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成住坏空"的详解
佛教语。谓世界变化的四个阶段,即四大劫:成劫,产生时期;住劫,存在时期;坏劫,毁坏时期;空劫,空无时期。见《俱舍论》卷十二。宋陆游《道院偶述》诗:“已经成住坏空劫,犹是东西南北人。”
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一 成劫
有二十增减,初由初禅天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
增减则由光音天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
二 住劫
安住于两种世间,其间亦经二十劫。
三 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其初之十九增减由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生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不损人,至有情世间而坏,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
四 空劫
坏劫后,虚空无物亦有二十增减,四劫合成为八十增减,增减即住劫之数,人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是名一小劫,二十增减者即二十小劫,此为一成劫之量,其他三劫的时量,皆同此。
据俱舍论卷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二、立世阿毗昙论卷九等载,即
成劫
(梵 vivarta-kalpa),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住劫
(梵 vivarta-stha^yin-kalpa),又称续成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坏劫
(梵 sam!varta-kalpa),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梵 gati-sam!vartani^)、有情坏(梵 sattva-sam!vartani^);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梵 dha^tu-sam!vartani^)、外器坏(梵 bha^jana-sam!vartani^)。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空劫
(梵 sam!varta-stha^yin-kalpa),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此成、住、坏、空四劫之期间,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
成、住、坏、空是指世界从形成到毁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称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为计算时间的单位。由于时间太长,无法用年月日计算,所以用「劫」表示极长的时间。劫的计算方式,根据《大毗婆沙论》记载:人寿自十岁起,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个增劫;再由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称为减劫。如是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
前一个世界,经历了成住坏三个中劫,于空劫结束后,由于众生业力的驱使,又逐渐地生成新的世界,进入成劫。第一个小劫形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后十九个小劫,形成「有情世间」,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如此,经过二十个小劫,世界就形成了。
成劫后,世界进入住劫时期。住劫,指世界安稳存在的时期。这段期间,众生开始造作诸行,并随善恶业因,遭受不同的罪福果报,于六道中升沉浮降,轮回生死。住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劫,每个减劫之末,会发生小三灾,即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中第九个小劫的减劫。
住劫过后,世界就进入坏劫,前十九个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小劫,坏器世间。坏劫有三种大灾祸——火灾、水灾、风灾。坏劫后,世界便进入空劫。
空劫也要经过二十个小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这段期间,没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唯有虚空。
每一大劫,皆含有成住坏空四中劫,或八十小劫,在前一世界,空了二十小劫之后,后一世界,因众生业力驱使故,又欲成立。最初空中布大黑云,雨柱粗如车轴,经千万岁,水遍空中,渐涨大梵天,后雨止水退,有大风吹水沬,变成梵天七宝宫殿,此后水又退减,后有大风吹水沬变成欲界六天。乃至须弥山、七金山、铁围山、四洲及八万小洲,皆此沬所成,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成中劫。
世界(梵语loka-dhatu)既成,众生(梵语bahu-jana)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住中劫。此后世界便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众生世间,后一小劫,坏器世界,此时空中七日并出,生大火灾,自梵天以下,皆成灰烬,是为坏中劫。坏尽后自初禅起,俱成虚空,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空中劫。
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周而复始,首七劫,坏世界者,皆由火灾烧至初禅,第八劫则由水灾淹至二禅。如是七火一水,直至八八第六十四劫,乃易水灾为风灾,坏至三禅。所以在六十四大劫中,坏世界者,计有火灾八次七火灾,共五十六次的火灾,水灾七次,风灾一次,循环无尽,此皆众生惑业所感,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器界亦不现。
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经一大劫遭一切破坏,第二禅则每经八大劫遭一次破坏,第三禅则每六十四劫遭一次破坏。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三灾所坏。
佛家观点:宇宙生成演化包括四个阶段:成,住,坏,空。就是说事物是从形成,到发展,到衰落,到消失这样几个过程的。不管人生是长还是短,也都包含在了这个规律之内,人生短长似也包含了借代的修辞,借用短长来表示人生的复杂性,矛盾性,但是人生的这些特点也都跳不出成住坏空,理解了这一点的人就会慨叹:人生并无别事。
世界的成住坏空如何演变
每一大劫,皆含有成住坏空四中劫,或八十小劫,在前一世界,空了二十小劫之后,后一世界,因众生业力驱使故,又欲成立。最初空中布大黑云,雨柱粗如车轴,经千万岁,水遍空中,渐涨大梵天,后雨止水退,有大风吹水沬,变成梵天七宝宫殿,此后水又退减,后有大风吹水沬变成欲界六天。乃至须弥山、七金山、铁围山、四洲及八万小洲,皆此沬所成,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成中劫。
世界(梵语loka-dhatu)既成,众生(梵语bahu-jana)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住中劫。此后世界便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众生世间,后一小劫,坏器世界,此时空中七日并出,生大火灾,自梵天以下,皆成灰烬,是为坏中劫。坏尽后自初禅起,俱成虚空,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空中劫。
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周而复始,首七劫,坏世界者,皆由火灾烧至初禅,第八劫则由水灾淹至二禅。如是七火一水,直至八八第六十四劫,乃易水灾为风灾,坏至三禅。所以在六十四大劫中,坏世界者,计有火灾八次七火灾,共五十六次的火灾,水灾七次,风灾一次,循环无尽,此皆众生惑业所感,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器界亦不现。
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经一大劫遭一切破坏,第二禅则每经八大劫遭一次破坏,第三禅则每六十四劫遭一次破坏。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三灾所坏。(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娑婆世界成住坏空,三次称三大阿僧祇劫,在此三劫以前或以后,是否说此世界是没有了?如是则无量无边劫是否指其他世界言?还是此界也在内?
