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梁青频道
文章标题: 《梁青:广州市“百千万”南通之行教育印象记》
     阅读次数:225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青:广州市“百千万”南通之行教育印象记

回望“教育”来时路

——广州市“百千万”(2013)南通之行教育印象记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江南,我自然是去过的,为那小桥流水人家,古镇亭台楼阁,为那西湖烟雨,园林雅韵,还有那青石板,油纸伞,乌篷船……这一切,宛若一帘温润清丽的梦,久久萦绕于心。

然而,作为教育人,仿佛在内心深处总还有一个梦,始终摇曳在彼岸,时隐时现,挥之不去,让人想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为了寻梦,我满怀期待来到了南通。都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可以说,此次南通之行,也是我在教育路上的寻梦之旅。

 

五天里,我呼吸着文化的馨香,踏着教育铺就的路,行走着,思考着,感动着,沉淀着,心里时时浮现着“教育”这两个沉甸甸的大字。

 

南通市教育局王笑君副局长对教育有着深深的情结。他在报告《南通名师培养之路》伊始,先提出了“名师是培养出来的吗?”的命题,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名师非自然成长,需要培养。”南通市就是要通过名师的引领带动全市教师,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水平,一切为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和成长。南通市目前要培养的是师德师风(人格)上有修养、学术研究上有建树、学科领域上有权威、教学风格上有特点、教学主张上有品牌、省内外有影响的新生代名师。

为了这样一个培养目的,南通市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名师培养工程”系列活动,取得了卓越成效。其中很多理念和做法引人深思,值得借鉴学习。如,名师培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名师培养需要不断激发培养对象的内驱力,从热情走向激情进而到痴情之境,这既是自我要求,更是自我超越;名师培养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个人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名师培养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受益的过程;建立优质的导师团队机构(行政管理类、专业指导类、规划咨询类、兼职辅导类、学术提升类)。

整个报告高屋建瓴,发人深省,为本次南通教育之行拉开了序幕。

王副局长不愧为教育专家,他深谙教育规律,始终站在教育的对面,和教育本身进行对话,不空谈,不花哨。在报告中我没有听到作为教育官员的那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听见的只是一位怀揣着教育梦想的真正教育人的执著情怀、朴素思考与大胆实践。

 

南通高等师范学院校长潘健教授以“谈谈教育科研”为题,做了三个小时的报告。他引用美国教育家罗杰斯的话“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开场,强调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而后提出了六个基本观点:1.科研有助提高教育质量,不因学术腐败和泡沫怀疑科研效用;2.科研可以丰富教学人生,不要一味地把做科研看作是苦行僧差事;3.科研必须设定一份目标,不使自己终日生活在虚无和失望中;4.科研其实谁都可以涉及,不要用想象或放大的困难来吓唬自己;5.科研应当具备一份从容,不让浮躁和急功近利阻隔前进的路程;6.科研应该植根现实土壤,不让好高骛远和大而无当遮蔽双眼。这六个基本观点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定下了基调,如果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能以此为思想引领,那么我们的科研观念效度就可以脱离感性水平,达到理性水平,甚至进入信念水平。潘教授还现身说法,结合实际给出了三种操作方略:厚积薄发,靠船下篙,标新立异。

潘教授的报告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却又亲切质朴,真挚坦诚,娓娓道来。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听后,感觉教育科研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有科研的愿望和意识,时时处处留心,善于抓住契机,教育科研就会自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王副局长还是潘教授,他们都以讲座报告的方式向我们勾勒着南通的教育理想蓝图。但是,一切言说必须回到现实才能得到检验,才会更富有生命力。所以,我们需要走进校园,走进老师和学生,这样才算走进活生生的教育。

 

