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涵洁
来源:半月谈网
提到非洲音乐,人们最先想起的,或许是南非世界杯上的《哇咔哇咔》主题曲,是比赛中人们摇旗呐喊所使用的乐器瓦瓦祖拉(Vuvuzela),或者电影《狮子王》里动物们随之起舞的悠扬、欢快的背景音乐。事实上,这些只是非洲音乐的一部分。独特的非洲音乐比人们想象的更绚丽、多彩,比多数人熟知的更奇妙、动听。
世界随之摆动
非洲音乐是一个囊括了多种音乐文化的集合概念,通常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音乐。得益于非洲大陆的地大物博以及多元的民族部落风情、各异的信仰,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光是乐器便有几十种。
在几十种非洲传统乐器中,打击乐器的使用最广泛,尤其是打击乐器中的鼓,被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此外,在部分祭祀、歌舞活动中也会使用沙锤、牛铃、弦乐器(如音乐弓、齐特琴、里拉琴)或管乐器(如簧管、号角和喇叭),其中有很多在外形与音色上与我国的传统乐器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出古老文明所共有的历史沉淀感。
非洲音乐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舞蹈、火祭、戏剧、面具、巫术等,具备了各种功能。人们时常说,“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从非洲的音乐中可以看到舞蹈的精彩,从舞蹈中又可以听到音乐的美妙……”非洲音乐以其明快的节奏与狂热的情绪,激发出强烈感染力,将听者带入其中,令人情不自禁地闻歌起舞。
非洲音乐以“节奏”(特别是“多线条节奏”)为灵魂。节奏不仅主宰了音乐、歌舞等表演形式,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生活,有人甚至评论道“如果从空中掉下两个黑人,那么,他们的跌落也是按节奏的”。联想到享有盛名的美国黑人爵士与饶舌音乐,再想想歌舞剧中黑人舞者的明快而敏捷的步伐,或许这些天赋与生俱来地潜藏于非洲的血脉中。
非洲音乐不单是为音乐而音乐,它是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传统祭祀、宗教信仰、祈福求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大到国家,小到村庄,社会的大小群体中都缺少不了技艺高超的乐师,他们往往很受族人的敬重。
非洲音乐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群体性。曾有研究表明,非洲人的音乐观是“参与才有意义”。无论是早期的仪式性音乐,还是近代以来的群体性表演,每个人同时承担着观众与表演者的双重身份,没有人是单纯的局外人。演变至今,便形成了“鼓圈”“因鼓而聚会”的文化。其群体性还体现在“多线条节奏”上。非洲音乐极少采用单一的独奏方式,大部分采用合奏、齐奏的复调,强调不同乐器、同一乐器不同音调间的和谐与配合原则。
乐句忠于内心
与严格的创作流程不同,非洲音乐更加富有即兴性与随意性。人们很少能够看见非洲音乐家埋头书写乐谱,也很少看见他们严格地遵照曲谱一点不差地演奏或歌唱。他们更多的是随性而为,将心中的情感即时抒发在旋律中。在非洲,一个只是精于演奏的乐手还不能称得上优秀。真正一流的音乐大师,不但要全盘把握每次音乐与舞蹈的表演质量,也要掌握观众与现场的情绪,彼此呼应配合,才能达到绝佳的演出效果。
坚持传统的口头流传方式,而非诉诸书面传承,同样是非洲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的北非不同,长久以来南部非洲没有文字,因此音乐承担起了讲故事与传承历史的功能。早期的非洲鼓乐也是即时的、对真实情感的抒发,对于演奏者的文化修养没有很高的要求,也不在意语言辞藻的使用,唯一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将情感真切地传达到接受者那里。正因如此,鼓乐文化十分贴近大众生活,也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与广泛传播。
但是,口头传承并不意味着培养乐师更加容易,相反,与书面传承相比,口头传承对乐师本身的素质与培养过程的要求更高。传统意义上的非洲乐师培养为子承父业,采取极为严苛的学徒制。继承人从小就通过聆听、观察、练习和记忆来全盘学习演奏、歌唱、舞蹈、巫术与仪式等科目,以便真正掌握音乐的技能。
当然,口头传承难免会带来经典与传统曲目难以保存的困难,目前很多西非地区的传统音乐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少数曲谱化的歌曲得到了保留。曲谱化的方式包括多线谱、英文字和点、方格符号。
鼓是音乐之魂
如上所述,非洲音乐的灵魂在于非洲鼓,它的声音深厚有力,清脆嘹亮,节奏明快,技巧简易但音韵动人。非洲鼓乐几乎具备了非洲音乐所有重要的特质,包括强烈的节奏感、口口相传的教学形式、即兴式的创作方式与参与式的音乐理念。
非洲鼓拥有漫长的历史,其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2世纪。传统非洲鼓乐出现于礼仪(如婚礼、歌颂母亲、洗礼、战争、祭祀)和庆典(月圆、丰收)中,为舞蹈和歌声伴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仪式性作用。诞生之始,非洲鼓乐并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常和歌谣、舞蹈与村落活动融合在一起,后来才渐渐独立出来。最有名的非洲鼓是“金贝鼓”(Djembe),其名字来源的俗语在巴马纳语中,正是“所有的人召集在一起”,强调与会者的共同参与。
非洲鼓初次登上世界舞台的时间比较晚。上世纪50年代,由几内亚人领导的非洲舞团的世界巡回表演,是首次在非洲之外展示非洲鼓。然而,接下来近30年时间,非洲鼓仍然只是被爱好非洲音乐和舞蹈的圈内人士所了解,在唱片行业中难寻踪迹。上世纪80年代末,非洲鼓进入异常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场浪潮中,来自几内亚、马里与塞内加尔的国际舞团一马当先,频繁地出国表演,其他知名非洲鼓手开始发行个人的非洲鼓独奏,或者具有非洲鼓乐元素的专辑。一时间,非洲鼓乐老师的数目快速增加,市场上开始出售量产而非手工制作的非洲鼓,观众群体也急速膨胀起来。
在中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便出现一批介绍非洲鼓、非洲音乐的文艺作品。随着中非交往的深入,聆听非洲音乐、欣赏非洲鼓的魅力,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非洲文化,与非洲建立更真挚的友谊。(王涵洁)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gjgn/bl/201388/4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