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试题下载
>
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29年后,我们终于看懂了《推销员之死》》
阅读次数:96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9年后,我们终于看懂了《推销员之死》
29年后,我们终于看懂了《推销员之死》
期号:《看天下》2012年第12期
谁杀死了那个美国人
● 本刊特约撰稿 张莹莹 本刊记者 喻盈 / 文
1983年,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到中国排演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苦恼于如何让中国观众理解“推销员”与“保险”;201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排这部经典戏剧,“推销员”却成了一面镜子,人人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
威利·洛曼死了。
话剧的名字《推销员之死》早已注定了他将在帷幕拉上前与世界作别。这个老推销员的葬礼上只有零星的几个人。他一辈子骄傲于自己的好人缘,曾坚信所有认识的人都会乐于到他墓前献上一朵花,现实却是一场嘲讽:连他的死亡,都是一场失败。
一束追光下,他的太太琳达仰天大恸:“我们自由了!”她拿着威利·洛曼用主动死亡换来的保险公司赔付,刚刚还完了房子分期付款的最后一笔。洛曼一家终于完全拥有了这幢房子,却再无可以团圆的人。
这注定是新版话剧《推销员之死》里,最让中国观众共鸣的一幕。掌声雷动。前排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一面拍手一面颤巍巍站了起来。演出结束,甚至有观众抱怨:关于“房事”的批判这出剧干吗一笔带过,不更多更狠一点?!
绝不会再有人说看不懂。即便这出阿瑟·米勒的经典话剧,不乏舞台上的超时空穿梭与精神分裂的呓语,人们还是言之凿凿地对号入座:威利·洛曼就是我们中的一个。
而1983年,当《推销员之死》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时,人们却百思不得其解:什么是分期付款?为什么一个挣扎痛苦如威利·洛曼的loser,会住别墅、开汽车?一个人为了钱不择手段,那么他算不算死有余辜?新华社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部戏的理解程度,它这样写:“《推销员之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垄断。”
在中国复制“美国梦”
《推销员之死》与中国的渊源,始于1978年。当时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在阿瑟·米勒访华时向其发出邀请,希望他有机会为北京人艺执导一部戏。1980年和1982年,曹禺、人艺导演英若诚分别访美,两次拜访米勒,终于将此事敲定,米勒选择将他的成名作《推销员之死》带到北京 。
英若诚翻译了剧本,阿瑟·米勒亲自来华执导,1983年5月7日,该剧在首都剧场首演。据说,这是文革后在国内舞台上上演的第一部外国戏剧。
实际上,这时候距离阿瑟·米勒的剧本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34年。1949年他用《推销员之死》击碎“美国梦”的外壳,反思弥漫商业帝国的成功热病,震动美国剧坛,并因此获得美国戏剧托尼奖和普利策奖。
戏中那个整日絮絮叨叨、夸夸其谈而又十二万分信仰勤勉与冒险的威利·洛曼,干了一辈子推销员,向客户推销商品,向两个儿子推销发财的信念。他曾坚信两个儿子会在商海中大展宏图,结果却是在自欺与自负中奋力打捞前途暗淡的绝望。他与两个儿子的关系纷乱如麻,他们的“失败”,使他同时背负失望与自责,直到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死比活值钱,便弄死自己,把它当做送给家人的最后礼物。“追求物质成功使他丢失了基本和真实的本性,他不再有能力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和自己真正代表的是什么,在这种意义上,威利卖掉了他自己。” 阿瑟·米勒这样写。
而1980年代初中国的现实却是:商业文明已消失了30年,人们刚开始挣脱计划的枷锁,“保险”与“推销员”是需要注解的新名词,同时它们又意味着前卫与冒险的诱惑。1983年的美国《新闻周刊》曾断言:“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没有一个推销员!”事实上这断语并不准确:那一年四川的刘永好每天背着大包去新津附近的县镇推销鹌鹑蛋;深圳一个叫王石的年轻人正在倒卖玉米;超过十万个温州人在全国奔波,推销产品——没有花去太长时间,这些人的名字便被与“成功”、“先富”勾连在一起。对资本的追逐刚刚萌动,何来反思?阿瑟·米勒心怀忐忑:“我怎能指望把中国人记忆里本不存在的一种生活认识创造在舞台上?”
结局并不糟糕。《推销员之死》在1983年的北京连演50多场,场场爆满,成为人艺里程碑式的作品。只不过记者采访时每每这样提问:“这部戏有何寓意?”而被采访的阿瑟·米勒也总是语焉不详,事后英若诚撰文回忆:“阿瑟·米勒先生今天不大愿意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这里面包括某些美国人士公开提出的担心,即中国人会不会利用这个戏做反美宣传,给美国社会抹黑?”
每个人都成了推销员
29年后的2012年,人艺重排《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当年的忐忑与顾虑已恍若隔 世。
新版《推销员之死》导演李六乙直接把它当做中国现代戏来排,扮演威利·洛曼的丁志诚说起台词有美国腔又有京片子味儿,让这场“美国梦”在京城落地。演出海报上的天空与地面铺满摩天大楼,玻璃幕墙的反光让人眩晕,从正面看这是北京国贸CBD,而如果倒过来,纽约曼哈顿的夜色便在楼群中显影。
李六乙的舞台设计,完全摒弃了阿瑟•米勒剧本中原有的详尽指导(他甚至在剧本里规定了洛曼一家厨房用具的牌子),没有房间的仿制、复原,只有一道倾斜的墙把舞台劈开狭窄的一角,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权作全部家当。这是中国戏曲美学中的“空”,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故事背景弱化,无关时代,无关国度,“把人名换成张三,把纽约、新英格兰换成河南、天津,这个戏照样能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当时当地。”李六乙说。
威利·洛曼能够代表的已不再仅仅是推销员;又或者,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已无法跳脱推销员的身份,买与卖成了主旋律,成功的热望像一场疫病席卷全城。
当《推销员之死》成为一面镜子,人人都从威利·洛曼身上照出了自己的卑琐、困顿与焦虑。这时候,李六乙替阿瑟·米勒重新问出了29年前我们没能听懂的问题: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到底如何评判?“中国人过去不管信的是什么,总觉得生命有价值,现在我们对生命没有认识了。”
最后更新[2013-9-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