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钱冰山频道
文章标题: 《《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冰山研究语文味的文章》
     阅读次数:162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冰山研究语文味的文章

论“语文味”教学的无限性

——以程少堂“语文味”教学实践为例谈

深圳市坪山新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  钱冰山

(此文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语文味”教学流派的领军人物程少堂研究员在《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一文中说“‘匠人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功底有限,视野比较狭隘,因此教学只能是“有限”的教学。这样教学的直接结果,可能许多学生的分数得到了“有限”的提高,但是语文的“无限”丰富性被简单化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被窒息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被扼杀了。教者虽有方,学者却无兴,如此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减弱和阅读能力的下降。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语文素质的下降。而‘文人语文’则在有限的时空中提供了语文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语文教学最终成为引导学生达到诗意栖居目标的桥梁。”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11年第2期)

纵观程老师“语文味”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其核心就是“人文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时空里呈现出“无限性”的特点。本文将结合其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别开生面的文化主题

程老师说“语文味教学是把教学当成作品一样来创造”。这里所说的“创造”就是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内容、写法教给学生的做法,强调语文教学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不再局限于一篇课文的主题就是语文课的主题这一思维,而是强调一堂课的主题,是文本主题和教师、学生生命体验的融合,是一种来自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主题。因而用别开生面的文化主题贯穿教学始终是“语文味”教学的创举,也是“人文语文”的标志。

   如《世说新语·咏雪》其主题为“千古文人世说梦”,李商隐《锦瑟》的主题为“中国古典诗歌美的四个代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为“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孙犁《荷花淀》的主题为“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诗经·子衿》的主题为“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论语》的主题是“孔子死了,但孔子还活着”、《离骚》与《逍遥游》的主题是“荒原中的舞者——屈原与庄子”。《沁园春·雪》的主题是《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                                                   

这样的文化主题,不仅折射了文本所涉及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教学者将自己在广泛阅读与文本、与作者相关、甚至表面看起来并没有直接关联而实际上却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资料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认知。这一认知既体现了文本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经历,更深入地挖掘了文本潜在的思想情感,即将文本、作者、文化和执教者自身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既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又烙印了执教者的人文情怀,从而将学习者引入更广阔、更深邃的空间,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雅的文化风度。当听众每次接触到这样的主题时,如沐春风,心灵之窗洞开。

二、主客观统一的教学境界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谈到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八章第三节《人生的境界》,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 491-495页 )

根据这一观点分析,“语文味”教学追求的是主客观统一的“天地境界”,教学过程中追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教师、学生、文本、教学内容之间和谐统一,师生(主要是教师)的主观情感(意,即生命体验)和所教学的课文中思想情感等客观之“象”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具有美感的教学境界。而别开生面的文化主题贯穿始终,为达到这种教学境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荷花淀》的教学中,程老师以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深入地讲到了文本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物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有别于传统教学孤立讲环境美、人物美、情感美之类的内容。执教者将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和自身对人生、生命等的思考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并在这样的意境中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素养。

这一教学境界还体现在教学中要有“我”。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无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纯粹单一地解读文本。“语文味”教学强调的是“不可无我”的艺术创作。“有我”的教学就是主张教师要把其个人的生命体验倾注于文本,不仅用教材讲述作者,更是用教材讲述教师自己。(参见梁青《“语文味”的“气”与“境”》,《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3年第6期)

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中,执教者不是仅仅满足于说明文的教学,而是结合文本中所蕴含的对英雄的歌颂和敬仰之情,结合对当下“反英雄”的现象的思考,发出“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的呼声,并从儒家文化入手,联系古今中外对英雄的定义和追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执教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对文本所具有的情感中。

正如程老师说“我讲课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课文的某种链接点。找到了,就是一堂滚烫滚烫的好课。一般老师教课文,很少联系自己内心的东西,只是讲别人的作品。”

三、 汪洋恣肆的教学内容

程老师喜欢阅读庄子的作品,在教学实践中追求一种“逍遥游”的境界。在每次进行教学实践之前,都是广泛涉猎各类相关的书籍达几十本之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继而形成创新性思想。这如同《逍遥游》中的那只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鸟,因而其课堂教学往往能够“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刘熙载《艺概·文概》),其教学内容既博又深,汪洋恣肆。当呈现给听众时,自然是“意出尘外”了。如教学《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从诗歌探析毛泽东的文化魅力和英雄悲剧的文化密码。“上片写景为什么写农村风光,而不写城市风光?”“下片评点历史上五位杰出帝王,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帝王李后主李煜、书法和绘画都有很高地位的宋徽宗?”这里面蕴含的是重视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思想,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有了这样的文化理解,这节课自然就有了不同的风光。(参见程少堂《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在《锦瑟》的教学中,执教者讲语言文字之美,有别于一般教师通过韵脚来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他不仅讲到了汉字所蕴含的情意与它的读音轻重和发声时开口合口的程度有关,他还引导学生赏析《锦瑟》的韵脚字眼的读音轻重与开合口程度,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这首“天下第一朦胧诗”所蕴含的复杂感情的基调——是一种历尽沧桑后虽不平静但有节制地审美性回眸,故情调悲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韵脚字眼读音轻重程度居中,发声时开口合口程度居中。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诗人是根据抒情的需要,根据字音的轻重,字眼的开口和合口的程度,来选择诗中字眼(特别是韵脚字)的。为了让学生体会作为拼意文字的汉字与拼音文字的美感区别,他还将《锦瑟》的拼音版与汉字版对照,让学生领略汉字作为拼意文字具有拼音文字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美。另外,程老师还从王蒙研究《锦瑟》、“玩《锦瑟》”的创新性写作入手来带领学生“玩《锦瑟》”,要求学生不增减文字,将原诗打乱顺序进行重构,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李商隐诗歌隐秘而巨大的“魔力”,激发学生阅读李商隐诗歌和中国古诗的兴趣,领略中国诗歌的特殊魔力。

