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徐国年频道
文章标题: 《徐国年《中语参》发论文:事例如何转化成例证》
     阅读次数:198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国年《中语参》发论文:事例如何转化成例证

 

事例如何转化成例证

  深圳南头中学  徐国年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

教学设想:作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切合题意紧扣中心。学生如何处理自己掌握的材料,是使文章是否切合题意突出中心的关键。因此,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进行材料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目标:学会处理、转换材料的几种方法,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突出中心。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材料处理和转换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把握:事例与例证

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要用到材料。记叙文中的材料叫事例,议论文中的材料叫例证,事例和例证的作用各不相同,运用起来也不相同。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

一个昔日“黑帮老大”洗心革面成为五星级义工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徐立新,出身于湖南衡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3岁那年,父亲因为受人欺负而离家出走。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了,这个家庭很快处于破败的边缘,衣食不保、流离失所的生活使缺乏管教的他成为“问题少年”。

频繁聚众滋事让他成为当地“一霸”,打架斗殴和被公安机关拘留、罚款、劳教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

199210月,徐立新又一次因为打架被公安机关关押进监狱,而这一天,离女儿出生只剩下28天。

在囚车中,他亲眼目睹了妻子挺着大肚子追着囚车跑的场景,哭声震撼了他的心灵。在亲人的声声呼唤下,他那颗浮躁的心在高墙内渐渐平息。

这个自称在江湖中练就铁血心肠的男儿第一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为了尝试换一个生活方式,他决定靠着自己的双手劳动,支撑自己的家庭。

1997年底,徐立新离开家乡,离开那帮黑道上的“兄弟”,南下深圳发展。

初来深圳,举目无亲的徐立新四处找工作。钱花完了,他就睡公园,做搬运工、蹬人力三轮车……有谁能想到,他曾是“呼风唤雨”的黑帮“老大”?但刚开始的那段日子,徐立新过得的确很艰难,生活质量与之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初,徐立新在深圳拥有了自己的一家店铺。

20032月,徐立新路过华强北时被塞了一张宣传单,上面全是关于深圳义工的情况。于是,通过宣传单上的网址,他查到了深圳义工联的地址,并成功地在义工联报了名,从此,徐立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深圳义工。做义工期间,徐立新主要服务于义工环保组,参加了清除城市“牛皮癣”、清洁洪湖公园等大型活动,还亲自策划组织了大量公益活动。在去年“铲除植物杀手薇甘菊”活动中,徐立新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策划了一个星期,组织200多名义工齐聚梧桐山。活动成功了,徐立新的手机被打去2000多元,而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成就感,他觉得无比欣慰。

在义工联里呆得越久,徐立新越感到昔日自己无知的“英雄主义”和自认“潇洒”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苍白,对于人生的快乐,他有了新的理解和信仰。

他说,要用这种方式把自己走回头路的念头彻底打破。“这辈子,谁也别想看到我回头!”徐立新很坚定。他说,自己以前走过的人生之路很不光彩,但自己不会去回避,而是要把不光彩永远抛在身后。“只要迎着阳光走,阴影总会在身后……”在徐立新的手机短信里,永远保存着这样一段话。

 

材料二:过程与获得

被众多媒体所广为宣传的徐立新的人生经历就很能说明过程与获得的关系。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徐立新经历了两个过程。入黑帮,当老大,他“获得”前呼后拥的生活,可伴随而来的是内心的恐慌、灵魂的谴责。可当他来到深圳开始新的生活,积极参与义工活动时,他发现良心得到安定,美好的生活又向他招手了——他获得不曾有过的宁静与光荣。假如没有心灵的反思、灵魂的责问的过程,他也许就沉溺在那个“黑帮老大”的位置上,他本人不能获得新生,社会也会少一个好人。

所以,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

讨论材料一与材料二,明确

1、异同:两则材料写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材料一是人物通讯属记叙文范畴,写得生动具体,富有感情;材料二是议论文,人物事件只是证明“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这个观点,因而写得概括,四句话就囊括了材料一的全部内容。

2、启示:同一个材料,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进议论文。前者需要借助描写等手段,追求生动诉诸情感,这样材料就成为典型生动的事例;后者需要简缩,必须言简意明证明观点,这样材料就变成了论证有力的例证。材料由事例转化为例证,要言不烦、言简意明是关键。

