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文章转载
文章标题: 《张旭东教授讲座:“美的研究——黑格尔艺术哲学阐释”》
     阅读次数:157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旭东教授讲座:“美的研究——黑格尔艺术哲学阐释”

(堂按:有人把语文教学研究区分为语文哲学研究、语文美学研究等等。一般而言,这样的区分是有道理的。但是,一方面,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美学的思考就是哲学思考的一种,所以所有哲学家都是美学家,反过来,所有美学家也都是哲学家——这个看看中外美学史、哲学史就知道了。另一方面,美学也可称为“艺术哲学”。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艺术哲学》,最初是他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黑格尔也曾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我国著名学者张旭东教授有题目为“美的研究——黑格尔艺术哲学阐释”的讲座,国内学者还出版了标题为《走出艺术哲学迷宫——黑格尔<美学>笔记》的专著。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文教学美学的思考也就是语文教学哲学的思考,“语文教学美学”也就是“语文教学哲学”。)

 

张旭东教授讲座:“美的研究

——黑格尔艺术哲学阐释”(第二场)整理稿

源地址:http://zhan.renren.com/pkuppe?gid=3602888498025467508&from=sina&checked=true

 

今天的内容特别多,所以中间就不休息了。而且我们发现下面还有课,所以也就不拖堂了,也不多重复上次的内容。

上次讲到一个关节点:艺术和人的整体性的实现。这个整体性是我们为自己确立一个形象,处理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等等一系列对立,所形成的一个打通的整体。这需要了解内部和外部,也只有这样的整体才是一个主体。

还有一点大家要小心:随着人自身的不断扩大,人和自我、人和他者的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的关系和内在的分裂是另一层实在。人需要在自己生产的世界中成为主人。这样相嵌的存在和在其中对自己与他者疏离感的克服,是艺术的目的、自由与创造性。

 

很多同学会觉得我们上一讲似乎没有怎么谈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美本身是一种常识,没有什么好谈的,只有当我们向深处挖掘问题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美。

很多同学很喜欢艺术,但却对讲授艺术理论的书籍觉得无聊。因为当对美进行探讨时,大家往往会作茧自缚,似乎政治、宗教等等活生生的人的冲突并不进入美学的小圈子,而只关心它们进入美学的那一部分,所谓的研究也不过是确定几个概念,进行一些分析而已。实际上,这样的作法与美离得最远。我们一开始讲述美的时候,就要确定一个理念:艺术的存在,就是克服对人的禁锢和各种各样不自由的可能性。所以,如果我们把对美的研究束缚在狭窄的一个学术分工范围内,反而并不是美所要求的。

 

一、作为劳动的艺术

美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其实是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人在心灵中的自我再现。但这绝不意味着美就是只为自己,黑格尔批判的恰恰就是当时德国浪漫派只为自己而艺术的“美丽的心灵”。

在黑格尔对于美的概念中,艺术理论、批判和哲学都成为了广义的人类劳动。与大家通常认为的劳动是物质实体的生产不同,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类劳动的基本形态之一。如果不理解艺术,就不能理解劳动。劳动是不断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使人的潜能得到展现,并成为自己生产的物品的主人。这恰恰是回到人本身,而不是离人越来越远。

现代性的冲突和劳动本身在现代社会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劳动分工,每个人都依赖于他者,自己也异化为工具,作为大生产的一部分,正像《摩登时代》展现的那样。即便人不从事物质生产,可是在官僚机器中的人也会异化成为工具。艺术,就是对现代劳动的克服,也是对劳动本身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那么,艺术和一般劳动的关系是什么呢?艺术是感性的,有鲜明的形象、自律性与自由。大家因为知识脉络上的原因,觉得黑格尔很晦涩,但他讲的是很基本的问题。艺术的感官触及形象,只是呈现在感官形式和审美过程中,不涉及全面改造世界,也不考虑GDP。这样,它反而保留了自身主体性和本质关联,能够把本质中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个性都发展到极致。我们在现实中可能遇不到艺术作品中的人,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就是因为艺术把个性推到了极致。艺术不及物,却能够把内在主体中包含的理性和真理性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我们在任何非审美领域都无法达到艺术所带来的这种愉快和满足。当然,审美愉悦是一个大的概念,包含着恐惧之类的情感。就像体育一样,以游戏性的形式,满足和展现了人们的攻击性和对抗性,这样的形式达到极致时,采取了有组织的、无害的、非功利性的对抗,而不是战争。

艺术关切到整体,却同时是整体性的一种特殊形态。我们一定要把握到这一点,否则就会把艺术问题单纯当做个人的小感觉,这样格局太小。需要记住,艺术作为整体和思想的对象是和人们的意识、劳动和自我实现套在一起的。

