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珞珈人文 》编辑部按:
2013年4月11日下午15点24分,本刊收到孙东临老师邮件,“岁月荏苒,没想到贵刊已经十五岁了。我同人文科学试验班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自然与它情难割舍。……贵刊的创办,亦与我有关系。所以,为贵刊写篇文章以为纪念,在我而言,是义不容辞。文章过几天奉上。”16点58分,孙老师又发来一封邮件,附上了一篇千余字文章。这是本刊3月下旬开始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诞生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征稿以来,收到的第一篇文章。
孙东临老师,祖籍山东招远,1945年8月生于沈阳,移居哈尔滨。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师从公木(张松如)教授。 1982年1月起任教于武汉大学。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获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称号,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人文论丛》副主编,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水浒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明代诗学》、《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传奇小说史话》。主编国家重点图书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明文学部二》和大型图书《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其中数十篇为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所转载。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次赴海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现摘录这篇来稿部分内容,与诸位人文班师生校友分享。全文将刊于今年10月前后推出的特刊上,望各位关注。特刊征稿信息参见《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诞生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稿约》。
二十年前,武汉大学得到国家教委办公厅的批示,准予创办人文科学试验班。办这样的试验班,在当时是全国高校第一家。学校为了切实办好这个班,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设立由教务处直接领导的“教研室” ,分别由文史哲三系的骨干教师组成。中文系除了我之外,有古典文学的李中华、古代汉语的杨合鸣;历史系有中国近代史的吴剑杰、中国古代史的何德章、世界史的陈勇;哲学系有西方哲学史的张传有、自然科学史的王贵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汪信砚。由我出任教研室主任,吴剑杰、王贵友任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成员除我而外,都是在各个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
由于组织措施的得力,人文科学试验班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各级组织的褒奖,二〇〇〇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〇〇一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回想起来,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和指导试验班的,是陶梅生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人文科学学院书记、现任长江工商学院副校长)和吴平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教务部部长、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人文科学试验班的成长和发展与他们的重视密切相关。
一九九八年夏,为了培养和锻炼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的实践能力,教研室请示教务处,请教务处每年资助一定经费,让学生自己动手编辑、付梓一份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