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一个老“写手”的创作及与出版机构过招的经验之谈》
     阅读次数:137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老“写手”的创作及与出版机构过招的经验之谈

 一个老“写手”的创作及与出版机构过招的经验之谈
源地址:http://shpxsg.blog.sohu.com/249096811.html





  上品青年小说作者沙龙第005期录音整理稿
  一个老“写手”的创作及与出版机构过招的经验之谈
  嘉宾:岩波(天津市河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办:上品小说馆(官方微博weibo.com/spxsg)
  时间:2012年12月23日

  首先,再次抱歉因为软件升级的原因导致耽搁了大家的时间;同时也感谢主办方上品小说馆为我提供了这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我现任天津市河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当过战士、记者,也做过机关处长,后来从文为主,至今出版过十几本书,但也不敢称作家,仍然愿意以一个“写手”自称。今天我依然以一个老“写手”的名义,和大家聊聊我这些年创作的体会,也顺便谈谈和出版机构打交道的经验。

  成为一个优秀小说作者的门槛并不高
  首先,说说成为一个小说作者,或者说一个优秀的小说作者的门槛并不高。就说我们熟悉的作者,比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高中毕业,下乡知青,比如非常出名的《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他是高中毕业;再有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他是中专毕业,当过兵,当过车间主席;王安忆,是中学毕业,下过乡;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是小学毕业,当了好几年兵以后才上了军艺;再有张抗抗,中学毕业;高洪波,中学毕业;郑渊杰,小学没毕业,当过工人;鲁迅,在日本是学医,回国以后从文,他也不是中文系毕业;还有沈从文,湖南湘西人,只有小学文化,上的私塾。这些例子说明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学历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学历之外,专业方向也不重要,比如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他是广东海关的公务员,他也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南派三叔,他是写《盗墓笔记》的,也是上过作家富豪排行榜的,他是外贸公司的职员;写那个《斗罗大陆》的唐家三少,干过很多职业,干过餐馆当过白领;还有赵赶驴,写那个《电梯奇遇》的,他是公司白领,经历过很多事;天下霸唱,写那个《鬼吹灯》的,也几乎什么都干过,开过餐馆,当过公司白领,搞过网络,干过很多;还有韩寒,高中没毕业,是个车手;还有郭敬明,开了个图书公司。上面说的那些非常知名的专业作家和网络作家,他们学历未必很高,但经历非常丰富,干过很多职业。这说明什么呢?第一点,学历对他们不是最重要的,第二点,经历非常丰富,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对于一个作家一个写手是第一位重要
  所以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活对于一个作家一个写手是第一位重要的,有了丰富的生活,就有可能写出作品。如果你的修养比较好,读书比较多,极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否则就可能写的很一般。但是没有生活,完全凭空编造,是很难写出好作品的。就是说你没有生活体验,不论是日常生活的常识,还是关于情感等等各方面,没有生活体验,要写出好作品,那很难。
  所以说,我得出的结论是,小说的门槛并不高,所以我们成才,成为小说家,障碍不是很大。

  国家对出版、对文化是一种什么态度
  接下来说第二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或者说这两件事对文学对小说的影响非常大,一件事是中央召开了十八大;另一件事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说十八大对小说的创作,对我们这些写手有影响?一个人,你写小说是为了什么?一是在网上发表,再一个就是出版社正式出版,而今天咱们聊得主要是讲出版问题,如果说咱们谈出版,你就不能不知道国家对出版、对文化是一种什么态度。那么,十八大是个什么态度呢?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关论述,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十八大的报告里指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要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传统,这其中讲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个定语,值得我们深思和牢记,这三个定语最早出自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也就是说,这个提法由来已久。
  我理解的:民族的,就是写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好作品;科学的,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的,以科学态度认识社会反映社会的作品;大众的就是反映人民大众生活的,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结合我们当下的情况,结合我们的小说创作,具体指哪些题材呢?我就拿最近和上品,也就是主办方的编辑沟通的结果来说吧,基本上目前就是现代都市言情伦理家长里短,以及谍战悬疑,也包括抗日题材的,这至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与当下,与小说创作结合出来的具体方向的一方面。建议大家创作时,可以考虑朝这几个方面发展,会更利于大家作品的出版。
  另一点,关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必将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因为他确实给各位写小说的同仁鼓了一把劲。意义深远。