 

二、作为生产的艺术

创造性(Productivity),指人依靠什么样的对于自己和外界的塑造性能力,所能够带来的一些新的东西。创造性和生产性紧密相连。

生产性的第一个层面是认识。

艺术根本性的认识功能不是接受和传播信息和材料,不是像应试教育一样,把知识贬低为信息。知识有远为丰富的含义。

认识,首先是意识到自己,对于自我有所关照,意识到自身内部什么样的力量在激荡。这样的生命是对于自我是有感觉的。现在很多人生活得很麻木,可能是因为生活节奏和安排的问题。而艺术的首要功能就是对于自我内心活动的体察。黑格尔归根结底是一个非常生气勃勃的思想家,看了他的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如今很多论文过度学术化,触摸不到问题的实质。黑格尔始终面对着很基本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人在近代工业化和个人主义下,面临着近代和古代非常深刻的分野。黑格尔处在这个当口上,始终在思考什么是近代,什么是近代人和人怎么能做到真正的创造和自由,能与古人的辉煌相提并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认识自己这一点就变得非常关键。艺术,首先要心有所感,能够把自身的情感,通过高度的专注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凝固下来。日常生活本身是非常散漫,没有焦点的。本雅明比较了古代和现代的艺术,认为现代艺术的特点是distraction(走神),比如画廊中的艺术游览时,就像穿堂风一般。然而一旦我们全神贯注的能力丧失,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便会处于游离状态中。与之相对,古代艺术的特点是全神贯注,非常聚精会神。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内心生活才能浮现出来。如果我们不能聚焦,我们离自我存在的真实就会非常远。艺术就是通过真实的和非常有效的活动,以鲜明和确定的形式使得真实性得以确定。在创造和指认外界的过程中,确定了自己。如果大家和真正的艺术家相处,会发现艺术家的很多做法难以理解。因为艺术家看什么都是他自己。这和近代主体的确立,个人努力、自我的逻辑有着历时性的关联。但我们暂时抛开这些,认识到艺术家工作就是要求艺术家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工作需要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

黑格尔认为异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疏离,需要通过艺术来克服。能够在一切外在形象中看到自己。当然,这不是自恋意义上,而是创造意义上的。

第二个层面是实践,或者说实现的功能,这是认识功能的延伸。

内心的骚动不安和动荡需要在直接呈现于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通过改造外在事物来实现,这就要把自己刻在外在事物上,要在自然中留下他自己。并不是采用对抗的形式,而是要以艺术的形式来投影。大家在读黑格尔的时候,特别注意动词,而不是那些概念,要读出动感来。比如“外化”和“内敛”,在往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结合为一体。

这首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外在世界自我实现于人的世界中,成为真理。外界获得了自身的观念性,成为有目的和意义的存在,变成了实在和真理。这是黑格尔最基本的考虑。并不是简单地在外界中发现自己,而是以自由人的身份,更是以近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自由,消除外在世界顽强的疏远性。疏远性意味着怎么着它都不是你,不听你支配,不由你摆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自我如果处在这种对抗中,便是没有自由可言的,除非克服这种疏远性。黑格尔认为这种疏远性是好的,说明它有自己的实在性。你去收复一个没有自身实在性的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克服一个强大的对手,不是指肉体消灭,而是类似于吸收营养,丰富自身,这是一种辩证的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变得更伟大。但同时会意识到,自己又被别的东西吸收、扬弃,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环节,是为了更高东西的实现,而成为一个踏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实践过程的根本特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改变。

第三个层面是提升,拉上来。

在这种自我复现中,为自己和旁人实现了需要。这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关键的就是其中的既为自己,也为旁人。比如一个诗人写了一首好诗,但是用密码写的,这就不行。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外显,指的就是客观性。形式的自律性中有自然的持续存在。这与感性、形式和内在性紧密相关。

第四个层面是想象活动。

想象在黑格尔美学里是动词,描述动态的过程,指通过形象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满足了前面说的功能,是人类劳动的一种虚拟化和自律、虚拟、不及物的,但是又是栩栩如生、鲜明、确定、极端的形式。首先,这个梦是一个好梦,而且又因为有外观和形象的组织,可以一遍遍进入。

艺术作品是人的可能性的内心活动的外化,这种外化不触及外在世界,而只是触及到形象和内心,使内心处在活跃状态中。这不像内在“美丽心灵”一样只是想入非非和做白日梦,只是守住内心一点点东西,不和外在接触。艺术一定要走出去和外化,这样才有真正的内敛。如果只是守住内,最终是没有力量的,也不是艺术。说到艺术,我们首先要问,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外在世界,而且是用形象来推动的,显示出人类最丰富和深刻的旨趣。