四、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过程

著名学者叶澜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参见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语文味”教学实践主张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教学过程贯穿了执教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情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人性的温情、人格的体察、人情的关怀、人道的滋养和张扬,师生的思维与心境共同享受人文情怀的浸润濡染。

程老师在谈到《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时认为,《世说新语》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书中人物独特的个性是作品的内核。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内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呢?他跳出了一般人讲《咏雪》把谢道韫所用的比喻之妙作为教学重点的窠臼,而是结合《世说新语》一书的精神内核——人物的个性特征,设计了“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全课的核心问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城府很深、气量很大、率性而为又多情的一个人,他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细读与剖析。如“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从他的大笑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由于文章没写人物的性格特点,程老师通过补充谢家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揣摩。(参见许书明《程少堂教学艺术论》,《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7期)在教学结尾,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生活”来点明“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新语》”。简单的说《世说新语》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这种精神追求的传承性。这就激活了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达到了“讲出《世说新语》的味道”的目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文化细读”环节是最着意之笔。先从文化意义上简单讲了中国神秘数字“三”和“八”,如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周易八卦”等,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继而重点解读“玉文化”。“玉之质”,“玉之德”以及“玉”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意义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用汉白玉来做”的道理。最后,以“从‘英雄’一词的文化意义上来探求‘英雄’在当下的意义”作结,这不是传统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既从传统文化诠释“玉”“英雄”的内涵,又构建二者有内在联系的逻辑关系,让学生不仅是对此有了感性认识,而且能够唤醒心灵深处的“自觉”。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过程契合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的内核。正如著名学者朱良志所说的,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参见《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修订版)

五、仪态万方的教学方法

鲁迅评论庄子的文章“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程老师在“语文味”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仪态万方”的。

首先,语言品味手段丰富。一般语文老师教学生运用词语造句时,只是就事论事,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即可。程老师在要求学生造句时,则是将两个不想关联的词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连缀起来。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中要求用“瞻仰”和“挑衅”说一段话;用“峻峭”和“俊俏”说一段话;用“永垂不朽”和“天堑”说一段话。在《荷花淀》教学中,运用诗歌的语言形式来改变原文叙述语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意美。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一般语文老师教诗歌,在朗读时只是强调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甚至要求标注节奏然后朗读,而程老师在教学《你是我的同类》一诗时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变,要求学生改变诗歌原有的节奏感来朗读,进而对诗歌的情感进行认知。然后用“把玩诗歌”来贯穿教学过程。即变标题、变点睛句、变句子顺序,从而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欣赏诗歌美的教学方式。

再次,知识运用驾轻就熟。程老师讲课知识性强,既注重“知识启发”,也注重“知识引证”和“知识类比”。

在教学《世说新语·咏雪》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谢安和谢道韫两人的性格特点,教师将中西小说加以比较:西方小说注重心理描写,而中国小说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暗示心理。这里的“知识启发”,加深了学生对《世说新语》中人物描写方法的感受,对《世说·咏雪》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心理揣摩,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

为了了解谢安的性格特点,教师旁征博引,既简介谢氏家族中的后辈“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的地位,还用《世说?雅量》中的几个文段作为旁证来了解谢安这个人物。从而让学生明白“谢安是很有个性的”。教师有意增加了文本的宽度和厚度,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穿越时空,真实地感受人物个性化的精神生活。

在教学《诗经?子衿》时,教师为了讲清“青青子衿”这一细节的妙处,类比曹禺《雷雨》中鲁侍萍衣服上的“梅花”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丈夫耳朵后面的一个“痣”。在着重分析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后,程老师又荡开一笔,与学生一起联系《红楼梦》进行深入理解。课堂上师生关于《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人物内心情感表达方式异同的精彩对话,既让读过此书的学生回忆起宝玉挨打后两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一文学史上经典的细节,产生审美的心理愉悦,更让没有读过此书的学生激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第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程老师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归纳,并从教学意图、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文章顺序和线索、浮雕内容、碑文的理解、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如:“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汉白玉材料是否有特殊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等六个方面呈现出来,为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玉”和“英雄”的内涵,是这堂课所达成了一种创新的境界。整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传统教学中一般说明文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从文章和文学这样崭新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更重要的学生打开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美的窗口。

【注】文中所引课例均来自www.yuwenwei.net


最后更新[2013-10-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