3、转化:事例向例证转化的基本要领是一拎取必要信息,二转述新鲜信息,三指向中心论点。从《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到《过程与获得》,同一个事件由整整一篇文章压缩成四行字,作者简括了徐立新当黑帮老大和当义工的两种不同生活状况,并拎取了这两种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由于这则新闻材料对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作者作了完整的转述。转述时读者知道的要少说甚至不说,读者不知道的或者不清楚的事要说透、说明白。更重要的是指向中心论点,作者转述时特意把徐立新两段人生经历以及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入黑帮,当老大,他‘获得’前呼后拥的生活,可伴随而来的是内心的恐慌、灵魂的谴责。” “积极参与义工活动时,他发现良心得到安定,美好的生活又向他招手了——他获得不曾有过的宁静与光荣。”这种对比非常明确地说明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什么样的获得,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转述的重点不在“述”上而在“转”上,即“转”向观点。

再看教材中例文一和例文二,从《窗》到《窗的启示》,《窗》中的故事在《窗的启示》中变成了例证,事例经过作者压缩后由全篇文章的主体变成了起引发作用的材料,言简意赅,指向明了。

 

二、难点突破:事例如何向例证转化

1、事例转化成例证的第一步是“引述”

看似简单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这些都不符合写作要求。“引述”不等于复述,有选择讲技巧有用处才叫“引”。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一言以蔽之”。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指出了对方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这篇文章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一下子就透过字面,领悟了其中蕴涵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

另一种方法是摘录原材料中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如以课本例文二为材料,论证“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一论点,材料可以这样转化:

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无时无地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面的尖刺。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对人来说,困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

这段转述就是选取了“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句让作者感触最深的话,由此及彼,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简洁精练。

2、事例转化成例证的第二步是“评析”

叙述完事例后要略加分析,不能以例代议。评析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点睛法。对于道理明显,易于理解的事例可以一步到位,点明要旨。李景阳的《论“雅而不高”》: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此类雅高分离的实质是: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先举四个事例,最后一句点明本质。

     2)反推法。就是从事例结果的反面假设一种结果,引申一下,从而论证观点。例如要论证“取长补短”的论点,举了歌德与席勒的例子: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足以照彻欧洲文学史半边天空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浮士德》跃出水面,它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点亮了今天的天空。倘若没有魏玛城中的相遇、相知,歌德也许仍限于琐碎的政务中,而席勒也许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湮没无闻。无法想象,没有他们,十九世纪的文化星空将会黯淡到何种地步。更无法想象,他们若是走上互相牵绊的歧途,历史又会是如何面目的篇章。通过对论据的引申,突出歌德与席勒取长补短品质,论点得到证明。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若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假设,以此增加说服力。

    3)评析法。就是剖析事实材料所寓含的意义,说明事例证明的道理,并归结到论点上去.。例如,为论证“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关系,有位同学写道:一个身患白血病瘫在床上的少年竟然要参加高考?因为他有着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他不愿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希望,放弃自己的理想,因此即使是重病缠身,即使是手脚不便,他也要追寻那个梦想。一个穷困潦倒的打工仔在身无分文时他不留下一滴眼泪,而在别人把他当成乞丐,施舍他一元钱的时候,他竟然号啕大哭并用尽全身力量把“得来的钱”扔向远方!这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宁肯饿死,冻死也不愿得到别人的施舍,得到别人的同情。他要活着,不仅仅是活着,是有尊严的活着。正是由于自身的性格、信念、自尊等是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事却又都在情理之中。通过例后解说这两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4)对比法。就是把事例中包含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对比起来分析,从对比中领悟深刻的道理。例如李景阳的《论“雅而不高”》:要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矫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想俗都俗不下去,仍止不住雅气四溢,这该说是“超高”之雅。这段文章的观点是要“增强文化底蕴”,先举一个反例,后举一个正例,前者“雅得太俗”,后者“想俗都俗不下去”。这样经过对例子对比分析,深入挖掘事例中隐含的道理,揭示事例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例子和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为论点服务的目的。

   

3.事例转化成例证的第三步是“说透”

就是把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说透彻,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如“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与获得”的辩证关系时,没有像一般同学那样,证明“过程”决定“获得”时举一例,“获得”影响“过程”时又举一例,而是只举一例,然后紧扣这例子进行细致的辨析:把徐立新的人生经历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入黑帮”,“获得”的是“恐慌”、“谴责”,第二个过程是“做义工”,获得的是“宁静与光荣”。然后以“假如”领起,通过假设没有“过程”的后果,强调“过程”的重要性,紧接着在顺势得出“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的结论时,又用“而过程的对与错又需要心灵的发现”回扣前文。尽管只用一例,但作者分析时“一分为二”,又用假设推理,从而析理就比较透彻。

