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李敖《深夜十堂》
过去在中国还有皇帝的时代,在北京这边盖了一个皇城,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这些皇城,可是当时住在里面的人,没办法从空中来看这个皇城,他们没有现代人对这个皇城了解得更具体。现在我们看到,空中照相出来以后呢,这个皇城的格局立刻就出现了,跟我们在平面角度来看它是不一样的。大家看 这就整个的空照图里面的皇城,从午门开始,大家看,这一路这些宫殿,一路是皇城,到了这边为止,对面就是景山,从景山倒过来看的时候,是什么样风景呢?就是这个样的风景,往回看,当年有故宫博物院,大家看这五个字,从右到左写的故宫博物院,现在变成什么样呢?现在这个招牌改了,也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是从左到右写,故宫博物院,并且这个字是郭沫若写的,这几个字写得很丑。这个故宫博物院怎么来的呢?就是当时清朝皇上退位,跟中华民国政府达成协议,就是他们还可以住在这个皇宫里,后来被赶走了,赶走了就把皇宫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这个故宫博物院,在海峡两岸都有,为什么有这个情况?大家先看一个字,这个字左边是襄阳的襄字,右边是瓜子的瓜字,这个字叫什么?叫瓤,什么叫瓤呢?就瓜内里面的肉叫瓤,果实里面的肉也叫瓤,糕点里面的馅、饺子馅里面也叫瓤,还有呢,就是泛指某些皮或壳里面包着的东西,这就是汉语大词典里面的解释,就瓤,饺子馅,馅就是瓤,果子里面的子就是瓤。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的这个瓤不见了,这瓤哪里去呢?瓤是在国民党政府,但是日本人进北京,把这些宝贝给拿走,当年就运出来了,运出来呢 就没有运回北京,即使在抗战胜利以后,也没有运回北京,接着这些宝贝呢,就运到了台湾,在台湾也盖了一个假的故宫博物院,就是这个。大家看到这就是所谓的故宫博物院,宝贝就放在这个建筑后面的山洞里面,换句话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个硬体、这些宫殿、这些琼楼玉宇是壳,真正里面的货 宝贝瓤,绝大部分都运到台湾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有这些宝贝以后呢,也会把里面的内容一部分影印出来,告诉大家宝贝是什么。譬如说它出过一本《故宫书画图录》,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这里面有好多宝贝的名单和照片,有一个叫宋朝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请大家注意,这张画大得不得了,一张大画,它被定位成什么呢,定位成台湾故宫的镇宫之宝,就是没有东西比它更看起来拉风的了,镇宫之宝。我们大家看,这个就是《溪山行旅图》,我现在给大家看,这幅画大得不得了,就这个溪山还有这个瀑布,还有整个的结构。我给大家讲,这个图到现在为止九百多年了,有一个奇怪现象是大家所不能了解的,就是这个图都说是宋朝范宽画的,可是整个的图上面缺少两个东西,一个没有画家的签名,第二个也没有图章,没有宋朝人盖的图章。始终解释不出来这两个原因,所以在台湾的故宫里面,它解释这个图,他说你看,本幅绢本,长度是两百零六公分,横的是一百零三公分,看到没有它写在这里,它是由明朝的董其昌收藏过这个东西。然后大家看,这个图章里面,就告诉你所有图章都搞成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都有,还有一个图章,叫御什么之印,看不出来。另外有一个印呢 漫漶不辨,也看不出来印文什么字,其他每个图章都认出来了,可是没有宋朝人的图章。
可是有一件事情出现了,请大家特别注意,在这个画的右下角,大家注意有个红圈,红圈就不是画上,就是我们把它画出来的红圈,额外加上去的红圈,红圈上面有一个小地方,这个地方放大以后呢,这样你看没有,这是红圈的地方,一群驴走过去,后边注意,有这么一块小地方,大家注意,这个地方有两个小字,范宽,我们再放大,就这样了,这是画的那棵树,这个范宽模糊了,可是隐约之间看到了这范宽两个字。这画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你说宋朝人画的画里面没有签名,没有图章,这个很正常的,当时这个宫廷里面这些画家画出来的画呢,并不写这些东西,可是有一个习惯,就是画家有时候偷偷把自己名字啊,写在画那个地方,写进去,所以只要有耐心去找,有这个线索去找,理论上可以找到他的签名,至少值得一找。