终于来到远近闻名的南通中学了。接待我们的是语文特级教师许建平副校长。灰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深凹的眼睛,一副艺术家的潇洒模样。谈起通中的校史和概况,许校长如数家珍,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通中所有年级(包括高三)没有晚自习,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补课,所有年级(包括高三)不折不扣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体育、艺术、活动等课程)。许校长特别补充道:“一件事,你坚持三年,别人说你是傻子;你坚持三十年,你就成了特色。”我在想,面对当下轰轰烈烈的应试环境,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是怎样的教育坚守?这种坚守又来自怎样的教育思想和事业追求?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通中提倡“导学式”教学,以优化课堂教学。学校曾经顽强抵抗一些老师要求增加课时的呼声,这就迫使老师认真研读教材,研究课堂和学生,提升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量(频度、深度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经过反复的打磨钻研,往往一堂课的效率更高于两堂课甚至三堂课。

早在90年代,通中就开始推行“难忘教育”,由此又衍生出“难忘教学”“难忘课堂”“难忘教师”等序列教育。我们是不是要思考,究竟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怎样的课堂才能在学生内心激起长久的波澜?究竟怎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底永恒的美丽倒影?

当我问及“通中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高中,会不会有发展的高原期?今后的发展愿景是什么?”的时候,许校长从容淡然的回答令人肃然起敬。他说,学校应该是平静、平和的,教育不是产业,而是国家的事业,教师的职责是为国家培育、教养公民,我们只需要在符合教育规律的路上慢慢走,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路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成就他自己。语毕,听者沉默良久,但心灵却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喧嚣浮华的快节奏社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侵蚀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学校本是一方净土,最该是生命和心灵的栖息地。然而,多少个我们,为了那个分数,为了那个排名,趋之若鹜,放逐了自我,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离“教育”越来越远了?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夜以继日地忙碌奔波,追名逐利,竟忘记了教育的来路,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啊!

带着许校长所描绘的教育愿景带给我的欣喜与好奇,我深入到通中的课堂。

先是张莹莹老师主讲的高一数学课《二次函数在闭区间的最值》,再是孙晨老师主讲的高一语文课《想北平》。两堂课都朴素,都平实,都见通中学生的高素质。我想,这就是学校教育最真实的反映。校长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师生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最好践行者和诠释者。

回想之后流连于通中如诗如画的幽静校园,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走过每一条悠悠的校道,仰望着每一幅先哲的影像,都无不沐浴着“教育”的润泽。什么是润物无声?什么是教育的本真?作为教育人,我们今后该何去何从?……通中,在这里,静静向你诉说。

 

也许你会说,“百年通中,英才辈出”,这里有丰润的文化背景、厚实的学术底蕴、中正的道德文章,绵延的“诚恒”精神,这里就是人才的摇篮,精英的故乡,教育的标志。一所通中,不能代表南通教育的全部。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位于海门县的东洲中学。东洲中学建校不足30年,教育教学却已是硕果累累,无法尽述。这里仅以特级教师陈铁梅副校长的一堂美术课为例,略谈感受。

这堂美术课的课题为《故宫——凝固的音乐》。陈老师先以神思者乐团的作品《故宫回忆》引入,渲染情境,让学生记录音乐的节奏线(即音乐的心跳声);然后观看视频《故宫》,用“你到故宫看什么”这一问题,过渡到故宫的建筑艺术的特点;接着,依次从故宫的平面图、侧面图、近视图分别带领学生发现故宫建筑的和声之美、节奏之美、重复之美,进而得出“故宫的建筑思想是天人对应”的结论;最后,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结课。

整堂课构思新巧,设计流畅,师生感情融洽。特别可贵的是,教师那种把艺术打通的意识非常强烈,很好地体现了其“审美人生教育”的教学主张。换言之,陈铁梅老师用自己的教学主张引领着课堂教学,而她的教学实践又生动演绎了她的教学主张,这正好印证了王笑君副局长提出的南通名师的培养目标之一——名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从东洲中学展转来到南通一中,我将开始此行的重要一程——与南通市第十届园丁奖获得者、南通一中教科室主任、语文中学高级教师薛海兵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课题选自苏教版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