  小说的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
  我们现在说说小说的国家意识。我们写小说最应该遵从的是国家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要时刻想着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国家意识我们在写作当中有时会与人民意识相抵触。也就是说,你过于强调人民意识有可能伤害到国家意识;过于强调国家意识就有可能伤害到人民意识。咱们先说这个国家意识,人民意识一会再说。我先说有两本书,讲国家意识这方面不错的,一本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再一本是蒋子龙的《农民帝国》,《白鹿原》他通过白家和鹿家多年的矛盾争斗,让我们隐隐的体会到国共两党多年来的争斗,这种争斗所导致的结果是民族的灾难,是国家的灾难,他把这个问题很隐晦的写了出来,这是对国家高度负责的一种精神;我们在读这个小说的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就对作者对陈忠实非常佩服。再有一本,是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农民帝国》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民,他经历了大跃进,经历了文革,过去是吃不上饭,村里搞批斗,最后改革开放以后,他建厂子开饭店,帮助大家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但是最后这个农民成为了这个村的首领,但是也走向了犯罪,他私自关押人,甚至把人治死,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自己毁掉自己?这就是中国农民的一种局限,他的文化素质低,视野比较窄,不论是政治修养还是文化修养都不够,所以最终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农民帝国》这本书通篇洋溢着非常强烈的国家意识,读完这本书以后,不仅感觉我们的国家伟大,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有很多缺陷有很多缺点,作者的强烈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意识溢于言表。
  关于国家意识我举两个反面的例子,我认为是反面的例子,第一个是关于莫言的,莫言这个作家,是我非常佩服的,他的小说写得非常好,他的长篇小说《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是写计划生育的,主人公是一个乡村医生,几十年来做了一千多例人流和结扎,晚年退休以后她在忏悔,因为一千多个小婴儿,而且书里写到,在实施手术的时候,非常残忍,这就提到计划生育的不人道不人性。莫言自己曾经说过这本书不是写计划生育的,而是写人性的;但同时他又说,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他至少能有三个儿子,事实上,他现在只有一个女儿。他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奖,评语是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他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是高超的,但思想倾向是人本主义的(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其他的指导思想,比如说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莫言这本书应该说是人本主义,他是这种思想倾向,也就是说是非理性的。关于这个问题,也是西方人非常推崇的一种,西方人是非常讲人性讲人本主义讲人权这些东西的,那么中国到底应不应该搞计划生育呢?现在就出现一个问题,也就是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相抵触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应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看一看,你这个计划生育应该怎么写,把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到底对不对,如果按照《蛙》这本书的设想,计划生育肯定是不应该搞的,我说的这个计划生育不是说要求你生一个或者怎么样,而是说有计划的生育,节制生育,也可以生两个,也是有节制的生育,那么计划生育应不应该搞?在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大家可以查百度,查马寅初,马寅初这个人,在五十年代就提出应该计划生育,但是遭到了毛泽东的批判,建国初期,国家比较贫穷,而且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经济制裁,中国要发展,除了跟苏联有些关系以外,是比较困难的。国家害怕打仗,就鼓励多生,毛泽东点名批评马寅初,把马寅初打成右派。而现在,中国有13亿多人,温家宝总理一再讲,要守住中国18亿亩可耕地这道横线,但他又说,我国每年有30万亩土地在沙化,沙漠化速度非常快,可耕地在时时刻刻的消减,现在国家大力治沙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治沙的速度赶不上土地沙化的速度,这是个事实。因此,将来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治沙的力度,那么,土地在减少,粮食够不够吃呢?我过去在粮食部门工作过,知道一个情况,中国粮食生产理论上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但实际情况是每年有20%左右的粮食要进口,中国的一些粮食也出口,主要是高粱、玉米,还有少部分质量比较差的大米,因为这些粮食老百姓不爱吃,是做饲料用的,出口也是做饲料,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粮食是紧缺的,这就看出了,一方面可耕地在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还紧缺,我们每年粮食得进口一些,美国的美麦、加拿大的加麦、澳大利亚的澳麦等每年要进口不少,进来以后,主要是和咱们的质量差一些的小麦和成面粉,增加面粉的筋力,提高面粉的质量,这是咱们国家每年要做的事情。