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
课堂上,我在讲《社戏》,讲鲁迅,讲江南。
教室某个角落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咦,老师,江南不是在韩国吗?江南STYLE!”
声音清亮,稚嫩,无辜。我却被噎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我三千年的江南丰饶富庶的文化啊,竟敌不过一场转眼即逝的流行风暴!
有时候面对一批又一批说着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语而不知胡适、钱钟书是何许人的学生们,我常常有对牛弹琴的荒凉感和无力感。我们总在谈教育、说改革,可是,传统文化的根基丢失得越来越严重!
孩子们已经不知道汉唐时期的江南是整个华厦乃至欧亚地区最发达的地方,它曾经是美丽富饶的代名词,是温婉柔媚的发源地,是商贾文人乃至平民百姓向往的天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杨州” 曾经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君不见中华大地上稍为风景秀美一点、富饶一点的地方都叫“小江南”、“塞外江南”?那里包含着世人对“江南”无限的赞美与仰慕。韩国人的“江南”实是借用了华厦的一个名词,那也是对华厦文化的向往。可我们的孩子们,却是从“出口转内销”才得知人世间有个“江南”的啊——真令人心酸!
是江南经济的衰微造成了江南文化的消亡,还是我们急功近利地把优秀的历史文化丢进了垃圾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去组织,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据孩子心灵的“地盘”,因为据说那些东西“没有用”——考试不能得分,找工作用不上。孩子们荒芜的那一片心田于是被良莠不良的流行元素肆无忌惮地入侵了,流行的观念出现偏差时,孩子们连是非观念都很混淆,而我们的教育,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成绩”——其实,就是考试的分数,而且这分数往往不问考题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实,更遑论是否跟人的素质与修养有关了——只要数字!
江南在韩国,端午节在韩国,让我们中国人情何以堪!
然而幼童无错,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