与名师同台,我自是不敢怠慢,甚至放弃了夜游濠河的惬意畅快,割舍了雨中漫步苏州的那份想往与眷恋。紧张的行程中,虽难以抽出相对完整的时间备课,但文章却在我脑海中时时浮现,我心里也常常在酝酿着教学思路。我希望把我的设计和南通名师的设计放在一起比较思考,找出其中的教学差异,并研究形成这种差异的两地不同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才是同台对课的意义所在。

薛海兵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绝对原生态的常态课,一支粉笔一张嘴,极其朴素自然。整堂课从大处着眼,分为三个板块: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小结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听薛老师的课,你能领略到名师的儒雅大气,从容温和,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我的课整体呈递进式,分为四个部分:引入:对话“四季”(大自然的四季)——展开:细读文本(从字词句段篇章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改动,揣摩品味语言、解读文本结构)——深入:认识作者(生平简历、创作风格、人生态度)——升华:感悟“生命”(改文章标题,体会题目中“我”的文学意义,引出本课主题“以‘生命’的名义——从张洁《我的四季》谈一种生命的意义”)。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却因事前缺乏对学情的掌握,而使课堂几度陷入“沉思”状态。然而面对此状,我并没急躁慌乱,反而放松心态,保持镇定,随机做了适当调整,努力引导整个教学基本按照既定设计展开。我暗暗提醒自己,这种“启而不发”的课堂状态中恰恰充满了教育的契机,它反而很有可能成为我教育路上最特别而又宝贵的收获,我应当珍视之,积极反思之。课后,薛海兵老师发来短信鼓励我:“非常感谢梁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课堂,细腻、逐层深入,善于调动学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我知道这是一种包容,一种激励,一种鞭策,我将以此为目标,不断修炼自我,超越自我。

我事后上网一查,深感荣幸的同时又大为汗颜:薛海兵,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参加省市教学比武获一等奖10多次,参加省市优秀论文评选获一等奖10多次。现主持薛海兵名师工作室,主要研究并推广格调语文教学主张。有这样的名师和自己同台对课,夫复何求?我要向薛老师学习,向南通学习,向江苏学习!

 

如果说,王副局长和潘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看到南通教育的美好蓝图,通中、东洲、一中给了我们生动的教育生活,那么李庾南、李凤两位著名特级教师的深情报告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将生命和灵魂倾注教育的撼人心魄的力量。你可曾亲见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依然涌动着青春气息的动人风采吗?你能想象出一位年逾古稀、历经岁月风刀霜剑磨砺的老人至今仍站在三尺讲台授课而焕发出的奕奕神采和沉淀出的优雅迷人的气质吗?“二李”的动情讲述让听者唏嘘慨叹,几度感动流泪,这讲述似乎在庄严宣告着:这是为教育而生的生命。我从中领略到亮丽珍贵的风景,触摸到鲜活勃发的生命,收获了执著坚韧的精神,见证了真正美好的教育;我明白,这是生命的境界,也是教育的境界。

 

五天的南通教育学习考察结束了。上至教育官员、大学教授,下到中学校长、著名特级、一线教师,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内心澎湃着教育情怀,他们幸福着教育的幸福,他们是真正的教育人。

南通教育这棵大树的一枝一叶,拂去我心灵的尘埃,给我的教育生命以滋养。在南通的每一天,心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阳光。感谢南通,难忘南通!

 

江南,我来过了。我的梦里,依然有那小桥流水人家、古镇亭台楼阁,有那西湖烟雨,园林雅韵,也有那青石板,油纸伞,乌篷船……但这次来过后,萦绕我梦里的,更有一群在教育的桃花源里慢慢走着的教育人,他们披蓑戴笠,默默耕种着,劳作着,他们用生命在蓝天在大地书写着“教育”,静静地,淡淡地,悠然自得,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知道,我的教育梦将徜徉在江南潋滟的柔波里,我愿由此继续前行,再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说明:作者为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骨干成员,曾发表多篇研究语文味论文。)


最后更新[2013-10-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