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品诗 清风自来
——陈继英、胡立根名师工作室古典诗词教学教研联合活动侧记
汪筱涛

图一:工作室老师们在听课。

图二:陶波老师在讲课。

图三、蒋艳钦老师在讲课。
六月的深圳,如沸如炙。27日下午,陈继英、胡立根两个工作室50多人不畏酷暑,在红岭中学联合举行了一次古典诗词教学教研活动。
第一节课,胡立根工作室的大帅哥陶波老师率先出马。他戴眼镜,着白衣,谈吐清晰,舒缓有力。陶老师的课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品诗。先用课件展示本课主题“诗歌比较阅读——缘景明情”。授课材料已经发给学生,共三首诗《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等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请学生解题:“缘”字何意,“明”又何意?学生给予了满意的解答。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许是睡意未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得略显曲折。继续探讨,三首诗的景物特点。一学生答,与湖水有关,第一首大气、磅礴、恢弘;另一学生答,第二首开阔;还有学生答,第三首壮阔,与第一首接近。陶老师追问:都是写岳阳楼,他们的情感是否相同?有学生答:第一首写战乱,诉悲情,在写国家不幸的同时,融进了个人的漂泊与悲伤;有学生答:第二首作者愉悦高兴;有学生说:第三首赠张丞相,抒发了怀才不遇,希望丞相能重视自己,以报效国家。学生的回答获得老师的表扬。
课的第二阶段:谈作者。“请大家认真比较,推测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问题一出,课堂气氛显然沉静了,几分钟后,学生发言了,“第一首是杜甫,这是他的风格。”“什么风格?”“沉郁顿挫,深沉郁闷不愉快。”“诗中如何表现沉郁顿挫的?”“既有洞庭湖的大景,也有个人的小情,还有国家的大情。”精彩!又有学生发言了,“第三首是孟浩然。”“抒的情比较个人化。”师问:“第二首的作者是?”有学生答:“李白,乐观、飘逸,在天上喝酒,好像神仙。”陶老师:“请大家推测作者写诗时的生活境遇。”一学生回答,杜甫写诗时穷困潦倒,晚期作品。另一学生回答,第二首是李白早期作品。陶老师用课件展示了相关资料:杜甫写诗是在流寓岳州,逝世前一年所写,风格类似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是流放途中遇赦,心情快慰;孟浩然创作时已经45岁,一生布衣。陶老师进一步归纳诗歌的比较阅读特点,由诗到景,到情,到诗人;从景入手,缘景明情;由创作背景心态性格而知人论诗。最后,由学生来朗读三首诗,学生谈喜欢哪一个作者及喜欢的理由。学生的诗朗诵水平很高,赢得掌声不断,喜欢李白的学生较多,喜欢他的自由自在。
第二节课,陈继英工作室的大美女蒋雁钦老师闪亮登场。她一袭长裙,飘然而至,语调不徐不疾,声音悦耳动听。学生也换了一个班。蒋老师把授课材料当场分发给学生,本课的主题是“读词识文人——由《八声甘州》品读柳永”。蒋老师的课也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品词。品词前,蒋老师先简介了柳永的两首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接着读词,先让学生自由朗诵《八声甘州》,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再请一位学生朗诵全词,这位学生没有全情投入,效果一般。于是,蒋老师进行了示范朗读,她的声音低回轻缓,节奏哽咽凝滞,使柳永的无人赏识,欲说还休,令人感同身受。蒋老师读罢,全场掌声雷动。进入品词环节,蒋老师介绍了理性鉴赏诗歌的三个角度:一写了什么,二为何写,三怎么写。然后让学生谈《八声甘州》上阕写了什么景?一位学生回答:“暮雨、江天、霜风、关河、残照、红、翠。”蒋老师问:“红、翠是什么手法?”“借代”“写雨的形容词有?”“潇潇、清”蒋老师继续启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由澄澈、冷清而转为凄清、萧瑟,自然物变得衰败了,而长江没变,但是无语、绝情。这一切景,都抒了什么情?”生答:“思乡之情。”“那么,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呢?”在全体学生朗读了下阕之后,一个女生回答:“通过写别人想自己来写自己想别人。”蒋老师:“请大家为她鼓掌。这样写的好处是曲笔,有含蓄美,我想你是单向的,写你在想我,是双向的。‘何事苦淹留’,多厚重的情感啊。”
课的第二阶段:谈作者。“同学们,你心中的柳永是什么形象?”一学生答:“多情才子,1034年考取进士——有才,欣赏佳人——多情。”蒋老师问:“还有什么呢?请大家进一步丰满柳永形象。”一学生答:“很洒脱,喜欢游览山水。”蒋老师:“请大家看课件介绍,注意红色字体。”之后,蒋老师先后介绍了“三变”的来源,柳永的家庭身世,儒宦世家,柳永对自己的期待,《鹤冲天》的前因后果。入世,不被君主赏识;入俗,不被士大夫认可。柳永对功名极其向往却故作潇洒,勾栏瓦肆,只是他的精神驿站,而非精神家园。苏轼对《八声甘州》高度评价,百姓喜爱柳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最后,全体学生齐读“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
