文,如果我们硬是不识货,硬是指鹿为马,硬是“眼睛不长水”,呜呼!那岂止是学生及其家庭的不幸,难道不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给这样的作文打不及格,不只是反映了老师的水平问题,也直接间接的反映了我市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面对一流的作文,我们做教师的为什么会“审美疲劳”,又如何克服这种害人的“审美疲劳”,值得深思。不过那是后话。
附一:下面是2004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中的一篇作文,你认为可以打多少分?(满分为60分)
题目: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暴风雨过后,就会有一道彩虹挂在天际,显得那么平静、那么安详。那道彩虹,也许真的是上帝的安抚,安抚着刚被暴风雨吹袭的大地。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彩虹的宁静与安详?因为我们经历了风雨的狂暴。孤独与幸福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孤独的痛苦,又怎能享受到幸福的甜蜜呢?
古人们认为,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其实,这首小诗仔细一读,不外乎五个字:“孤独与幸福”。如果没有久旱中缺水的孤独,又何来遇逢甘雨的幸福;如果没有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又何来遇故知的幸福;如果没有相思的孤独,又何来洞房花烛夜的幸福;如果没有十年寒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孤独,又何来金榜提名时的幸福?牛郎织女相逢那一刻之所以会幸福,也是因为他们忍受了三百六十四天的孤独啊!
现在,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最幸福的事也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仍没有离开孤独与幸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西边的唐古拉山上,有着许多的边防战士日夜保卫着祖国的疆土。曾有记者顶风冒雪登上唐古拉山,来到其中一个边防哨所。当记者采访哨所中的一位小战士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小战士眼圈一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一句话:“读信”。记者呆住了,没想到小战士说出来的,竟然是这么平凡的一件事。当她进一步追问时,小战士哭了,边哭边说:“我想家,但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哨,所以……”是啊,只有孤独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贵;只有孤独过的人,才有资格来谈论幸福的精髓。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
叔本华说过:“孤独是幸福、安乐是源泉。”不经历过孤独,又如何去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呢?
附二:2001年深圳市中考作文是要求考生以“楼”为话题作文。下面是当年深圳市中考总分第一名、数学科第一名、语文科满分(开始并未得满分,复查时评卷领导小组改判为满分)获得者杨希同学的考场作文 。杨希同学今年念高三,她在不久前结束的深圳市200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又获得全市总分的第一名的佳绩。我们预祝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再创辉煌,为深圳人民争光。
题目:小楼昨夜又东风
" 又是一年春来早 , 柳絮儿满天飘”。我背着沉沉的书包 ,偶然经过一家商场 ,耳边飘来这首已 被我遗忘的歌 .春, 又来了 ,可是深圳没有桃花 ,没有柳絮 ,没有北方黑土地上的初萌的小草 , 也没有那故乡的春夜里柔柔的琴声 。
那是去年的事了 .
我漫步在楼区的小径上 , 眼望着左右灰白色七层建筑 , 想到再过几个月即将离开我居住近十年
的这片安静的土地 , 随同父亲与母亲前往未知的大都市 , 心中不知是喜是悲 , 就像眼前漫天飞舞的柳絮一样茫然 .
“唉!” 是不舍 , 是依恋 ,还是古诗中的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我坐在花坛旁 ,一阵风 , 夹杂着初春的气息 , 掠过身旁 , 在我的身上印下它的轻寒的吻 , 像一只活泼的精灵一样时不时在我的鼻尖 拂来散去 。
就在这时 , 一阵如钢琴般清亮的声音传入我耳中 , 是那么轻盈而有力 , 仿佛一颗颗闷着柔和的光芒的珍珠从我心头滑落 .我忍不住仰起头 , 仔细寻找这声音的来源 。终于 , 我的眼光驻足在二楼的阳台上 。那阳台没有封闭 , 在一角上悬挂一串风铃 。几根闪亮的金属条随风摇摆 , 互相撞击 , 不断传出醉人的声音 。最使我激动的 , 那风铃上挂着一只蓝色的玻璃鸽子 , 映着蓝天 , 一束阳光穿过 , 折射出海水般晕晕的蓝 。
我一动不动望着那鸽子 , 听着那铃声 , 世界似乎不复存在 。忽然间 , 阳台上露出一张脸 , 是一 位年龄与我相近的女孩 , 她低头看着我 , 我不好意思地收回目光 , 仅仅几秒钟 , 头上的她轻轻地问 :" 你好 , 你为什么天天傍晚都坐在这儿 ? 你不开心么 ?" 我没有回答 , 反又抬起头 , 那蓝色的鸽子下的那张美丽的脸充满善意的微笑 ,我点点头 。她的头忽然不见了 , 不是铃声 , 而是一支节奏欢快 的提琴曲 , 拉得不是很熟练 , 却是用心拉出的 。我看见 , 是那阳台上的女孩 , 一边拉曲子 , 一边用 她那双极有神的双眼向我射来友好的目光 .
“让我们迎着祝福的风 , 多少祈祷在心中……” 女孩唱起这首《祈祷》 , 在早春的夕阳下 , 在风铃折射的莹蓝的光芒里 , 她似乎是我梦中的天使 , 为我唱起祝福的歌……
一年了 , 那天的感受像少女的琴声 , 在四根琴弦上飞翔、颤动 , 我忽然想到昨夜的风 , 想到人们 常说的 " 不堪回首 ", 那故乡小楼上的女孩的影像忽悠间与故乡的一山一水 , 一花一草模糊成一片 , 五彩缤纷的 , 为我的明天献上一分祈祷 。
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成因及其克服(下)
——对我市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若干思考(提纲)
程少堂
一、语文教师“审美疲劳”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
1、沉重的考试负担
2、巨大的工作压力
3、封闭的工作环境
4、重复的工作方式
(二)主观方面
1、过分工作,缺少休闲
2、过分功利, 缺少审美
3、过分练达 ,缺少纯真
4、过分现实,缺少理想
二、语文教师“审美疲劳”的克服
1、淡化功名,回归自我
2、追求简单,返朴归真
3、寻找捷径,解放自己
4、拥抱经典,点燃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