现在国际上,前几年就一直在流行,叫“中国威胁论”,就是说中国如果经济发展了有钱了,就会向世界粮食市场大批量买粮食,造成国际粮食市场的混乱和恐慌,这种情况也不算危言耸听,有一定的道理。通过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国情,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人口无限的膨胀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现在有13亿多人,一半以上是农民,中国的农民,旧的观念非常强,都想传宗接代,生了三个女儿,还不算完,还要生儿子,宁可罚款也要生,这也是传统文化其中的一部分,孟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膨胀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这里面有一个数字,就是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死亡的老人是900万,至少增加多少呢,每年多增加700万人,基本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可耕地没有增加,但是人口在增加,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莫言的《蛙》这本书就涉及到国家意识与人本意识相抵触相矛盾的问题,如果你只看到你自己没儿子很痛苦,你必然会怨恨你姑姑这样的乡村医生,就必然会忘记国家利益。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又叫非理性主义,这里就体现的很明显,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写手坚持人本主义并不算错,但当人本主义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抵触相矛盾的时候,就必须做出让步,这是没办法的事,作为中国的作家,不应该站在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对立面。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刘震云和冯小刚拍的电影《一九四二》,这个电影源自20年前刘震云写的一本小说,关于河南历史上的一场旱灾,他们把这个电影定名为《一九四二》,地点就是河南,就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历史感,让你以为是真的。咱们好多人可能看过这个电影,也可能有人看过这本书,我没看过这本书,但是我看过电影介绍,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这个作者叫谌旭彬,题目叫《戳破“一九四二”中的伪历史》,他题目非常尖锐,但是文章非常温和,他说你电影里表现的那场灾害确实是有的,但是你表现的国民党不作为,却是与事实不符的,国民党也干了很多事,比如封锁新闻,实际上也没封锁,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大公报》,连续很多版面报道;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军人用军粮救助灾民,给老百姓给灾民送粮食,有人问那个日军的首领岗村宁次,说那是中国人,为什么给他们粮食?岗村宁次回答,他们首先是人,应该让他们活着!这个谌旭彬对电影里面表现的这个要素逐一的用事实进行了批驳。我博客有几篇文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我的博客,有这篇文章,写的有理有据,写得非常好。我在这里补充一点的是,岗村宁次这个人,他有可能像电影里表现的那么仁慈吗?大家可以查一下,岗村宁次这个人是日军一个师级首领,1942年在华北地区展开了一场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总指挥就是岗村宁次,他对华北地区抗日军民采取了三光政策,就是杀光、烧光、抢光,非常残忍,杀人不眨眼的一个人,岗村宁次这个人,他有可能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怜悯受灾的中国老百姓吗?有可能吗?他是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侩子手。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在研究历史这一方面比较欠缺。刘震云和冯小刚都是我非常尊重的人,刘震云的小说写得非常优秀,冯小刚的电影也拍得非常好,但是在涉及到历史时,就应尊重历史,尤其是你片名叫《一九四二》,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历史感,这不太好。关于日军当中,有极个别人有反战倾向,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他没有代表性,不是共性的,只是极少数,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烈火金刚》这本书,五十年代的小说,比较靠谱,作者叫刘流,这本书里写了一个叫武男义雄的日本兵,他加入八路军队伍以后,就跟着一块打日军。这种情况,就是说日本人反过来打日本人是存在的,但是他很少很少,拿到电影里来,岗村宁次这种人,我感觉不论是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说不过去。这是讲的国家意识问题,在我认为,《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它历史方面比较欠缺,就是你所宣扬的东西,你所表现的东西,维护的不是中国人的感情,不是国家的感情。
  人民意识,就是站在人民立场符合科学和进步的思考问题的意识,里面包含人本主义的因素,但更包含超越一般人本主义意义的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意识。写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属于人民意识,写官员的人性也属于人民意识。
  作者还应该有市场意识
  作家也好、写手也好,你写的作品是渴望能够出版,你需要出版,就需要有一个市场。现在,地方和中央的文化团体已经陆续走向市场了。各级出版单位,国家级的出版单位和省市级的出版单位也陆续的企业化,所以说,过去的大锅饭没有了,进入市场以后,必然存在风险,当然这个机遇也是存在的。有的演出团体和出版单位濒临倒闭,有的就生机勃勃,中国的文化发展有自身特点,就是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进行把关,同时又要市场化。所以我们作者,应该研究市场。

