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周作人谈阿Q》
     阅读次数:115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作人谈阿Q

周作人谈阿Q

2013-08-09  
编辑:资讯编辑    原创作者:田欣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岳麓书社钟叔河先生所编《知堂书话》(下)收周作人《关于阿Q正传》一文,包括“引言”和“本文”两节。“引言”谈及《阿Q 正传》发表后曾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收在晨报社初版本《自己的园地》里,“那时我正是乱谈文艺的时候,有些地方说的很不对,那是当然的事情,但当时经过鲁迅自己看过,大抵得到他的承认的。”这是周氏惯用的笔法,话总要说的委婉,可骨子里毫不示弱。“引言”还特别谈及《呐喊》出版后受到创造社成仿吾的攻击,成认为只有其中的“不周山”还好,又说这小说集是他兄弟所编,应该是很好的云云。因此鲁迅在《呐喊》再版时,“特地把《不周山》抽出,不留在里面”,而周作人自己则在再版《自己的园地》时,为避嫌疑将这篇谈阿Q的文章抽出。这就是半真半假之言了,鲁迅所为自然是反击,周作人却是托故成君以解决自己的“不想多说”了。事实上周氏兄弟都是以硬碰硬的人物,绝不会因此有相反的举动。真实原因当是《自己的园地》再版已是“兄弟失和”之后,周作人心怀绝决,不愿文集中再有兄长的名字了。“失和”后两人互有攻伐,然而鲁迅不失宽厚,周作人则甚为刻薄,对兄长极难释怀,冷嘲热讽颇多不可理喻处,不过在这些文章中两人都根本不提及对方的名字罢了。及至1936年鲁迅病逝,周作人又似乎恨意消除,追思之心满怀。事实上周作人对鲁迅态度的转变并非始于解放后鲁迅地位高升,而正是在鲁迅去世后,他连写纪念文章接受记者访问,对乃兄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鲁迅去世时周作人在北方文坛地位正如日中天,若非对兄长旧情复燃,实不必如此。当然对当时“左翼”对鲁迅的热捧感觉受不了,也是一个很大的动因。
  “本文”则是在《阿Q正传》发表不久所写的那篇评论文章了。周作人此后谈阿Q的文章有好几篇,但大多以阿Q为箭垛子,意在挖苦鲁迅的“投机”和所谓普罗文学家的“善变”。而这篇写于1922年的文章却属于周氏所谓的“正经文章”,这篇谈阿Q 的文章无疑是其精心之作,意在为鲁迅揄扬。谈到阿Q的形象时说:“他像希腊神话里‘众赐’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括对于生命幸福名誉道德的意见,提炼精粹,凝为固体,所以实在是一副中国人坏品行的‘混合照相’。其中写中国人的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尤为痛切,因为我相信这是中国的最大的病根。”这些话说的都极有力量,其实也为正确评论《正传》定了一个基调。不过对于小说的艺术性,周作人则未做肯定,只是说明其笔法的来源。周作人在一篇谈阿Q原型阿桂的文章中曾暗示性地提到鲁迅写小说时的“戏剧性”,这在周作人看来是幼稚的,其实是周氏自己不懂小说技巧,缺乏想象能力而已。但也有不为人知之处,如鲁迅谈到阿Q之死是因为孙伏园离京,对每周连载已经不耐,想早点结束,因此将阿Q枪毙,而周作人则提到了只有他所知道的秘密:“由于作者对于死罪犯人沿路唱戏大家喝彩的事很感兴味,借此可以写进去。”
  不过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在结尾处,正是在这里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显示出了实力。如云“只是著者本意似乎想把阿Q好好地骂一顿,做到临了却使人觉得在未庄里阿Q还是唯一可爱的人物,比别人还要正直些,所以终于被‘正法’了,正如托尔斯泰批评契科夫的小说 《可爱的人》时所说,他想撞到阿Q,将注意力集中于他,却反将他扶了起来了,这或者可以说是著者失败的地方。”这几乎是否定性的说法,因为照此思路,则阿Q就不再具有民族代表性,而是一个孤立的独特人物了。不过这是真将阿Q当未庄的农夫对待了,因为阿Q表面上确实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农民,但是,他的固有精神即是所谓“精神胜利法”,却是中国知识分子自我安慰的法宝,被作者装进了阿Q的大脑,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应付着恶劣的环境。在“本文”中,周作人谈到,“在连续登着的时候,知识阶级一时轰动。有许多人以为某一段仿佛是骂他自己,有的也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确实也很有自知之明。

最后更新[2013-9-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