艺术家的训练、禀赋,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想象的范畴里面才有意义的。黑格尔不是说艺术家都是不受束缚的天才,而是认为他们都是具体的人,做特殊的认识、实践和想象性的工作。当然,这也需要一些才能、禀赋,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艺术家。艺术家需要一种天生的把握力,能够马上把内在活动翻译为外在,并找到一种对象化的形象,供自己和别人可以直观、明确的观察。

三、艺术的终结

如果把艺术和美的问题,确立在普遍劳动和现代世界根本性矛盾的组成部分的话,我们对于艺术的终结其实就不会看得那么复杂,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直观和顺理成章的论述。

艺术能够把分裂的、局部的、矛盾的表现出来,凡是人所有的,都能提升为普遍的形象,其中有达到极致的绝望和纯粹的恶。而当艺术在所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后,我们会产生对于什么是生活的空前危机。因为艺术描述的具体形象太不一样了,这样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冲突、矛盾和撕裂感,自然会使得人们发问:什么是艺术的整体?

艺术的终结含义是艺术的多种表达在达到相对丰满的状态后,艺术对于自身产生了另一个相对更高的要求。艺术开始进行自我的对象化。也许艺术家不会考虑艺术的异化等哲学问题,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但当近代达到艺术的饱和之后,艺术自身自然就变成了关照和思考的对象。近代的知解力使得人工作品马上被当做客观作品,然后人们会试图寻找对于这种作品的新的结合和克服。艺术就这样随时随地在终结,又随机随地在开始。艺术的兴旺发达并不解决艺术终结的问题,因为艺术本身在提出的问题是艺术之外的问题。比如,我们面临杂多的流派,这些流派的思考本身若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就会遇到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学术和思考的终结就意味着学术和思考本身成为了新的关照的对象。人之为人,就是人在不断使得过去的成就成为有限的实体,并完成异化,由此寻找一种更大的综合和创造。五花八门的艺术使得艺术终结,成为了反思的对象。今天的艺术创作,最核心的创造性就在于这样的艺术批评。通过对于艺术的批评与解释,艺术将艺术自身纳入。比如现在的严肃的作家,必须是高度自觉的作家,是对于文学史有着高度认识的作家。

黑格尔将艺术和现代国家进行对比,这非常有意思。

黑格尔讲荷兰人民如何填海,驱逐西班牙,建立中产阶级共和国。其实,这样政治性的论述是理解美学非常重要的方面。近代国家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市民社会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私利的战场,看到了社会分工的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种族的冲突,那么国家作为理性人的社会组织的目的和理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其实就体现在使所有永远居于纷乱的多样化冲突达到了某种统一。这种统一并不是千篇一律、步调一致,而恰恰是在多样性的冲突和矛盾中承认法律作为准则,把社会的风俗、人情和生活状态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的伦理世界的基本秩序就成为了统一。黑格尔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和外在的整体性的冲突中来讲人的心灵的整一性。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包容,本身不是反理性的活动,虽然可能会以反理性的形式出现。

理性要求在相互矛盾中找到目的,并且知道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理性会问为什么,有没有更高秩序的可能。理性构建的秩序并一定不是古板、单调、排斥异己的,反而可能是充满张力的。将国家和社会作为类比,就在于这两者与艺术一样,都试图使得一切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实现。人类作为类能做什么,和人作为个人有能力做什么,在这两者任何方向和可能性上的结合,是对于艺术和国家都会提出来的问题。

两者还有一层相似性,就是两者都既需要一个为个别的满足,又需要一个较高的实体性的满足。实体,就是主观性把握的真理,这样的真理必须要在客观世界里面,通过冲突和矛盾能够坐实。单纯的外在和内在都不是实体,只有合起来才是实体。观念性来自于实体性。比如中国,作为一个实体,必须是所有中国人所能做到的。实体还有一个意义是,上帝意义上的目的,通过人的工作所能实现的天国。以此为参照,现在的一切都是将被克服的。实体,就是人的劳动的制成品和客观化。这保证了艺术作为实体,否则艺术就是一些人的白日梦而已。现在,艺术因为劳动,成为了人的第二自然,并且和道德、社会、经济都产生非常密切的关系

除了在一般意义上讲国家,黑格尔还以法律作为对照。在具体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有德性,是正派的人和好人,并却可能不是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源于思考,要主动意识到什么是职责和善,这才是道德的方式。职责是意志的法律,是人凭借理智的认识和判断、选择。近代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意志两方面的坚强对立。一方面是感性的自然性,即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愿望就想要实现。这在近代是很明显的,没有人能束缚他者。而另一方面,便是心灵性的普遍性,体现为上面说的道德律令和必然性。