评课环节由特级教师陈继英主持,他说:“生命在于运动,教研在于互动,今天我们两个名师工作室举行联合教研活动,探讨古诗词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是歌功颂德,而是探讨高效教学策略,请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虑。”梅林中学的王自成老师率先发言:“陶老师的比较阅读,蒋老师的读词识文人,都是主题授课,值得深入研讨。陶老师分了四个步骤,先植入作品而不介入作者,之后再联系作者时代背景,很好。蒋老师也是由作品及人,是一种文化主题,理解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建议,诗歌要多读,在读中描绘、体会。”第三高级中学的冷晓红老师说:“首先,陶老师的课,题目定得很好,缘景明情,上课的思路很好。建议,陶老师的课容量太大,蒋老师的课后面老师讲得多了。”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王涛老师说:“两节都是专题小课,蒋老师的课可以让学生课前找柳永的相关材料。建议,一周学柳永,一周学李白,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读、多悟、多析、多写。”坪山高级中学的张丽娜老师说:“课题设计大气,有深度、广度,教给学生读懂诗歌的方法,但在上课气氛、调动学生方面似有欠缺,设计问题应该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红岭中学的谭轶珊老师说:“两节课俊男靓女,赏心悦目,但关键还是在抓文本,陶老师的‘开阔’‘壮阔’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谈,蒋老师朗读非常好,词中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词的纠结处,抓住、展开,很好。”光明中学的程小春老师说:“鉴赏诗歌的前提是弄懂,之后进行美的鉴赏。陶老师‘缘景明情’未落到实处,蒋老师似乎没把词讲透。”福田中学的郭卿老师说:“我挺,陶老师的三个作者表格的设计令我深受启发。蒋老师的课体现了人生语文的理念,课堂驾驭能力强。”三高陈武老师说:“柳永的《八声甘州》未必就是写词人自己,他可能如今天的作词人小虫一样给人写歌词,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呀!”深外陈铁军老师发言:“古典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我以为两位老师在这一点做得很好。”梅林中学的秦建新老师说:“陶老师的课布局安排好,蒋老师的课通过词探究柳永为人,令人耳目一新。”
特级教师胡立根作总结发言:“一直想搞一个古诗词教学活动,我本人不喜欢研究某一首诗,今天的活动已经超越了这个境界。一是,这两位老师都能轻声细语,与学生平等交流;二是,由景到情到人,没有在一首诗里死抠。三是,都有专题教学的特点,在学生事先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授课,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蒋老师的课,体现了教师非常高的素养,但前后两阶段差别较大,后面的问题解惑力度要加大。陶老师的课教学设计好,但前后有些平,干预学生力度要加大”。
特级教师陈继英根据各位老师的发言以及两节课的特点,穿插强调了以下问题:我们的这次教学研究要看这两节课给古典诗词教学带来哪些启发:一是,注重教给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例如,陶波老师抓住缘景明情,作比较阅读的引导,蒋雁钦老师由品词到品文人的引导,都是古典诗词阅读的主要方法;二是,知人论世是古典诗词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但是,以往的教学一般都是由人到诗词,由作者到作品的教学程序,而这两节课都由品作品到对作者文人的为人进行品读探究,这是教学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作品,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避免了解读作品的先入为主,这也符合一般人读书读诗词的习惯;三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这两节课都注重学生初始阅读的感性体验,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感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验、探究和人生发展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
品诗,两节实实在在的课,听课老师只觉得酷暑尽消,凉风拂面。
评课,不一味褒奖,真正是教学研究,教学相长,各抒己见,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