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老师、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龙岗区平冈中学的王晶,很荣幸程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交流高考备考经验。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早规划 细落实 敢放手 育高分——我的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经验谈》,希望通过与大家分享经验,在交流中提升认识,共同做好新一轮的教学备考工作。
首先,谈一谈“早规划 细落实”。高考的语文备考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系统性、连续性的备考当然是从高三开始。但是,为高考而做的准备不是从高三才开始,规划要早,计划要远,要立足高一,放眼高三,三年整体规划,学期步步落实。高考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可以说是师生共同的追求和最大的目标,落实到切实的行动中就体现为日常教学的计划与安排。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学生文学积累的基础上,从高一下学期的文理分科开始,我就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主体内容、期末复习与高考的相应考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专题复习,如在高一下学期学期末我安排出三个星期的时间作文言文的专题复习、在高二上学期期末拿出两个星期的时间作现代文的专题学习、在高二下学期的中间阶段拿出一个半月的时间作作文专题训练,让学生的作文成型有体、由入格到升格。这种期末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强化了本学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对所学教材有了更深层次、更为系统的掌握,如文言文专题复习,加深了学生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在后期的学习中对篇目的把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支撑;另一方面,高考考点以专题的形式分布于高一下和高二一年的教学中,既各自独立成专题,又集中于高考的大目标之下,而这种提前、分解的复习方法既避免了学生集中复习时因知识点密集而产生的混淆与倦怠,又给足了学生消化、印证知识点的时间。进入高三之后,第一轮复习对我的学生来说已经是知识点的再巩固和再强化,没有丝毫的生疏感,而是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因为,真正的“第一轮”他们早已在高一、高二分步骤完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备考方法的前提和具体的落实,我认为并不是越提前越好,所用时间越多越好,这种提前与分解应不影响、挤占正常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应目的明确却又“润物无声”,否则过早的备考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倦怠、在行动上懈怠,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还是要以教授优选教材文本、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想进行以上专题复习,必须有一定的板块时间作保障,时间从哪里来?这就涉及到到对教材文本的优选问题。
高中每学期要完成两本教材的学习,每一本教材的篇目均在19篇左右,逐篇讲解、篇篇俱教必然疲于完成教学进度,且无所侧重。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借鉴我区教研员曹清富老师所提出的“教学文本最优化”观点,结合以往积累的实际教学经验,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如经典篇目独立出来详细讲,一篇课文用时一周亦不嫌其缓;次要篇目合并讲,一个单元两节课讲完也是常态;语文课上的不是进度,而是传播语文的味道,课堂上着重学生赏析、感知能力的培养,曾经一篇《春江花月夜》以分组自由诵读结合谈阅读感受的方式足足读了三节课,学生犹意犹未尽,并激发起全班学生阅读优美古诗词的热潮。备课时下足功夫,仔细斟酌筛选,尽可能的优化所教授的教学文本,在有限的课堂上,把最富有文学韵味和精神营养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吧。
而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魅力,渊博的学识、机智的语言、幽默的谈吐,都是最好的教学工具,总之,要有自己课堂的独特之处,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关注我们的学科、重视我们的课堂,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好这一科目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我们、认可了我们,行动上自然愿意听从我们、追随我们,学习好这一科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一堂学生喜欢的语文课一定是张弛有度、生机盎然、充满趣味的,可以是娓娓道来、可以是激昂慷慨、可以是欢声笑语、也可以是静默不语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无论是哪种情形,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抓住了学生的关注点、每个人都是专注其中的。尽管这一点,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它的重要性我已有充分的认识。毕业之际,学生给我的留言中最多的评价就是“您是一个特别的老师”,特别在哪里呢?