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湖南名师方西河来稿:教师当学程少堂》
     阅读次数:32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湖南名师方西河来稿:教师当学程少堂

  (语文味网编者2013年6月3日按:感谢湖南名师方西河来稿。

方西河教育博客 http://118725.blog.zhyww.cn/index.html

方西河,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教师、中国儿童报社学生记者站站长、岳阳市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南教育》《小学教学》《中国儿童报》《湖南日报》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及新闻30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头版头条14篇。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20108月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原题:教师当学程少堂

方西河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认识程少堂先生纯属偶然。

我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5月的一天,我收到刚送来的杂志,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可是读着读着,发现有点不对劲,怎么小学刊还编发了中学老师的文章呢?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并不是我订阅的小学刊,而是高中刊。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只当又多了一次学习机会。封面人物程少堂老师吸引了我,文中介绍他也上了《荷花淀》,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上网查到课堂实录,认真研读。

我为什么对这堂课这样有兴趣呢?这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20051021——24日,我校五位老师去武汉参加“东方红杯”全国课堂教学艺术大赛暨课题报告会。回来时,我特意去了一趟武汉市绿叶书店,在那里一口气选购了500多元的教育书籍(那时我被评为学校首届学者型教师,两年任期内可报销1200元书籍费),其中洪镇涛先生的《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最让我钟爱。这本书虽然都是初中和高中的课例,但并不影响我阅读。因为自己教过四年初中,高中的课文师范时也读过,并且李真微教授多次对我讲,教学的“理”是相通的,并不分中学与小学。回来后,我就开始读起这本书来,前后一共读了10多遍,《荷花淀》《周总理,你在哪里》《为学》等实录都能背下来。在这本书中,我终于理解了“语感”是怎么一回事,终于明白语文教学到底要做什么。这次发现程少堂老师与洪镇涛老师的课堂实录完全不同,于是就萌发了对两份实录进行比较的想法,经过一番功夫,终于如愿以偿。这篇题为《“语文味”如何体现——两份〈荷花淀〉课堂实录之比较》的论文发表在《湖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期,整整三大版。

20108月,我的自传体教育写作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出版,由于是自主销售,我在不同的地方做了广告。记不清是哪一天,我上网搜索,发现《“语文味”如何体现——两份〈荷花淀〉课堂实录之比较》转载到语文味网站上,前面还加了1200余字的“堂按”。我细读按语,深表不安。因为,程少堂老师居然称我为“湖南名师”,其实2001年放弃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资格来到小学,后来连区级骨干教师都不是,充其量就是一名“班级名师”而已,可喜的是,他在转载原文后,还把我专著的广告也附在后面。虽然后来并没有人因这个广告而与我联系,但我还是心存感激的。

之后,我便在语文味网站找到他的邮箱,去了一封信,说想寄一本我刚出版的《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请他指导。他很高兴,提供了地址,收到书后又与我联系,说趁来湖南韶山讲学的机会与我会面,送我一本《程少堂讲语文》。考虑到韶山离岳阳较远,当班主任又脱不开身,我没有前往。而那本《程少堂讲语文》,我则是通过网上买到的,一同买的还有这一系列的30多本书。

认真地把《程少堂讲语文》读了很多遍,我深深地为之折服。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求学精神,他的不安分,都给我强烈的震撼。像他在书中提到爱读毛主席的书,并从中学到很多写作方法,我也深有同感。我感觉我们之间还是有共同语言的,虽然我只是一个师范生,专科与本科都是自考过来的。特别令人高兴的是书中收录的课例,给我深深地启发。我没有读过高中,读小学到中学再到师范,也是语文最差——我真不理解那些深奥难懂的课文。但这次读了课例之后,特别是我自考中文专业又写作多年之年,我慢慢地读懂了——这正好补上一些高中的语文课。

因此,我在本地、浙江、河南等地讲《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时,都要提到程少堂,提到他的语文味网站,因为我要提到那篇唯一点评高中课例的文章,以告诉老师们,如何对案例进行品评——而在其他文章写作中,我倒是一贯主张是“写自己”——当然,写案例品评也是“写自己”,即写自己对他们教学思想的思考。记得在河南省商丘师院讲座时,当地的区教研员老师说,她就是读了我的那篇文章之后受到启发,也引志老师们开展案例研究,很有收获。

有老师问我,学程少堂应该学什么呢?下面就是我的回答。

一学他的求学精神。

一个农家子弟,凭借着自身努力,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并且发表如此有份量的学术成果,在评副教授时评价如此之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试想一下,如今的社会,不读书的人有多少?不读书的教师有多少?只读教参教案练习题的教师有多少?为什么学生的负担减不下来,众多的原因中,有一点就是教师自身素质低下。离开了教参,文本无法解读;写好了教案,目标还是不明;教完了课文,收获不知多少;等到了退休,基本一事无成。吴非说,教育的可悲之处就是还有一大批的差老师还在拼命地工作。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常常说,就作文而言,学生会写作文,一般不是老师教会的;而学生不会定作文,绝大部分是老师教出来的。为什么?教师不读收,不写作,自以为是,把本来灵泛的学生教成了木脑壳一个。像只会“没有写具体”“中心不突出”等批语,却不会教学生如何写具体,如何突出中心,不就是这些教师最好的证明吗?

