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傅佩荣:丰盈享受vs.谦虚收敛》
     阅读次数:115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傅佩荣:丰盈享受vs.谦虚收敛

丰盈享受vs.谦虚收敛

(2013-05-18 )
 

大家聊天时,张三忽然说:「我这个人最谦虚了。」此话一出,恐怕气氛会有些尴尬,因为他这种表态方式已经不太符合谦虚的原则了。当然,张三看到大家诧异的眼光,也许会接着细数自己的卓越表现,藉以肯定他真的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曾子描述颜渊时,说这位学长是:「有若无,实若虚。」意思是颜渊「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先具备真才实学,或者先修养了高尚德行,然后才有资格谈谦虚。这种观点在《易经》的「谦卦」中,清楚展示出来。

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地在上而山在下。山的外型壮观高耸,但是现在屈居在平地之下,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人们看到平地,一望无际而没有压力。「地」有温柔顺从的特性,并且可以孕育万物;至于「山」,在古人心中代表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它的象征是停止或阻止。现在,山隐伏在地之下,不是更让人觉得可以亲近也可以称颂吗?

《易经》谈到谦卦时,特别从四方面加以祝福,已如前述,因此,谦虚的人不是时时刻刻受到福佑吗?在每一方面都获得帮助吗?所以说,谦虚纳百福。

 真正要做到谦虚,必须先具备卓越的条件,亦即趁着年轻时努力上进,并且像孔子一样,以「好学」自许。孔子自认比别人更好学,这种想法依然符合谦虚的原则,因为「好学」表示自己有所不足,而不是想要凌驾在别人之上来夸耀自己。

 孔子进一步说明谦卦的内涵,他说:「劳苦而不夸耀,有功而不自认为有德,真是忠厚到了极点。这是说那些有功绩依然谦下待人的人。德行要讲求盛美,礼仪要讲求恭敬,而谦卑正是使人恭敬以致保存自己地位的坦途啊!」

今天是个讲求表现自我、积极进取的时代,其结果往往是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个人也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那么,如何恢复人与人之间比较正常的互动关系呢?

翻阅《易经》,可知六十四卦中,很少有一卦的六爻(亦即人生的六个阶段或位置)是全部顺利如意的。但是,谦卦正好符合此一期许,六爻「非吉则利」,不是吉就利,那么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问题在于,谦卦需要靠「修养」来成就。在增益自己的才时,同时必须磨练心志,认清以下三点:一,自己还有无限的成长空间;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自己若是志得意满,很快就会有年轻人跟上来,然后也必将超越自己有限的成就。

 山隐伏在地之下,有一个好处,就是:表面是平地,所以不必比较底下谁的山比较高。因此,如果人人皆谦虚,则人际相处也必然和乐融融,不用争长竞短,徒然造成烦恼与是非。

 不过,谦虚绝不是虚伪。真正的德行无不以「真诚」为前提。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学生对老师礼让,原本是应该的,但是遇到人生应该做的事,如助人救人,则学生不妨勇于实践。我是教书的人,这几年有一句座右铭,就是:「当仁,不让于生。」遇到正义之事,我不会让学生先做,而要以身作则。重要的是,做了之后不要记在心上,更不可自以为有德。

真诚是为了敏于行动,谦虚则是人生的常理。真正做到谦虚,则不论是否得到福佑,自己内心也会有乐天知命之感,这不是幸福的保障吗?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训。但是真要做到谦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肯谦虚收敛,而只知要求丰盈享受,又会遇到什么难局呢?

一个人追求成就,总希望越多越好,这是出于本能的要求,原本无所谓好坏,只要手段正当即可。但是,丰盛能带给人快乐吗?《易经》正好有一个丰卦,卦象是「雷火」,表示在光明行动中,因而大有收获。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六爻中有四爻都提及「被遮蔽而有阴暗」。为什么拥有的越多,却越容易出现遮蔽与阴暗呢?

 此中原因并不难解。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强调一种观念,就是「拥有即是被拥有」(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一个人拥有大量财物,那么光是照顾这些财物就会疲于奔命了。表面上他拥有许多东西,事实上他忽略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亦即他的生命难免会有许多被遮蔽而阴暗的部分。这正是标准的「得不偿失」。

庄子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意思是:你看看眼前的空间,空虚的房间才会展现出光明,吉祥也将聚集于空虚之心。一个房间若是装满了东西,再怎么增加照明设备也难免处处阴影。反之,在一个空虚的房间中,一根小小的蜡烛就可以大放光明。

上述几种说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就是:人的生命除了与身体相关的物质以外,还有属于心灵的层次。由于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必须分辨本末轻重。我的建议仍然是那简单的三句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易经》虽是古人作品,但是每当遇到关键处境,如动辄得咎的困卦、改朝换代的震卦、群众聚集的萃卦等,都会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祭祀」,亦即求助于鬼神与祖先,因为人间之事不只是眼前的利害而已,还须考虑人在灵性层次的永恒的向往。

人的身与心,无论如何丰盛与杰出,到了死亡那一刻总是要放下的。既然如此,何不试着向生前与死后延伸出去?当然,这方面的问题已经跨入宗教信仰的领域,在《易经》中只是如实加以记载,而未曾提出理性的说明。

总之,谦卦至少有两点清楚的启示。:

首先,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资源,包括财富、名声、权力、地位,也包括知识、道德、才华等,他都应该努力修养,务使自己在外表上平易近人,「有若无,实若虚」,因为人生的进展是没有止境的。

其次,我们要保持生命的动力,将目标由有形可见的成就转向心智与灵性的层次,如此才可维持生命的完整性,并且发展真正属于个人的特质。所谓「地中有山」一语,其中的「山」应该由身体提升为心与灵。如此一来,山无论如何高耸,都是无形可见的,外表上也都有如平地,但是这个平地是可以承载万物的大地。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先实践谦卦,敦厚品德以承载众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吧!

    《易经》有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人生处境,这些处境彼此之间是不断在变化迁移的。因此人藉《易经》而「知命」,并且希望趋吉避凶时,不可忘记吉凶来自人的得失之心。亦即一方面卦象互相转变,表示吉凶相生相倚;而另一方面,人只有努力把握修德的机会,进而化解得失之心,才可永保平安喜悦。这是《易经》给人的最大启示。

 


最后更新[2013-6-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