答:成住坏空,系记四个‘中劫’之名,更不限于娑婆。三阿僧祇劫,又是另一计算之数位名词。如度量衡然,各有各之计数法则,此答前三句之言。后段惟有设喻明之,昼夜二十四小时,大风不息,海水涌浪,此伏彼起,忽尔滚滚向东,倏又滔滔翻西,此二十四小时之时间,请问是东浪之时间;抑或西浪之时间?系一个浪之时间:抑多数浪之时间?(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成:结集多项外在条件而由没有到变成有。
住:以当时当地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
坏:那种状态在那段保持期过後,就不能再维持而出现崩坏。
空:彻底的败坏使原来的多项条件分解而由有到变成没有。
————————————————————————————
不过,当看到那个女人伤心的说,她死了,就没有人会这门手艺了……
我还是觉得,当人们为失去的或者即将失去的东西而难过的时候,用“成住坏空”这个道理来诠释“失去”的必然性,虽然是对的,也是清醒的,但却是残忍的。有时候,太清醒的道理,会显得有点冷漠。
温暖的道理,往往都会带一点“难得糊涂”的色彩,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我觉得是这样。
比如这一期节目,对于即将失传的陶艺,阿喜淡淡地说:成住坏空,要走的,怎么留都留不住。
如果换作是我,我会笑着说:不过将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也许什么时候,这门手艺会再次发扬光大,流芳百世。
成住坏空
发布在 凯迪社区
前天午休时,踱到单位对面的河心公园看樱花。连日阴雨,好容易出了太阳,透过花叶散下来,暖暖的,很惬意。带着湿气的土味杂着似有若无的花香,把小小的公园笼住,包裹了周身,衣襟上也仿佛染上了樱花的粉色。走了一圈,找张石凳坐下,低头处,樱树下隆起的土堆上长了几处青苔,便想起江淹《别赋》中的“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来,而那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随之浮上心头。一时间,便有些怅怅。
前些时,一位朋友因故离去,心里很不爽快。从前读《庄子》时,觉得《大宗师》篇中那句“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特别亲切有味,以为是真豁达语。毕业时写同学录,也多把这句话写上,自觉洒脱得意。只是到了如今才晓得,这样的境界,是那些所谓的“至人”才能有的。于我们这些俗人而言,还是相濡以沫来得实在亲切些,而当时信手写的的句子,也不过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心性。
佛说世界生灭,有成住坏空四劫。佛家的“劫”,动辄以千万年计数。漫说是内典里喜欢用的“恒河沙数”的劫数,便是一劫,也为百世形寿所不及。与劫相比,人的一生,不过是如朝生夕死的菌菇罢了。然而,于菌菇而言,所谓的朝生夕死,不也是它的一生么?由是观之,则世间种种,也莫不能脱离成住坏空的规律罢。所谓朋友,亦复如是。于偶然的机缘中相识,意气相投而为友,友道乃成;于知情解意中相乐,喜忧相恤而契心,友道是住;于人生遭际中相远,常怀眷眷而远隔,友道渐坏;于生离死别中相绝,无可奈何而裂灭,友道遂空。这样的境遇,也着实是念之断人肠的。
曾经读到过法国诗人阿波里奈的一首《密腊波桥》,其中有一句说“在痛苦的后面往往来了欢乐”。其实这话反过来说也成立,正是有了与朋友相交时的欢乐,别离之时,才分外地感到痛楚罢。只是虽然明知这种痛楚早晚会来,人却依然需要朋友,大抵也是因为那心灵相契给人的欢乐远远大于分别的痛苦罢。所以,如能在交往时倾心于斯,那么,纵是因缘尽处,也能情谊久住罢。
佛说四劫是循环往复的,入了空劫,便要再成。这话想是确的。昨夜上网查些资料,QQ上一个暗了不知几年的头像突然亮了。发消息去问,竟是一位失联许久的朋友。不由大惊奇,便说起这些年来的别情种种,才发现这几年原来一直都没离开过。于是便乐,说以后再忙再累也须记得时时通个存问,莫教日后相别时懊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