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给高三学生选编作文资料“范文借鉴”时,选了1978年4月7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广东潮安县磷溪公社考生陈平原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
有学生问:为什么要选这一篇?
我回答说:怎么不能选这一篇?
我的理由有两点。
一、向学生介绍陈平原
作为广东考生,作为文科学生,我们应该知道陈平原。
陈平原1954年生于潮州,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7年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我一直喜欢读陈平原的文章。远在大学时代,就读过他的《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后来又读过他的博士论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再后来读他的《千古文人侠客梦》、《书生意气》等散文随笔,以及他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我觉得陈先生的文章朴实,敦厚,很符合我国古人论文时所阐发的“义理、考据、辞章”等作文主张。
二、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应该向“范文”“借鉴”什么?
我认为,读“范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一、如何扣题的?(侧重于内容);二、如何展开的?(侧重于结构);三、有何“亮点”?(着眼于特色)。
陈平原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尽管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在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因此,冒昧评点如下。
大治之年气象新
广东潮安县磷溪公社考生 陈平原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伟大的祖国,迅速走向大治,条条战线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入题快,写“面”。】在这大治之年,每天,都有许多喜讯激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受“四人帮”危害最严重的教育战线,也变得焕然一新,大有希望了。【总领下文。化大为小,进一步缩小范围,走向“实”。】
【高分作文开头的特色:简洁明了,解释题目(古人称“破题”),为下文的展开铺路。】
【下文横线处,是叙事脉络。叙事完整,交代明白,脉络清晰:记叙文的典范。】
不久前,我走访了我的母校。冬日的早晨,北风呼呼,寒气迫人。可是,校园里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环境衬托。写景点染。】踏进校园,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广场两侧矗立着的两个专栏。左边那个批判专栏里,一篇篇批判“四人帮”炮制“两个估计”,破坏教育革命罪行的战斗檄文,象匕首,象投枪,直插“四人帮”的心脏。右边那个颂歌栏里,琳琅满目的散文、诗歌、美术,热情洋溢地歌颂华主席抓纲治国的丰功伟绩,赞颂大治之年出现的新气象【点题】。突然,一幅题为《春满校园》的图画把我吸引住了。【一提“画”。】校园,在画面上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作者腾出大部分的空间,用有力的笔触,浓烈的色彩,描画出一枝含苞怒放,绚丽夺目的杏花。这别具匠心的构思,可真引人入胜。欣赏着这枝杏花,联想到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真叫人心旷神怡,情思驰骋。【有巧思,“杏花”有象征,是虚写。全篇皆活。】
【神来之笔!下文多次照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古人所谓“密针线”是也。】
“叔叔”。一个声音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我回头一看,啊,是我的小邻居林强。只见他从自行车后架溜下来,拄着拐杖,朝我这边一拐一拐地走来。我忙迎上去,扶住他。前两天,林强为了抢救一个在公路上玩耍的小孩,左腿被手扶拖拉机撞伤了。我察看了他的伤势,接着便责备他:“医生叫你别来,你怎么还来?”林强眨了眨眼睛说:“不来,那怎么行呢?人家在学习,我在家休息,多可惜呀。有小刚用自行车载我,我能来。”
“铃……”上课预备铃响了,我搀扶着林强,朝教室走去。林强见我不理解他的心意,便说:“叔叔,前两年,在‘四人帮’的毒害下,我没有认真读书。现在,我要三步并作两步,急起直追。时间,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啊。我常想,一天要是有四十八个小时那该多好啊。叔叔,您说,这个时候,我能躺在家休息吗?”听了林强的话,我感慨万分。一年前,林强还是个经常逃学,四处闯祸的“猴王”。可现在变了,变得真快呀。【实写。一写“点”,具体的个人,“言为心声”,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突出“变化”。】
把林强送进教室后,我便去找学校革委会陈主任。陈主任向我介绍了学校的简单情况,接着便领我循着琅琅的读书声,来到了高一(3)班教室门口。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正在讲解叶副主席的《攻关》诗,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教室门口那张学生成绩登记表告诉我,同学们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
陈主任感慨地说:“这样的学习气氛,这样的学校新貌,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是谁也不敢想象的。那时候,毛主席的教育路线被他们篡改的不成样子。我们这些被骂为‘臭老九’的,欲干也不能。那‘智育第一’、‘复辟回潮’的帽子压得人抬不起头,直不起腰。”陈主任点燃了一支烟,扬起眉毛笑了笑说:“现在可不同了。华主席为咱除了四害,砸开了长期套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枷锁——‘两个估计’。现在,我们可以大干了。同志们说,现在再不好好干,可就对不起华主席、党中央了。”【二写“点”,有对比。】
接着,陈主任又给我介绍了《春满校园》的作者魏老师的情况。【二提“画”。照应前文】魏老师年近六旬,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这两年一直在家休养。他正在准备办理退休手续时,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他拐杖一扔,立刻跑回学校要求参加工作。学校领导考虑他的身体情况,只分配他教几节地理课。可他却份内份外一起抓,经常帮助青年教师备课,最近又主动承担起辅导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志的任务。大家都说,魏老师焕发青春,老当益壮了。【三写“点”。侧写。】
下课铃响了。在那洒满阳光的校园里,我和魏老师漫步、谈心。魏老师,鬓发斑白,面庞清瘦,精神矍铄,大概是因为熬夜,眼里布满血丝。当我要求他谈谈是怎样搞好教育工作的时候,他摇了摇头,谦虚地说:“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一点点工作。”而当我俩谈起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图景时,魏老师的话可就象打开了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他说:“‘满园青山夕照明’。我希望自己能再活二十三年,亲眼看看四个现代化的美景。同时,尽我的最大努力,为党多做一点工作,使晚年放出更大的热。这样,当我一旦躺下的时候,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说:我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听了这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我不禁为这位老教师宽阔的胸襟,崇高的理想所深深感动。我明白了,我们的伟大祖国之所以能在大治之年突飞猛进,是因为有华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千百万象魏老师这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忠诚党的事业的革命者。【叙议结合。深化中心。】我深信,有这样伟大的党,有这样伟大的人民,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伟大祖国向四个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三写“点”。正写。】
【选材有典型性。写“点”各有代表,一“点”为学生,二“点”为学校领导,三“点”为老教师,“教育战线”就“齐”了。全面、充分、实在。】
看到这满园春色,我不禁又想起魏老师那幅画。【三提“画”。】当我问起那幅画的创作经过时,魏老师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战线出现的新变化,每日每时都在激动着我的心,逼得我不得不拿起画笔。也许有人会说,这校园并没花呀。可我说,那几百个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的青年学生,不就是几百朵向阳花吗?”【虚实结合,真是“满园春色”!】
说得多好呵。何止我们的青年学生,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革命知识分子,不也是朵朵向阳花吗?他们,沐浴着党的阳光,开放在千山万岭,点缀着祖国的崭新气象,装扮着时代的美好春天。【由“点”到“面”,照应开头,收放自如。语句抒情,议论升华。】
【1977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为“大治之年气象新”, “大治之年”是时代背景,“气象新”是文章的重点,如何突出“新”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这个题目大,容易“空”,“落实”难,不好写。】
【本文有两大亮点:1、构思巧妙,化大为小,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叙议结合。2、结构精巧,叙事清晰,多次照应,浑然一体。】
比较一下:下面这篇2011年广东省高考高分作文《回到原点》是否有上一篇的影子呢?
回到原点
广东考生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 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