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12年前程少堂为省教学大赛深圳选手设计《项脊轩志》教案》
出处:原载《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阅读次数:119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年前程少堂为省教学大赛深圳选手设计《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与点评:程少堂

(原载《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2 品味文笔清婉而感情细腻的细节;

3 学习本文“一往情深,疏而不散”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

学习“一往情深,疏而不散”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计

层层推进,美读美析(为了感受文中深沉的感情,不串讲,以学生读为主,读、析、译、品、背综合运用)

第一课时(比赛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一、 朗读课文(8-10分钟)

要求读完之后,每位同学用一句话简要说说它之所以成为名篇的原因(先互相说,老师抽查,然后老师概括为“一往情深,疏而不散”,并板书这8个字。)

二、 析读课文(10分钟)

要求学生一边快速诵读课文,一边完成以下思考题,并将思考题的结果在课文上进行圈点批注。

1 第二段“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文章的文眼,试问作者喜什么?悲什么人,悲哪些事?

2 这么多人和事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如果没有一根红线贯穿,就像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是什么东西串起这盘散珠呢?(情) 

三、 译读与品读(15分钟)

继续品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把你认为最难懂的句子找出来,大家讨论。

2 你最喜欢的感人细节是哪个?请你有感情地读出来给大家听,用现代汉语把它翻译出来,并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感人的细节很多,这么多的细节看起来很散,因为以对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始终。) 

四、 背读(5分钟)

要求背诵最后两段。

小结:

A内容小结:传统上把本文主旨理解为是抒写对亲人的怀念眷恋之情和对家世变迁的感慨。但也可从人生哲学层次理解:如弘一法师弥留之际所言“悲欣交集”,即写人生的困境,写人的生存状况。即人生就是一个“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过程。

B、写作技巧:如果说读鲁迅的小说有一把钥匙,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读归有光的散文也有一把钥匙,那就是“一往情深,疏而不散”。希望同学们以后写作文时借鉴这种写法,写真事,抒真情。

(附:板书 ——一往情深,疏而不散)

 

设计者说:

这是笔者为参加2001年广东省高中中青年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肇庆)的深圳选手钱冰山设计的教学方案。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教出“语文味”。此设计起点甚高,它打破了串讲模式,不串讲,但遵循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即重点的字、词、句要落实。如何落实?以学生读为主,读、析、评、品、背综合运用。第一环节“朗读课文”,属于整体感知。要学生读后讲出成为名篇的原因,只是引导学生思考、说话,并不是要学生一定说对。但老师的概括一定要简洁、中肯,并以此为本堂课的教学思路主线。第二环节为“析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再“扎进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三环节“评”与“品”,进一步要求教出文言文的文体感和语体感,解决重点字、词、句的理解问题。但老师坚决不串讲,学生之间互相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点播一下,对集中在文章“亦多可悲”的部分的细节欣赏,也要教出文言文的语体感和文体感,即先让学生读出原文,再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它翻译出来,最后才是品味鉴赏。品赏时仍要扣住“一往情深,疏而不散”八个字。这一环节是重点,教师要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当学生不开口时要用教学机智去处理,不能飘过去。第四环节背读,主要是让学生先把最有名的句子背下来,结课小结有内容、有形式、有意思、有高度。最后一句强调写作借鉴(思维借鉴也是一种借鉴,不要每节课都表演“迁移”)。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实在的设计。

南头中学彭公瑾老师是一位颇有功底的语文老师,在肇庆深圳选手试讲现场彭老师对本设计评讲道:“如落实本设计,肯定得第一名。”赛后返回深圳,彭老师又在电话中对笔者说:“这个设计是这次比赛中唯一体现新教材新观念的设计。”彭老师的评价可能过誉,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附带说一下第二节课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1 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全文;

2 归纳重要的实词、虚词;

3 进一步讨论并体味这首“人生历程的悲喜之歌”的韵味;

4 比较阅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看看是否是“一往情深,疏而不散”。

第二课时设计有两意图:①坚持教出文言文的文体感、语体感来,强调背诵与重要实词、虚词用法归纳。②通过迁移阅读,强化对归有光散文特点的认识。

(原载《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

(堂2013年10月29日20:54:37按:这是12年前我刚做教研员不久,替参加广东省高中语文教学大赛深圳选手钱冰山设计的教案。我当时有事没有去做评委,不在比赛现场,抽签后,翠园副校长刘人云派车把我拉到肇庆写教案。设计这个教案时,我虽然做教研员的经验尚嫌不足,但程少堂特点还是显露无遗:一是设计思路较为先锋,二是语文味文化语文的特点鲜明,小结部分对《项脊轩志》主题的理解是全新的文化解读。我估计现在都很少有人这样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钱冰山素质很好,是当年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第一名,但一来当年他还年轻,比赛有些方面经验不够,二来省里当时主事的教研员见我有事没有去做评委,即采用不现场公布分数的方式,背后操作有意把钱压到二等奖第一名。钱冰山当然怎样讲都是一等奖水准。今天找出这个“古董”挂出。)


最后更新[2013-1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