    又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感时花溅泪》中有这么一例:

    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前期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说上例是“一分为二”的话,此例是“合二为一”,作者分析李清照笔下的“幸福之舟”与“痛苦之舟”背后的原因是一样的——“感情变了”,从而论证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与上例假设推理不同的,此例采用了设问析理的方法,“难道是舟变了吗?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问答之间,理明题显。

经过以上例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都可以增强分析论证的力量。在采用这一方法时,要在两方面着力:

1)多向分析。一个例子要透彻,关键是要换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思维方法问题,既要善于看到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也要善于发现几个侧面背后的共同点。一个例子单向分析是无法透彻的。

2)动态分析。在析例时,不能就此事论此事,要看到事例的过去(原因),也要看到事例的将来(发展),分析与推理结合,这样的分析是动态的,立体的,从而深刻起来。

 

三、思考与拓展:实战演练

试完成以下练习。

      屏幕显示材料,师生讨论

下面五段文章中运用例证法方面有明显毛病,毛病是什么,怎么改。

        学贵有恒,就是说,在学习上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事实正是如此: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到十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一两点钟。不仅居里夫人,许多成功者的经历都证明,持之以恒是可贵的,它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

      ②良好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准确程度。曾记得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非常讲究学习方法与运算技巧。一次,老师叫学生们把自然数从一加到一百,其他学生就盲目地开始叠加,而高斯经过一番思考,就找出了其中规律,首尾相加正好是一百零一……他不仅很快完成了这道题目,并且结果正确无误,令老师惊奇不已。我初中时的同桌刘倩,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当,成绩一直不理想,进高中后,在同学老师的指导下,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步非常快,一跃成为松门中学的佼佼者,尤其在语文方面,她几乎每次测验都是班级最好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师把一张地图从一本书上撕下并撕成碎片,让他不听话的儿子重新拼好。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儿子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其原因是他的儿子拼的不是地图本身,而是地图背面人的照片。因此有了他儿子这样的一句话:我想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这个故事给予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只有学会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你周围的一切。

④诸葛亮、杜甫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千古名人吧。其实完全靠他们骨子里的那份狂气,使他们成为彪炳青史的大英雄。在这一点上,我喜欢徐文长、关汉卿、尼采的狂劲。等到自信的风帆被张狂的激情鼓得满满的时候,我们就离成功的彼岸不远了。

⑤电影《生死抉择》曾经引起巨大反响,讲的是一个市委书记的故事。他身居要职却宁守清贫,但他有一个弱智的女儿,他的妻子为了孩子的后半生有所依靠,就私自收取别人的贿赂。他知道后,进退两难,参与受贿的还有他的战友及曾一手提拔过他的老书记。而他最终把握好了感情,认清了前进的方向,他劝妻子自首,将受贿者送上了法庭。

      参考答案:

      ①论点是“学贵有恒”,例子说的是学习要刻苦,“刻苦”与“持之有恒”虽有联系,但不相同,犯了选例不确切的毛病。

      ②本文段叙述了高斯巧学的故事和同学学习的经验。除首句是议论外,其余都是记叙,这是典型的以叙代议。由于没有充分的议论,材料与中心之间的证明与被证明关系不能得到明确的揭示,材料包含的道理也未点明,从而大大削弱了议论的说服力。

      ③材料中,儿子仅仅改变拼图方法而已,议论时夸大为“改变自己这世界”,而且由改变自己到改变世界之间必要条件关系在材料中根本体现不出来。所以说,这是犯了议例不能恰如其分的毛病。

④举例不典型。诸葛亮、杜甫、徐文长、关汉卿根本都不是“狂”的典型,材料不典型,论点当然缺乏说服力。再者,尼采怎么狂,不能只字不提,否则看不出“狂”与“成功”的关系。

⑤本段论点是为了证明在亲情面前选择正义、公理的人还大有人在。在事例叙述上,却犯了指向不明甚至南辕北辙的毛病。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叙事的时候,角度应放在突出书记如何战胜感情选择理智上。而材料的叙述却在突出书记的家庭的困难,他的进退两难等,倾向性不明朗。


最后更新[2013-1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