二学他的创新精神。

一个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总要留下一点痕迹吧。如何才能留下痕迹?作为教师,我觉得主要的还是要创新,教法上创新,要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可能有人会说,这样要求太高了,一般的人哪能做到这些呢?这正是推辞的理由。试想想看,搞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那些农民,都是伟人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闻名天下,他不还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么?毛泽东提出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时,又是什么情况呢?这些无不说明,就是凡人,同样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程少堂老师在评课时,谈到了“语文味”,就非常敏感地捕捉住了它,当夜写出论文,最终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如果他也像一些人那样认为创新只是高层的事,可以肯定,语文味不可能成为一个流派,说不定根本没有这种提法。

三学他的务实精神。

作为一名教研员,完全可以玩玩“空手道”,指导而已,说说而已,这些纸上谈兵的做法也是一种好办法。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在教改的前沿。不管是初中的课,还是高中的课,他都去尝试,并且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上出不一样的味道来。不管是说好与罢,说不好也罢,能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就是务实的表现。我以就教研员的角色写过一篇文章《教学者,研究者,引导者》,虽然没有发表在刊物上,但观点还是得到很多教研员认同的。我想,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教研员都能站一站讲台,都能以身示范,何愁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提高,何愁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

因此,在举国上下畅谈中国梦的今天,我特别提出这个观点,希望得到老师们的认同。我想,如果老师们能从这三个方面去学一学,自身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教育的面貌同样会焕然一新。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方西河)

 

————————————————————————————————————————————

附录: 

语文味网以前转载过方西河研究洪镇涛老师和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课的异同的文章(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277),当时程老师写的转载按语是——

 

方西河:洪镇涛程少堂《荷花淀》比较赏析

(堂按:湖南名师方西河将老一代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主讲的名课《荷花淀》和我讲的《荷花淀》做了比较研究。这里转载的是他发表在《湖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期上的有关论文。

2002年我的《荷花淀》一课在我国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网上至少有10万人次点击量。也曾引起广泛争鸣。教育部组织的有关专家编写的几本中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都收录我的这篇课例,而且都放在首篇。而反对的意见则认为我的《荷花淀》没有搞语言工具训练,是人文课,是泛语文。所以有人认为语文味早期探索有偏差。有人还认为我后来的课例有了一些变化,言下之意是程少堂听了、认可了大家的意见。

意见听或不听,从辩证法看,变化是肯定要变化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无论怎样变,一来我心目中的语文味的核心是“文化语文”这一灵魂是不会变的(你当然可以不同意我对语文味的这一看法,但你这种不同意对语文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正是对语文味的不同理解,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我当然是按我对语文味的理解来讲课,或者说,我的课体现的是我心目中的语文味,你要想用你对语文味的理解来规范我,那就不要想了。二来我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我认为语文课不能像《荷花淀》一样上。实际情形完全相反,我以后还会这样讲某些课。有些反对《荷花淀》课例的人的逻辑是——语文课能都这样上吗?我的逻辑是——有些语文课为何不能这样上?怎么出了一堂公开课,就可以推出“所有的课都能这样上吗”这样的问题呢?有这样的公开课吗?一堂课又不是当年的毛主席语录。

干脆说白了吧,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程少堂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人。首先,内因没有变化的根据。我的课从《荷花淀》开始本质已经成型,这个本质正是我所追求的本质,我觉得挺好,我为什么要变?本质一旦形成,再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有产生什么根本性变化的必要。第二,外因没有变化的条件。要让我这样的人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需要很强大的力量。中国语文界有没有人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不仅如此,我甚至这样认为:改变是勇气,不改变更是勇气。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梁启超(?)的一首诗:“黜陟不知,理乱不闻,孤芳自赏,我行我素。”也特别喜欢徐悲鸿书房的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现在呢,我最喜欢的是美国苹果公司的行事风格——有点封闭,但我行我素,且自我欣赏。“不变”的苹果已成为全球性的时尚先锋了是吧?

八年来,网上,还有其他媒体上,对我的《荷花淀》课例的议论是非常多的,喜欢这一课的人当然很多,不喜欢的也不少。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在所有议论我的《荷花淀》课例的言论中,我觉得方西河老师在发议论前做的研究工作最细致,所以他的看法最准确,也最得我心(那也就意味着,就是表扬欣赏,我也不一定买账)。

顺便透漏一点小道消息:我和洪镇涛老师不仅都是湖北人,而且都是湖北省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人,是小老乡。)

 

阅读方西河比较洪镇涛程少堂《荷花淀》课的文章请点击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277

 


最后更新[2013-7-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