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大西北,在美丽的母亲河畔,有一座被称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的现代化工厂。她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雕雨刻,以其神圣的使命、神秘的历程和神奇的创举,谱写了我国浓缩铀工业的辉煌篇章。五十年春华秋实,让这个共和国最早最大的浓缩铀生产基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她就是1958年5月31日在兰州建设的我国首座浓缩铀企业-中核集团公司504厂。
浓缩铀之梦———创业篇
一个和四个
定格于当代中国核工业辉煌史册上的“四个第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和第一座核电站,让古老的东方巨龙获得了生生不息、永续不竭的腾飞动力。被誉为“中国浓缩铀工业长子”的504厂,在巨龙腾飞的时代里承担着“造血者”的重任,以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的卓越功勋,称雄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两大主战场,先后为“四个第一”提供了合格装料,成为驰骋于我国核工业领域的著名的核燃料生产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个工厂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四个奇迹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504厂这座我国最早的浓缩铀生产企业,一直就是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见证者、亲历者。
中央决策:发展原子能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然地把发展我国原子能工业提上重要日程。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计划,做出了在我国建立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
开国领袖一锤定音,中国原子能事业就此扬帆起航。195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批准在大西北兰州建设我国首座浓缩铀生产企业。504厂从此开始了它不同寻常的神秘历程。
为了实现我国自主生产浓缩铀的梦想,打破核讹诈和核垄断,工厂的创业者以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和创造智慧,克服了粮食短缺、营养不良、大批人员患上浮肿病以及其他疾病折磨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忍不拔地奋战在科研攻关的最前沿,决不能让我国的这个“宝贝蛋”工厂胎死腹中。
504厂经过不懈努力,恰逢其时地于1964年1月14日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为千呼万唤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至为珍贵的“口粮”。
浓缩铀之光———贡献篇
永恒的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原子弹试验基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起爆的代号“投篮”的密令于15日发出。紧张激动的时刻到了,蘑菇云升起了!填装着504厂生产的浓缩铀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让世界震惊的是,在一个工业、科学资源有限的贫穷落后国家,举全国之力,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取得如此尖端的科学技术成就。
从铀勘探到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按1957年价格计,约107亿元人民币。而1957年全国财政总支出才290亿元,107亿元相当于1957年国家预算的37%。靠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才终于造出这颗“争气弹”。
永恒的闪光:我国第一颗氢弹
我国拥有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立即着手开始了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
1967年6月17日早晨7时多,填装着504厂生产的浓缩铀的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试爆成功,升腾起比原子弹爆炸更加巨大的蘑菇云,其爆炸威力达到百万吨级梯恩梯当量。
永恒的遨游: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自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由504厂生产的高浓铀产品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新型核武器的研制,成为新型核武器的“燃料后盾”。
直到1971年4月,核潜艇安装调试工作完毕,并填装了由504厂提供的核燃料;1971年8月,核潜艇开始试航,累计出海20余次,航程6000多海里。
永恒的辉煌:我国第一座核电站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504厂可以生产不同浓度的系列低浓铀产品,为加快我国核电事业零的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低浓铀产品,后来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504厂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重要的贡献。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从1985年3月20日开工到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被誉为“国之光荣”。我国也借此跻身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特别令504厂感到骄傲的是,秦山核电站全部121个燃料组件所需的低浓铀产品,都是由504厂供给的。
浓缩铀之歌———发展篇
504厂是闻名核工业内外的浓缩铀生产基地,是公认的我国浓缩铀工业的母厂,老一辈创业者形象地把504厂比喻为我国浓缩铀事业的“老母鸡”。从1964年1月14日工厂拿出第一批合格产品之后,还为国家三线建设中新建的浓缩铀厂提供技术、人才、设备和经验。
建成后的504厂气体扩散法浓缩铀生产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即已实现了“一厂变两厂”,生产能力比设计能力翻番,生产的各种浓缩铀产品,一直保持国家产品质量银质奖。工厂先后取得了多达200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浓缩铀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核集团公司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在504厂建厂40年后的1998年5月31日,被干部职工亲切地称为“总理工程”的504技改工程开始建设。
504技改工程于2001年8月10日全面投入工业运行,提前325天实现达产达标,为国家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工程荣获甘肃省优秀重点工程建设奖。2002年504厂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7月10日又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优秀企业”。
历经五十年的培育、积累、巩固和创新,504厂已经确立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技术比较优势、管理比较优势、人才比较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优势、生活保障优势等。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浓缩铀工业的首选之地。
浓缩铀之春———前景篇
在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大好机遇下,核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几年,504厂始终坚持改革抓创新、发展抓项目、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了建厂五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母亲河畔,春暖花开。2007年新春佳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504厂,做出了重要指示,为504厂带来了春的希望。2007年8月22日,又一让504厂走向辉煌的崭新工程落地生根。浓缩铀基地新一轮创业大潮拉开了绚丽的帷幕。
在浓缩铀产业生机盎然向前发展的同时,504厂也不忘腾出手来,为地方经济作出新的贡献,作为工厂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一部分,由504厂控股建设的柴家峡水电站已经于2007年末初步建成,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营。柴家峡水电站将为周边地区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显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有助于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春华秋实五十年,504厂贡献卓著,荣誉等身,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全国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第七届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荣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工厂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阔步前进,成为闻名遐迩的生产大厂、科技大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