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王兆贵:人才与口才》
出处:2013-06-13 光明日报      阅读次数:93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兆贵:人才与口才

人才史话:人才与口才

 

    在我国古代,嘴上功夫了得、擅长折冲之道的人,通常叫说客,或称之为纵横家。充当说客的人,不但谈锋凌厉,而且绝顶聪明,尤为具备临场发挥的机智。历史记载的那些伶牙俐齿的说客不胜枚举,如晏婴、毛遂、苏秦、张仪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不过偶尔做了一次说客,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田常,准备借攻打鲁国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孔子得到消息后,派得意门生子贡前往齐国进行外交斡旋。没想到,在子贡极力说服田常的过程中,吴国、越国、晋国的利益陆续牵涉了进来。不得已,子贡只好一路奔波下去。游说的结果竟然一举数得,不仅让鲁国得以保全,还促成了齐国乱、吴国亡、晋国强、越国称霸的联动效应。用司马迁的话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当然,子贡的成功,靠的是充分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但这口舌之功确也不可小觑。

    口舌之于人,不仅是饮食吐纳、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谋求生计、施展抱负、开创事业的本钱。事实上,不论过去还是今天,能说会道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就拿如今选拔公职人员的程序来说,笔试之后有面试,而面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敏捷的思辨应对能力和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们之所以看重口才,除了它具有功利层面的优势外,还因为它能发挥物力难以发挥的作用。口舌的威力有时胜过拳脚,优于刀枪。有道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古时张仪、苏秦者流,正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思辨劝谏,拜相封侯,“不出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将口舌之勇演绎到极致。即便在今天,因口才好而使事业如虎添翼者也大有人在,如李肇星、白岩松、易中天、马云、俞敏洪、金一南等。口才不仅能增强思辨力、说服力,扩大影响力,而且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

    但是,在口才与人才问题上,我们应坚持两点论。一是不能把擅长辞令的人都说成是耍嘴皮子的。能说会道不等于油嘴滑舌,能言善辩不等于巧言令色。言论虽属务虚,但也不见得就是空谈,否则何来“言之有物”、“一言兴邦”呢?作为语言表达能力,口才本身并不具有道德属性,关键是看什么人用,用在哪里,如何运用。二是不能过分崇仰口才,倚重辞令。中国演讲学教授邵守义认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但如果唯口才是举,以汇报取人,就会在用人问题上产生误导,让那些夸夸其谈的人钻空子,使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受冷落,以至于华而不实之风盛行。仅仅是因为一次工作汇报,就受到前来调研的领导赏识,不久后擢升要职,从此青云直上。这样的事例发生的几率尽管不高,却也不是个案。因此,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重口才不惟口才,选口才也选干才,既要看表达能力,又要看实际能力,更要看综合素质。


最后更新[2013-6-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