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百家姓》"赵钱孙李”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阅读次数:176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家姓》"赵钱孙李”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为何这样开头 《百家姓》是一本旧时的启蒙读物,入学伊始,先念此书,为四言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这本读物不过五百多字,其中收入单姓408个,复姓76个。《百家姓》为什么以“赵钱孙李“起首呢?这也不时偶然的。

据说,《百家姓》的作者是一位老年儒生,生在南唐,长在北宋。宋朝是赵姓皇帝,赵国就成了国姓,名正言顺该坐头一把交椅;这老儒生也有地域观念,除了皇帝,就该轮到顶头上司,他是前钱塘人,钱字正是吴越王钱俶的姓,排在第二位;夫贵妻荣,吴越王的正妃姓孙,沾光落在第三位。南唐本为李家天下,后主李煜曾经悲叹”落花流水春去也“,这老儒尚念旧主,李姓屈后第四了。

中国的姓氏不仅仅是《百家姓》中所囊括的。有人统计,见于历史文献的姓氏多达5652个,《百家姓》还不足十分之一呢。因此,明朝初年又有一个名叫沈吴的人编写了一本《千家姓》,收集了姓氏1968个。万历年间,又有人编纂了《古今万姓统谱》,收入近万个。这样看来,姓氏比常用字还多,这就难怪我们常发现有的姓闻所未闻了。 

大鹏展翅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时抗金名将,史称民族英雄。据说,岳飞出生时,恰好有一只大鹄鸟落在他家屋顶。岳飞之父岳和希望儿子将来展翅高飞,鹏程万里,因此,给他取名为飞,字鹏举。我们说,所谓大鹄鸟落在屋顶,大约是人根据他的名字虚构的。取名为飞者,三国时就有张飞。人们常说“翅膀硬了”,就是说人与鸟类似,给飞就要飞,天高任鸟飞嘛。“鲲鹏展翅九千里”从庄子那时就写过了。“举”字本来就有起飞的含义。《吕氏春秋》中早也说过:“兔起凫举”。“飞”字有动感,似乎不符合儒家的行为规范。因此,旧时用此字取名者并不多,但是,这个字恰恰又符合岳飞的性格和身份,“但使李广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关山。”作为抗金名将,确实是大鹏展翅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宁宋时被平反,谥“武穆”。“穆”有严肃,美好的意思,还引申为和悦,确也值得深思。岳飞对投降的派从未和悦过,大概宁宗所谥大有用心吧。岳飞生有五子,俱以雨字头取名,分别为雲、雷、霖、震、霆。从中我们也可透视他的情趣,起码不是热衷于宦海仕途。 自宋以后少名桧秦桧(1090—1155),字会之,南宋时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以臭名昭著流传于世。岳飞和秦桧是忠奸两大典型人物。秦桧是进士出身,他的父亲秦学敏,做过县令。“敏学”二字该是取自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秦桧的“桧”字是指一种长绿乔木,与松柏齐名,读音为“桂”。按说,这个字在取名中大有用武之地,皆因秦桧用了这个字,读音为“会”,后人便回避了。秦桧的后代曾在岳飞墓前作诗道:“自宋以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人以名传,字也是以名传的。秦桧无子,过继了妻兄的儿子为养子,取名秦熺,“熺”字做放光明之义。秦桧的孙子为秦塇,秦堪,“塇”读“宣”,本意是古代的吹奏乐器。而“堪”则当胜任讲。如此看来,两个并不关联。秦桧是读书人,用“塇”字一为生僻,二是《诗经·大雅》中有一句“如塇如笼”,如琴瑟一样,比喻兄弟相和。我们还可进一步探讨,秦桧的“桧”是木字部首,秦熺的“熺”是火字部首,秦塇的塇是土字部首,这也不是偶然的,按照五行学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水,水生金,相养相生不相克,由此断定,秦桧是信奉阴阳五行的。 空前绝后万俟禼(1083—1157),字元忠,南宋时佞臣,曾任御史中丞,是杀害岳飞的帮凶。万俟禼这个名字不少人叫不准,认不全,容易误解为姓万名俟禼。实际上,万俟禼是复姓,读音如“莫其”。此姓本为匈奴拓拔族的一支,南北朝时,拓拔族进入中原,万俟氏也在其中,后来,有些人就长期在中原居住下来,汉化后以族名为姓,成为复姓。万俟这个性本来就不常见,取名为“禼”更显生僻,“禼”读音为“谢”。此字只能做为人名用字,没有任何意义,据说,商代始祖的名字便是这个字,通作“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禹不能名,禼不能计”的话,除此,也就是万俟禼用了此字。万俟禼这个名字,看上去怪癖,叫起来拗口,当属空前绝后的名字,只前,未曾有人去这样的名字,之后,也未曾有人再步其后尘。姓罕见名难认人又名声臭,没有担心历史上有重名了,此君可谓有了专利。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谈到我国古代的百家姓,最著名的就是这本编自宋代的《百家姓》,编者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位士大夫。虽然名为百家,实际上不止百家。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共收录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各个姓氏的排列次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为准则的。如它以"赵"姓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接着以"钱"姓,是因为钱塘一带有一个钱姓人建立的割据王朝,当地除了推奉赵姓皇帝外,还要接受钱姓王朝的直接领导。至于以下的"孙李周吴郑王"等姓,有些是皇太后的姓氏,有些是皇后、皇妃的姓氏,其身份之尊贵,也非一般姓氏可比。由于这些百家姓系按韵编排,每句4字,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因此流传极广,至今仍是妇孺皆知。