  小说要有卖点
  谈到关于图书的市场化,有一个问题就凸现出来,就是关于你的书的卖点问题。没有卖点的小说,就不会引起编辑注意,你又怎么能得以出版并且畅销?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卖点的小说,基本上不可能出版,这是图书市场化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讲,卖点有三个要素:首先你的书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好处,在你的书里你将提供一个什么有价值的主张;第二个要素是这种主张是独特的,是别人没有,或者是别人想不到的;第三个要素你的主张要强有力的打动千百万读者。比如说,你到书店去,你到图书大厦去,你观察一下买书的人,他拿起一本书看个开头看一两页,如果好他会接着看,如果不好他看超不过三分钟就放下了,他就离开了,他就不会买。那么,你如何能够吸引住别人,能够让你的书让别人掏钱买?一般来说,一本书的卖点有七个:1.卖名人。名人的书很有卖点,冲他的名去买,像买莫言的书,他名气大,实际你看他的书,你不一定感兴趣,甚至你不一定读得下去,但是因为他是名人,你愿意去读,所以见了他的书就买,这就是卖名人。2.卖权威。比如说是季羡林的书,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书谈人生,你搁在书架上,你也看起来挺有品位,是吧?还有王蒙,他的书你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因为他是权威。3.卖实用。医学啊保健啊,这些实用的书,有卖点。4.卖隐情。就有些书,写那种比较隐晦的感情,或者一些隐晦的揭秘,那些东西,也有卖点。5.卖搞笑。一些搞笑作品也有卖点。6.卖反叛。像韩寒的书,有反叛精神,他也有卖点。7.卖差异。就是你这个很特殊很特别,跟别人都不一样,他也有卖点。一般来说,有这七个卖点。

  要考虑小说的衍生品
  此外,作为一名作者,在考虑以上因素之外,还要考虑一点,就是衍生品,你一个小说能不能出衍生品,这个问题也决定你的书好不好出版。所谓衍生品,就是指电视剧电影的改编、广播剧的改编,包括网络游戏改编等。有时出版社能出你的书,完全是看到你的书能够改编影视剧,所以才出版你的书,这一点我们作为写手,作为一个作者,一定要第一时间想到这个问题。现在图书市场不景气,单靠卖书不容易赚钱,能拍影视剧,或者说有这个潜力的,出版社一般都喜欢,主要这个改编权他一转让一卖掉,这个钱就能出来,所以这是当前的一种策略。
  以上这些,都是图书市场要考虑到的,尤其是小说市场化以后,所涉及到的问题,你再动手写一篇小说之前,就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当然,你都兼顾了这些,也未必能出版,因为还要具体看写你的质量如何,如果质量不过关,也不好出版。反过来说,你要是不考虑这些因素,那肯定就更不好出版。


最后更新[2013-11-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