特别在于的我的课堂上“题外话”特别多、讲课“跑题”特别多、上课特别能和学生开玩笑、上课能保持特别精神,反之则特别“危险”成为素材……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和关注点将教学内容“拉出去、拽回来”,将教材内容与此时此刻的生活内容、社会新闻相结合,教材内容才真正有了现实意义而“活”了起来,从学习的角度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由此生发和阐述出来的观点,无疑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在讲《时评两篇》时,课堂上我谈到了当时的新闻热点“让座”问题,并印发了与之相关的若干篇新闻报道,由于有切身的体会,这个话题在语文课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从传统道德、社会发展、心理、情理、法理、道理等不同角度对“让座”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审视问题的多角度考量、对问题的深入的思考,他们的讨论所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使我始料未及,在接下来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这次讨论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作文在思辨能力上完成了一次自然的“升格”,一次“成功的跑题”,让我们受益匪浅。文言文教学本是教材中“最枯燥”的部分,但是我的文言文课堂往往是笑声最多的课堂,对教材的优化处理,我往往选取最经典的篇目着手,先以逸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对文本进行精细的讲解。以兴趣为先导,把课文讲出“味道”,学生自然“唯马首是瞻”。高中三年的语文教与学都是在做备考,对优选教材的细致讲解是备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备考,对学生阅读视野的开拓是备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备考,形式虽多样,目的却一致,扎实的做好以上工作,定能顺利地完成高考。
接下来,谈一谈“敢放手 育高分”,高中学生课业繁重,我认为高考备考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准备不足,而是消化时间不够。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和有效学习时间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课下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极为有限,不能“抢”,也不“好抢”。所以,怎样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把课堂效率最优化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我大胆放手,备考阶段讲课很少,非必要不做统一讲解,四十五分钟尽量让学生分分都不闲,感觉很“累”,收获才充实。撇开高一高二的新授课内容不谈,以高三备考复习为例,我会充分利用好每堂课的宝贵时间,题目精挑细选、分门别类,做到典型选取、有效练习,训练方法而不盲目追求数量,不需要讲解的内容绝不讲解、绝不重复,很多文字类的材料学生的理解根本不成问题,他们需要的是记忆与消化。我认为,备考阶段高效率的做法应该是:课下做个最勤快的老师把好关、备足课、精选材料、优化学案;课上做个最“懒”的老师,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因为,一堂课效率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学生收获了多少,而不是老师展示了多少。所以,我曾和学生们开玩笑说:“勤妈懒闺女,懒妈好闺女。思维性的、技术性的问题我解决,体力性的、要自己动手积累的问题必须自食其力。”课堂上老师应该做一个优秀的交通警察,有条不紊、胸有成竹地指引、调度,让所有学生像马力十足的车辆一样“跑起来”,课堂的收获才能最大。不要替学生“开车”,老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休闲自得,却所记不多、收获不大。以早读为例,我校高三的早读为三十分钟,一般的情况是安排学生进行背诵或者是完成一套晨练题目,由于我的班级的背诵完成的比较早,绝大多数同学默写已经过关,所以早读我取消了背诵的内容,在思维最清晰的清晨进行题目训练,为了训练学生做题的判断力、专注度和做题速度,我的早读要求学生完成两套晨练题目,其间,时有时间的督促与评价干扰,学生在做题能力和心理素质上提升很大,第二个学期很多学生不但能完成两套晨练题目而且能外加一份默写练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提升,这对培育高分段都有很大的帮助。而紧抓课堂效率,不等于完全放弃课下时间,把订正留到课下处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又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课下的零散的时间,实现了“共赢”。对语文的作业的处理,我的做法是合理控制数量和时间,追求作业数量,不盲目追求进度,作业与学生“协商安排”,一定要在学生“可完成范围内”,在时间占用上采取“它(其它科目)增我减,它减我加”的方法,课代表作为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每天等多数科目在黑板上布置完作业后再进行布置,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保证了语文作业的完成和质量。语文科的高分层学生很不稳定,高分层的培养意识要从很早的阶段进行,对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多鼓励、多辅导,对他们语文学科的优势与不足要给与诚恳的鼓励与有效的指导,学习中没有什么比信心更有力量,特别是在他们的低谷阶段。
以上是我2013年的高考语文备考的一点经验和一些做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预祝各位同事在2014年的高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