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身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
既是流动的,其前后的流势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或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或山环水转,突兀显现。如万里长江,初为涓涓细流,聚而成河,汇而成江,江河蜿蜒,直逼峡口,似夔门激流,波浪汹涌,雷霆万钧……创造性思维的浪花跳跃、奔腾、四溅…….
那么,“高潮”是怎样一种境界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作家丁宁《愧疚》一文写了“父亲”的背影,当我再一次教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那一段时,我向学生读了《愧疚》中的一段文字:
那时,我爹在朝鲜手头拮据,为了把路费节省下来,给家多捎几个钱,已经三年不回家了。所以母亲谈及,格外伤心,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在以后的多年,不断忆起那个背影:一个中等个儿,头戴褐色毡帽,身穿深灰色的粗布夹袍,上罩着线呢马褂,肩上背着一个土色帆布旧钱褡子,出了家门,脚步匆匆……
自我四五岁的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在他的身后,一直过了东河大桥,喊道:“爹!过年你可回来呀!”爹仍然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那背影,那土色的钱褡子,直到变得很小很小,然后看不见了,我才扭转头哭着回家。
爹的这个背影,长久不变,直到他接近60岁的时候,我仍追着他过大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是那么挺直和硬朗,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那是多么悲凉的背影!当我懂得一点人生以后,我常想,有谁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啊!
此时此刻,课堂出奇的静:学生或悄然动容,或黯然伤心……是的,有时你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作太多繁琐的讲述,只要动情朗读一段文字,学生就已沉浸在一种人生况味的体验之中,他们沉思,感悟,回忆,联想,思维的潜流在内心激荡、奔涌。由此,我想到,有些人强调的“高潮”情绪体验的表象特征:激动不已、高兴万分、跃跃欲试、奋力向前……其实,万马奔腾,豁然开朗, 固然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然万籁俱寂,心领神会的“静场”,也不失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极致。白居易写《琵琶行》,那琵琶女演奏的“银瓶乍破”,水浆奔迸,“铁骑突出”,固然是她心潮激荡起伏的高峰,然而,对于听众来说,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寂寥,才真正显示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
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也是教学高潮的一种境界,它是情的体验,境的融合。
“高潮”也有其另一种境界。
课堂里,教学气氛热烈亢奋,学生群体情绪生动活泼,参与意识浓郁活跃,注意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迅速进入一种积极状态。记得教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在明确文章的主体部分的比喻本体内容之后,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我问:“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这些事物,同学们见过没有?”(学生回答都是:“没见过!”)
又问:“真的没见过吗?”(制造惊奇)
再问:“我觉得大家是见过的,想一想?”(略作停顿)告诉学生:“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那些达官显贵吃的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要用烟枪,而旁边就站着一位姨太太!”(学生情绪高涨)这样,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学生听得“见”,摸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鲁迅先生如此善用比喻,同学们同样能用,下面我们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选择、‘拿来’的,好吗?”(再次激发,学生跃跃欲试)
“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仅仅只有空气吗?”(“还有苍蝇、蚊子。”)
“怎么办呢?大家也学鲁迅先生,先说会有哪些错误做法?”‘(“有愤然关窗的。”)
“关窗的行为像鲁迅先生批判的什么?”(“孱头、昏蛋。”)
“还有错误的做法吗?”(“有不理睬的,像废物。”)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安上纱窗、纱门,既使空气流通.,又防止苍蝇、蚊子进来。”)
最后总结:“运用新颖形象、通俗易懂的比喻说理,使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同学们如能运用到文章写作中,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此时,课堂气氛炽烈昂奋,创造性思维的浪花撞击、迸发、跳跃、燃烧……应该指出,喧哗和热闹并不等于教学高潮,作为教学高潮的“常态”,它波澜壮阔,激动人心,但更重要的却是思维力的启动.想像力的翻涌和创造力的勃发。可以说,没有思维品质本质上的提高,就不可能说是高质量的教学。“高潮”作为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诱人,最动人心魄的教学环链,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更为苛划、直接。它既生动活泼,又神思飞越,是情的激荡,是智的开掘,更是能的升腾。
我们知道,“高潮”所呈现的表象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如何把握教学“高潮”呢?
高潮,讲究一个内容的选择。
一篇课文,内容本身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设置应该是课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是难点、重点、思维点、兴奋点。一句话是教学的目标、方向。明确方向,层层铺垫,因势利导,全力以赴,直逼高潮。《鸿门宴》一篇,刀光剑影,惊心动魄,选取“樊哙闯帐”一节,借助语言音色,神态表现,动作模拟,讲出其“忠”“勇”“威”“壮”“智”,就能在课堂里掀起层层波澜。
高潮,还讲究一个时间的把握。
课堂45分钟,何时设置高潮?开头处,中间处,结尾处?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亦要排除太晚。《威尼斯》-篇,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第一课时,讲读释疑,课到尾声时,推向高潮——作者盛赞圣马克堂建筑艺术的一段文字,创设出一种具体生动、令人痴迷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思、可闻可见,沉浸在无边的美的遐想之中。
高潮,要讲究一个方法的处理。
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高潮的处理方法当然有所变化。既可从课文的悬念、情感、线索、对比、想像、人物、情景、写法、意义等角度启发并创设“高潮”,又要灵活运用角色塑造、情景再现、议论阐述、设问激疑、引入例证甚至思维延展等方法引导和推动“高潮”的出现。人常说,“教无定法”,“高潮”的处理,何尝不是如此。
是的,一篇文章没有高潮,如同一个人没有眼睛;一堂语文课没有高潮,如同一个人缺少了灵性。高潮是使课堂教学立体的关键,又是课堂教学一定发展阶段的自然显现。高潮处理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