对于我们现在认为的人世的功利性,黑格尔并不是一概否定。正因为现代的艺术涉及到强大的自我确信,每一个利益体都要实现自我的强大化。在艺术里面,感性的世界已经达到如此极端的个别性,但是艺术存在的更高理由是什么?正是这个问题带来了艺术的终结,反复地缠绕着美学界。

黑格尔的理论中有三个故事,首先是人的意识的发展(内核的哲学故事),第二是国家制度、法律伦理世界的发展(自由的故事),最后是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它有自己的历史。这是观念意义上的一种讲法,而不是发生的历史,英文是Narrative

    黑格尔对于艺术史的分析就此展开。古希腊艺术中,神的形象和人的形体结合得这么好,那么为什么后来人们要放弃雕塑,转而追求画?因为从现实的三维到抽象的二维,可以加入很多元素。前语言状态下,对于音乐的关注之所以后来转向文学,也是因为其能表达的经验、感觉更加符合艺术的逻辑,即能够展现人类的丰富性,这是前语言状态所无法做到的。

然而,正在大家为艺术的多样性而心驰神往时,黑格尔一盆冷水,说艺术终结了。

上面所讲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完满的内容和表现欲,同样是艺术终结的前提。在自身的真理性不能被穷尽的时候,它多多少少是神秘的,让人有顶礼膜拜的冲动。但是如果艺术已经做到极致,使得任何工作都是创造性的重复。艺术就终结了。

艺术的终结,不是好的艺术作品没有了,而是艺术本身不能再充实发展了。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的圆满和极大化。一旦当艺术变成客体,一旦我们看艺术的时候,开始想艺术本身的问题,艺术就变成了高度复杂化中的局部。我们不再从艺术里面获得指导性知识,甚至不再从艺术里面获得关于艺术的知识,转而向更远的地方瞭望。这是我们更上一层楼的表现,也是艺术的终结。艺术本身不能穷尽这些,尽管它本身也在完善。

艺术的确在蒸蒸日上,日趋完善,但是艺术形式本身已经不再能成为人类的最高需要。在现代社会,艺术不可能是唯一和最高的形式了。什么是最高的?这不知道,但是艺术肯定不是了。社会新的形式有了新的含义,需要理论和实践新的结合。对于思考的要求,和对于整体性的要求,已不再可能是由某一学科单独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近代的整体性实在太大了。

我们举黑格尔艺术史叙事中的建筑问题为例。黑格尔认为原始人眼中的神是如何降临到地上呢?首先需要原始人做准备,搭一个祭坛,这建筑就是神的房屋。在神找到家之后,还要为它找一个肉身。因为宗教其实就是社会,而神就是人本身,宗教试图使得人找到自己的神性。所以,人借助自己的身体来体现自身的神性,在希腊就表现为雕刻。人和神在一个身体里面。

其中的象征性的意义是,物质还没有被精神穿透。比如一块大石头,能够代表永恒、勇敢。人内在的光芒没有穿破外在的黑暗,这就产生了象征性。石头,变成了精神性的东西。绘画、美术精神性的东西甚至由于象征性太过于丰富,所以挣脱了现实认识中三维的束缚,变成了二维,音乐更进一步,是一维时间中的流动,而文学就是单纯的符号。然而,当精神过分穿透物质,带来了艺术的终结。

在艺术终结后,会带来什么呢?黑格尔认为重新的象征型化会到来。黑格尔的循环不是一次性的,他要在循环中揭示矛盾,揭示有限心灵和无限思考之中的矛盾。以此区分出艺术本身的矛盾。艺术的和谐,因其多样性,现在反而变成了冲突。艺术,这里反而代表了有限性,而对于艺术的思考代表了无限性。

最后,来谈一谈艺术的终结和再象征化问题与近代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劳动分工问题的关系。

在近代化充分展开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失去了独立自足性,富人和穷人都陷入对于关系的依赖。每个人都无法自给自足,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切构成自我的材料都来自外在。分工带来的后果是没有一个人能成为自己的主人。那些自以为创造和表达的,有多少真的是自己的?真的克服了与外界和自我的疏离性?不过都是借助别人,来讲述自己,更多的是幸福和虚幻的表象,人们还觉得自己很有想象力。

艺术的持久功能在于艺术要求全部是自己动手和打造,通过改变自己和外部的形象,将自己和外部扭在一起,产生新的自由和可能性。通过将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和对自己形象的克服,展现出艺术持久的魅力。它的作用与现代分工下产生的后果有关,它对于异化的克服不是技术性的,而是与人自我本身的逻辑扣在一起。人并不是工具,如果安于做工具,那就不多说了,和现在的讨论无关。

 


最后更新[2013-9-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