  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色彩,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如我国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大王朝,夏朝皇帝姓姒,商朝皇帝姓子,周朝皇帝姓姬,秦朝皇帝姓嬴,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元朝皇帝姓奇渥温,明朝皇帝姓朱,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在各朝皇帝当政的时候,其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另外,我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收揽人心,还往往把自己的姓氏作为特别的礼物赏赐给那些异姓大臣,让他们改姓自己的姓氏,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以此为荣。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只要翻一翻二十四史,几乎都能找到。 

  我国古代的贵姓不等于大姓,而大姓也不一定就是贵姓。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社会上特别重视姓氏,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的贵姓。如东晋南朝人尚"侨姓",其中以王、谢、袁、萧最为尊贵;江东地区尚"吴姓",以顾、陆、朱、张、虞、魏、孔、贺为大;中原地区尚"郡姓",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陇地区也尚"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皇甫为大。即使是出自边荒异域少数民族的北魏王朝,也受内地人的影响尚"虏姓",把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姓推举到尊贵的地位。而那些真正是人口众多的大姓,有时反而会因为地位低下而被人瞧不起。如《元史·顺帝纪》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蒙古族出身的宰相伯颜十分轻视汉人,于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上书顺帝,"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他仇视汉人可能是因为汉族人口太多的缘故,要杀的五姓汉人显然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他这一荒唐的请求,当然不会得到顺帝的批准。

  元代的张、王、刘、李、赵等姓以人口众多而著称,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始于元代,而是有其历史的过程。如刘、王等姓在姓氏制度形成初期就是次姓,经两汉时期的充分发展以后更是如此。至唐代,李姓又因是国姓而人口迅速增加,从而跃至著名大姓的行列。除此而外,其他一些大姓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到宋代时,由于我国人口已达到了相当的数量,加上保存至今的资料也较充分,以致为人们研究当时的大姓提供了许多方便。因此,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我国现在的姓氏人口比例及其分布格局至少在当时就已经奠定,当时大姓中的前100家也基本与当代的情况差不多。尤其是排在前7位的姓氏,宋代是王、李、张、赵、刘、陈、杨,当代是李、王、张、刘、陈、杨、赵,姓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顺序上的差别。同样,包括上述7大姓在内的前18大姓,即王、李、张、赵、刘、陈、杨、吴、黄、朱、孙、郭、胡、吕、高、宋、徐、程,所占人口比例都在1%以上。这种格局,也与当代19姓占人口1%以上的情况极为近似。所以有关专家得出结论说,我国当代大姓及其分布格局至少是在宋代奠定的。也正因如此,元朝宰相伯颜要杀5姓汉人,显然也正是因其人口太多、分布太广,以致可能为其统治造成隐患的缘故。

  明代关于当时大姓及其分布情况的资料也较为完备。根据近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当时各姓人物的统计,明代人口较多的大姓有10个,依次是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由于这一统计是建立在各姓著名人物数量的基础上的,如果姓中著名人物较少,其在大姓中的排名就有可能后延,因此还不具有普遍意义。此外,明朝初年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根据当时户部所藏的户口名册,模仿宋代《百家姓》体例,编成了《皇明千家姓》。这本《千家姓》共收入姓氏1968个,其数量超过宋代《百家姓》的4倍多,编排形式仍是4字一句,以韵相排。其开头几句是"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同样是把当朝皇帝的姓氏放在首位。

  据有些学者研究,我国清代有5大姓,即陈、李、张、黄、何。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自审订了一种百家姓,后来定名为《御制百家姓》。其中开篇几句是"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政,游夏文章",这里没有把清朝的皇姓放在首位,而是以汉人的"孔"姓开篇,目的是想以孔子及其思想收揽汉族人心,以换取他们对大清王朝的支持。显然,尽管没有像宋、明两朝那样"尊国姓",但同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当然由于它在编排上过于艰涩冗长,因此也与明朝的《千家姓》一样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最后更新[2013-9-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