请大家注意,这幅画从画出来以后,一路流传下来,经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到清朝完蛋到了现在,九百年以后才被发现,这个画上有这么两个字,才发现范宽两个字,在树叶子底下,这不很妙吗?九百多年来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去找呢?什么人发现的呢?就是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一个专家,他的名字叫做李霖灿,他看这幅画发现的,所以李霖灿就写了一部书,这本书就叫做《中国画史研究论集》,李霖灿著,这里面有一页图片,就是这里,看到没有,范宽他就发现了这个东西,他什么时候发现的呢?在一九五八年秋天,他细心去看,找到了图上的这个签名,这个图上找到以后,你看李霖灿说,在一九五八年,我曾在画面上发现了范宽两个字的名款,在我们是尽了一点守藏吏的责任,什么叫做守藏吏呢,就是负责保管国家这些古物的这种官,我们尽了这个责任。
这个故宫博物院,在海峡两岸都有,为什么有这个情况?大家先看一个字,这个字左边是襄阳的襄字,右边是瓜子的瓜字,这个字叫什么?叫瓤,什么叫瓤呢?就瓜内里面的肉叫瓤,果实里面的肉也叫瓤,糕点里面的馅、饺子馅里面也叫瓤,还有呢,就是泛指某些皮或壳里面包着的东西,这就是汉语大词典里面的解释,就瓤,饺子馅,馅就是瓤,果子里面的子就是瓤。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的这个瓤不见了,这瓤哪里去呢?瓤是在国民党政府,但是日本人进北京,把这些宝贝给拿走,当年就运出来了,运出来呢 就没有运回北京,即使在抗战胜利以后,也没有运回北京,接着这些宝贝呢,就运到了台湾,在台湾也盖了一个假的故宫博物院,就是这个。大家看到这就是所谓的故宫博物院,宝贝就放在这个建筑后面的山洞里面,换句话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个硬体、这些宫殿、这些琼楼玉宇是壳,真正里面的货 宝贝瓤,绝大部分都运到台湾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有这些宝贝以后呢,也会把里面的内容一部分影印出来,告诉大家宝贝是什么。譬如说它出过一本《故宫书画图录》,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这里面有好多宝贝的名单和照片,有一个叫宋朝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请大家注意,这张画大得不得了,一张大画,它被定位成什么呢,定位成台湾故宫的镇宫之宝,就是没有东西比它更看起来拉风的了,镇宫之宝。我们大家看,这个就是《溪山行旅图》,我现在给大家看,这幅画大得不得了,就这个溪山还有这个瀑布,还有整个的结构。我给大家讲,这个图到现在为止九百多年了,有一个奇怪现象是大家所不能了解的,就是这个图都说是宋朝范宽画的,可是整个的图上面缺少两个东西,一个没有画家的签名,第二个也没有图章,没有宋朝人盖的图章。始终解释不出来这两个原因,所以在台湾的故宫里面,它解释这个图,他说你看,本幅绢本,长度是两百零六公分,横的是一百零三公分,看到没有它写在这里,它是由明朝的董其昌收藏过这个东西。然后大家看,这个图章里面,就告诉你所有图章都搞成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都有,还有一个图章,叫御什么之印,看不出来。另外有一个印呢 漫漶不辨,也看不出来印文什么字,其他每个图章都认出来了,可是没有宋朝人的图章。
可是有一件事情出现了,请大家特别注意,在这个画的右下角,大家注意有个红圈,红圈就不是画上,就是我们把它画出来的红圈,额外加上去的红圈,红圈上面有一个小地方,这个地方放大以后呢,这样你看没有,这是红圈的地方,一群驴走过去,后边注意,有这么一块小地方,大家注意,这个地方有两个小字,范宽,我们再放大,就这样了,这是画的那棵树,这个范宽模糊了,可是隐约之间看到了这范宽两个字。这画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你说宋朝人画的画里面没有签名,没有图章,这个很正常的,当时这个宫廷里面这些画家画出来的画呢,并不写这些东西,可是有一个习惯,就是画家有时候偷偷把自己名字啊,写在画那个地方,写进去,所以只要有耐心去找,有这个线索去找,理论上可以找到他的签名,至少值得一找。
请大家注意,这幅画从画出来以后,一路流传下来,经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到清朝完蛋到了现在,九百年以后才被发现,这个画上有这么两个字,才发现范宽两个字,在树叶子底下,这不很妙吗?九百多年来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去找呢?什么人发现的呢?就是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一个专家,他的名字叫做李霖灿,他看这幅画发现的,所以李霖灿就写了一部书,这本书就叫做《中国画史研究论集》,李霖灿著,这里面有一页图片,就是这里,看到没有,范宽他就发现了这个东西,他什么时候发现的呢?在一九五八年秋天,他细心去看,找到了图上的这个签名,这个图上找到以后,你看李霖灿说,在一九五八年,我曾在画面上发现了范宽两个字的名款,在我们是尽了一点守藏吏的责任,什么叫做守藏吏呢,就是负责保管国家这些古物的这种官,我们尽了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