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962d101000872.html
瘂弦的閱讀藝術
周夢蝶說, 弦常深夜苦讀,無所不讀。史學如《史記》等,西洋文學如《包法利夫人》等,文學批評如劉西渭、郭紹虞等等。
實際上,知道 弦閱讀面廣而且深的人相當多,遠不止於臺北藝文界與新聞界。弦在詩、詩論與主編副刊等方面的成就來自於閱讀,他之所以能「把一首詩當日子過」、「生活非常有詩意」,也源於閱讀。
弦的閱讀藝術,或稱閱讀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
每一個人都該建立自己的書房
弦認為︰書房在人生命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個坐擁書城的人是最堅強的人;一個人有了書房,縱然做生意失敗,仍能在其文化精神世界裡呼風喚雨,永遠不會失敗,更不會去尋短見;
書房等於是你的精神堡壘,在裡面你可以武裝自己,再次出發;書房的生活就是知識、文化的生活,是最後的陣地,也是供自己調養生息的最好所在;
因此在書房中工作的人,其人生最豐富。所以,每一個人都該建立自己的書房,不單是作家,士、農、工、商都該建立自己的書房,那怕是你擁有的空間僅有書桌中抽屜的那小角落,那也是能提供你精神支柱的來源。
弦稱書房為「審美區」,同時也是「倫理區」,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重視祭祀神明及歷代宗親,這些無比尊貴的神像神位,與現代公寓式建築並不搭配,
他建議將其位移入書房,沈思時,面對精緻 T臺,裊裊檀香,自然會使人發思古之幽情,追憶前輩往事,延續一脈承傳。家裡孩子做錯了事,可在祖先神位前罰詭認錯,
做了好事得了獎,也可奉於案前昭告列祖列宗,使書房成為家中的精神殿堂。弦還以自己戒煙為例,多年來多次下決心戒煙均未戒成,後來將煙供在亡母遺像之側,一周就戒掉了,真箇具有「神效」!
弦早年深受《鄧肯自傳》及三十年代詩人卞之琳、何其芳、廢名詩集的影響,他將他們奉為精神的偶像,放置在書房中最顯著的位置,凡是研究這些人的書,他也整理得井井有條,十分完備。
他特別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對任何作者的簽名贈書都一視同仁,即使日常作息空間日益狹小,也決不丟棄。至於經典名著、實用書冊、業務所需,更是常備常用。
如亞裏斯多德的詩學、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朱光潛的易學論著、全唐詩、中國通史、西洋通史、各類辭典、百科全書、地理誌等等,都高懸書架,隨時 「令」。
對於累積的雜誌, 弦也別出心裁,將其中重要的、珍貴的篇章取出,重新裝訂,標明類別,以節省空間。只有大部頭的系列叢書無處可放,他便自做編目、索引,一旦用時再到圖書館去查檢。
弦曾多次深有感觸地對來訪者說︰「書房是我活下來的維生素。當我困極、乏極或生病時,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突然想到心愛的書房,捨不得丟下,求生的意志就堅強起來了。」可見書房對他的重要性。
在三十五歲以前,應把重要的書都看完
弦將人生分為三個時期︰學業期––三十五歲以前;事業期––三十五歲以後,人入中年;德業期––老年,如蠶之結繭,「使人勇敢面對死亡,而達成最高的完成」。
由於人的一生時間有限,所以他主張︰「一個人在三十五歲以前,應把重要的書都看完,三十五歲以後,就開始創造東西了。」
「三十五歲」的標準是從哪裡來的。筆者猜想與寫詩有關,在〈一日詩人,一世詩人––我的終身學習歷程〉一文中,弦就這樣寫道︰「記得好像是現代詩人T'S'艾略特說過︰詩人在三十五歲之後要有歷史感。
寫作要有階段性,中年人有中年的心情,就該寫中年人的詩;就如女性的打扮一樣,假如看見一個歲數大的女人還裝成小女生的樣子,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詩人也是如此的,每個階段就要寫出那個階段應該寫的詩來。」讀書也應該有階段性。
弦還鼓勵青年人學外語。所謂「懂一國語言,就活一輩子;懂二國語言,就活二輩子」。懂了他國語文,就等於擁有雙重文化,而這外語能力,是必須在三十五歲以前完成的,等到年紀大了就來不及了。
龍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